利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打破博物馆的围墙,探索下一个未来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4 18:59 2

摘要:全息影像中杭州丝绸元素融入数字时装,沉浸式特效让古埃图坦卡蒙的“秘密”传遍四方,VR世界中跨越时空修复巴黎圣母院……文物不再沉寂不语,在虚实相交的场域里,完成人类与历史千年的对视。

全息影像中杭州丝绸元素融入数字时装,沉浸式特效让古埃图坦卡蒙的“秘密”传遍四方,VR世界中跨越时空修复巴黎圣母院……文物不再沉寂不语,在虚实相交的场域里,完成人类与历史千年的对视。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博物馆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通过运用创新技术加强藏品管理、分析和公众参与,从智能编目、自动化研究到依托VR、AR实现沉浸式叙事,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驱动型工具正在重塑博物馆与公众进行联结以及保护文化遗产的方式。

在此背景下,4月24日,在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上专门设立“利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专题会议,探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如何彻底改变博物馆,如何通过提升可及性与包容性强化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作用,并如何扩大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文化间对话和终身学习场所的影响。

融合博物馆优良传统与科技创新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博物馆正越来越多地利用人工智能来提升参观体验、扩大可及性,并触达实体场馆之外的受众。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季晓芬介绍“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的成长之路。2021年中国丝绸博物馆上线了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简称SROM),打开“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网站,来自18个国家50余家博物馆的2600余件数字藏品,以及宋韵文化策展库的3300余件数字文物,突破实体藏品与线下空间局限,组成多场不同主题的线上展览,面向观众开放。

季晓芬说:“我们在去年还举办了‘绮梦幻真——西方时装数字艺术’,展览精选了20件馆藏西方经典时装,通过3D服装数字技术和实时虚拟引擎技术,将静态的实物展品转变为生动的虚拟数字人物形象,以数字沉浸式手段再现17至20世纪的西方时装艺术,从而给观众带来更具真实感的数字体验。”

数字技术手段不仅是展览的辅助工具,亦成为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新载体,为展品赋予了全新的表现形式与传播路径。

大埃及博物馆历时20年建成,成为世界最大的单一文明考古博物馆,博物馆内有10万件珍贵文物,它们跨越了从史前到希腊罗马时期的埃及文明,其中甚至包括图坦卡蒙国王墓中的全部宝藏。

大埃及博物馆学习中心主任格哈内·纳比尔说:“我们对馆内的文物都做了信息技术采集,其中最特殊的是我们运用了大量的3D打印技术来解决复杂的建筑问题,和安全放置珍贵的文物。”

拉美西斯二世花岗岩雕像,有3200历史,是埃及最具力量的雕像之一。但它重83吨,高达30英尺,怎么把如此巨大的雕像完好无损的运进博物馆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格哈内·纳比尔说:“为了确保雕像安全地被运送到特制的金属笼子里并进入中庭,在安置之前,技术人员采用激光扫描技术创建了精确的3D模型,融入了博物馆的建筑信息模型中。”

博物馆数字化路径的机遇和挑战

博物馆置身快速数字变革的前沿,从传统的展览和策展空间,演变成充满活力的互动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这些进步也引发了对数据隐私、知识产权、算法偏见以及文化多样性和真实性担忧。

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馆长加博尔·齐格蒙德提出:“匈牙利语全世界只有1300万使用者,是名副其实的‘小语种’,Ai的发展能给匈牙利语的传播带来便利,但机器需要百万级数据才能理解一门语言,‘小语种’就显得过于薄弱,会有文化语境被剥离的风险。”

对此,肯尼亚国家博物馆馆长玛丽·吉昆古也有同样的担忧,她说:“在我们国家有47个原住民社区,有着不同的语言,很多语言是通过口口相传而传播的,被AI简化的词汇并不能完全还原语境,我为口口相传的濒危语言可能会成为数字荒漠里的孤本而感到担忧。”

澳大利亚移动影像中心观众和参与部执行主任罗姆斯塔德·布里特认为,每一项技术的革新都将创新博物馆讲故事的方式,我们要找到其中的平衡点,必须在文化机构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季晓芬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她说:“我们要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把握人工智能在博物馆的主要应用场景,加强国际的合作交流,理性对待人工智能应用的利弊。”

未来已来,博物馆要应对的挑战在于以负责任的方式融入技术,确保技术能够提升创造力、艺术、文化和文化本真性,同时在策展决策、数据管理以及公众宣传和教育方面恪守伦理标准,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

来源:杭州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