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花雪月 诗意大理|大理“放羊娃”山坡读诗——阅读能照亮多远的远方?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4 19:10 2

摘要:“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云南宾川县拉乌乡石乌拉村的山坡上,清脆的诗词诵读声掠过山坡。11岁的崔思敏赶着羊群走向草场,嘴里诵读着自己倒背如流的诗词。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云南宾川县拉乌乡石乌拉村的山坡上,清脆的诗词诵读声掠过山坡。11岁的崔思敏赶着羊群走向草场,嘴里诵读着自己倒背如流的诗词。

羊铃叮当与诗句共鸣,构成大山里最独特的乐章。谁能想到,这个在山谷中读诗的 “放羊娃”,竟两次登上《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用诗词叩开了世界的大门。

崔思敏现在是拉乌完小的5年级学生,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以种地为生。他的家,在离县城都还有100多公里的村里,从崔思敏家到乡里的学校骑摩托车,都要走40多分钟的山路,而到县城要再走上三个多小时。

故事要从一只 “大耳朵图图” 玩具说起。3岁那年,生病住院的小思敏收到父亲从医院门口带回的礼物 —— 一个会播放古诗的玩具。年幼的他第一次被诗词的韵律深深吸引。

回到大山后,放羊时的山坡、放学的石板路,都成了他的 “课堂”。他一边照看羊群,一边在脑海中编织着 “日照香炉生紫烟” 的壮阔画面。

在父母和老师的带动下,崔思敏爱上了诵读诗词。连学校的校长都记得,这个总爱捧着诗词书的孩子,一有空闲都在默默背诵诗词。父母虽不善言辞,却默默支持着儿子的热爱——农闲时,父亲骑着摩托车颠簸四十多分钟山路,只为给他带回想看的书籍。母亲忙着农活,看到认真的儿子,脸上的笑容满是欣慰和自豪。

田埂山坡是崔思敏的 “移动书房”,席地而坐,连清风都会替他翻动书页。

家门口的老核桃树,是崔思敏的“读书基地”,他像小猴子般灵活地爬上树,找个舒适的枝杈坐下,双腿晃悠悠地垂着,怀中抱着心爱的诗词集。

斑驳的树影洒在书页上,随着微风轻轻挪动,他便跟着光影,逐字逐句地品味“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境界。

去北京参加央视的诗词大会,并荣获两枚金徽章。带着弟弟去山东参加《中华家庭诗词擂台赛》,一路过关斩将。

主持人问崔思敏有没有在诗中读到没吃过但特别想吃的东西时,崔思敏随即便朗诵出苏轼的《猪肉颂》: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还有《惠州一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当主持人说要请他吃“东坡肉”和“荔枝”时,崔思敏却微笑着摆手拒绝。一句“你的钱也不是天上刮来的”感动全网。

知道父母挣钱不易,崔思敏总会在放学回家后帮着父母干很多农活,下地喂鸡,一起烧火煮饭。“在和爸爸一起做农活的时候,感受到了古诗《悯农》想要表达的东西。”手中的农具、脚下的土地,烈日当空,崔思敏和父亲的汗水滴落,诗词在那一瞬间被崔思敏的生活具象化。

崔思敏成长的背后,是当地有关部门搭建全域联动的阅读平台,在拉乌完小的阅读室就有将近1.5万册图书,来自政府采购和许多公益组织、个人的捐赠。山里的老师们,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孩子们组织读书活动。父母竭尽一切力量,只为了给崔思敏俩兄弟一个更好的读书环境。在爱的包容下长大的崔思敏,乐观、豁达,又淳朴。谈到自己的未来和生活,崔思敏也曾说:“只要是前往正义的路我都想走。”

“去北京、去山东后,我才知道自己要学的还有很多。”从外面参加比赛和活动回来,崔思敏将自己参赛的经历、感受都分享给同学们,在崔思敏的带动下,同学们都很爱聚在一起读书,分享心得。

“参加活动、接受采访,会对你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吗?”采访的最后,我们问下了最后一个问题。他想了下说,“如果是暑假的时候,会影响我采菌子。”

因为,每年到了暑假的时候,懂事的崔思敏都会和父母一起上山采菌子,然后卖上不错的价钱,用来挣得自己的学费。

来源:大理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