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复制吉卜力,一场盛大合法的抢劫?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4 19:10 2

摘要:2025年4月11日,TED (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的缩写,即技术、娱乐、设计) 2025大会上,面对生成式AI是否构成知识产权盗窃的质疑,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回应称,“我认为人们一直以来都在借鉴他人的

▲OpenAI更新GPT-4o文生图功能后,在全球互联网掀起一股制作 “吉卜力” 画风图片的潮流 图/AI生成图片

版权焦虑的背后,是一位创作者的毕生心血所形成的个人风格,轻易地被算法吸收、学习,形成一组参数,批量复制,会进一步影响艺术创作的价值。

一些艺术家对其口诛笔伐,也有一些艺术家开始使用AI协助进行创作,有人警惕,有人拥抱,这或许也是历史进程的必然。

2025年4月11日,TED (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的缩写,即技术、娱乐、设计) 2025大会上,面对生成式AI是否构成知识产权盗窃的质疑,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回应称,“我认为人们一直以来都在借鉴他人的创造力。人们很久以来就从他人那里获取灵感。随着创造力的获取变得极其民主化,人们不断地借鉴彼此的想法,我认为有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新商业模式值得我们和其他人去探索。”

不久前,OpenAI更新GPT-4o文生图功能,在全球互联网掀起一股制作“吉卜力 (宫崎骏创立的日本动画工作室的名称) ”风图片的潮流。家庭合照、经典影视作品、社会标志事件等,都被吉卜力风格重写。

近乎疯狂的传播让人们再一次见证了吉卜力的魅力,也令ChatGPT的用户数激增。“26 个月前,ChatGPT推出时是我见过的最疯狂的病毒式传播时刻之一,以前 5 天才新增 100 万用户,而我们现在1小时内就增加100万用户。”山姆·奥特曼称。

浪潮的另一面,AI生图在今天的突飞猛进令创意工作者感到恐慌,也将版权争议推向高点,矛盾变得更激烈。

▲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换上了吉卜力画风的头像

吉卜力为何还不起诉OpenAI?

网络上流传着吉卜力工作室发布的警告信,称将采取法律手段阻止AI侵权行为,但吉卜力接受日本放送协会 (NHK) 采访时表示,“发布警告信并非事实。”面对侵权争议,吉卜力仍保持沉默。

实际上,如果吉卜力选择起诉,胜算或许也不大。

按照各国的著作权法,普遍都只保护绘画中的具体元素等“思想的表达”,不保护某种艺术风格等抽象的“思想”。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知识产权律师游云庭告诉《南方人物周刊》,之所以这样设置,是因为知识产权是在公有领域划了一块区域给著作权人保护,以激励其创作,所以著作权的范围不宜定得太广;具体的表达可以保护,而风格属于创意层面,如果给予保护的话,相当于在公有领域圈的地太大了,对公众利益不利。

他指出,目前只有在AI绘画作品存在明显抄袭的情形时,才可以向其主张侵权责任,“主要是生成的文件如果符合具体的美术作品的特征,比如《千与千寻》里面的人物场景等,才构成侵权,如果只是风格类似的,确实不构成竞争。”

美国Neal McDevitt律师事务所的知识产权律师埃文·布朗也表示:“风格并未明确受到版权法保护,OpenAI在技术上并未违反任何法律。” 他认为,这场争议更像是关于AI训练资料来源的伦理问题,而非法律违规。

美国埃默里大学法学教授马修·萨格在接受《商业内幕》采访时称:“版权法保护的是具体的创意作品,而非艺术风格。如果你只是唤起某人作品的氛围,通常不会构成侵权。”也就是说,只要不直接复制具体场景,吉卜力工作室就很难主张权利。

如今,已经变得更聪明的AI似乎已经完美规避了复制具体场景的发生。OpenAI也表示,ChatGPT拒绝复制“在世艺术家的风格”,但允许它复制“更广泛的工作室风格”。

“人工智能服务把用户上传的照片转换成特定风格,然后仅提供给照片的上传者,不公开发布,这个技术服务是不侵权的。”游云庭也提醒,当用户使用吉卜力风格的图片时,如只是把图片上传,生成的作品仅供个人欣赏,则属于合理使用,不侵权。但如果用户把转换后的吉卜力风格照片发到网络,只要照片里包含他人版权作品或者肖像的,就存在侵权风险。

此外,AI训练之后因为产生的是新作品,可以合理使用,但如果产生替代性,就有可能被认定为侵权。“如果这个事情后面打起官司来,我觉得哪怕通用人工智能构成合理使用,这种专门输出对应某种风格且作为营销噱头使用的情况是否构成合理使用,存在一定的疑问。”游云庭说。

吉卜力还可能抓住的点是,AI大模型的训练过程中,如果没有得到对应作品的著作权人的授权,那训练行为就存在侵权的风险。

但目前也只能用“风险”来定义。作品被投喂给AI,是否应该获得授权,目前尚无定论,也是争议的焦点。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也玩起了AI生成吉卜力画风图片 图/AI生成图片

“一场盛大合法的抢劫”

东映知名动画人、《海贼王粉丝来信》导演石谷惠发文抨击,她表示这是对吉卜力的玷污,无法原谅。

艺术家欧提兹正在起诉 Stability AI 绘图网站侵犯版权。她认为, AI生成吉卜力风图片是OpenAI等公司不关心艺术家的作品和艺术家生计的又一个明显案例,是利用吉卜力的品牌、名称、工作、声誉来推广OpenAI的产品,“这是一种侮辱和剥削。”

在社交平台,该讨论激烈。一位长期关注插画与AI的网友表示担忧,“AI时代如何管理版权问题至关重要,如果一个作者拒绝自己的作品被AI吞噬但仍无法保障自己的权益,那便是窃夺人类的劳动果实来取缔人类劳动。人类花费三四年、五六年学习绘画不是为了给AI生产饲料来淘汰掉自己,现在的AI (生成吉卜力风图片) 实质上就是一场抢劫运动。”

知识产权专家、湖北元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家松曾参与修订《新知识产权法》。他告诉《南方人物周刊》,关于AI的法律问题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影响着传统的著作权法、竞争法、社会伦理等。

张家松指出,当下的难点是,一方面,经过训练的AI模型输出的并不是原来的作品,而是新作品,没有“替代”受保护的原作品,其训练过程是学习过程,从现行著作权法看没有构成侵权,也不需要原作者授权。

“另一方面,AI对原作者全面彻底地惟妙惟肖地模仿,足以使公众认为‘这’ (AI作品) 就是原作者的作品。AI的吉卜力作品就是明例。对原作者是彻底的替代,是摧毁性的侵权。这就意味着,一个极具创意的作品发表,甚至只是出现,这个作者就可能会被AI替代。越有创意越容易被AI模仿。”张家松表示,如何保护版权作品的作者,确实是AI大行其道的当下,人们面临的迫在眉睫的新问题。

2023年7月,1万多名作家签署了一封信,信中提到:“数以百万计受版权保护的书籍、文章、散文和诗歌为人工智能系统提供了‘食物’,这些无穷无尽的‘大餐’却没有任何账单。你们花费数以十亿美元计的资金开发人工智能技术。你们使用我们的作品应该支付补偿,这样才是公平的,没有这些作品,人工智能将是平庸和非常有局限性的。”

当年9月,《权力的游戏》原著作者乔治·马丁等17位知名作家通过全美作家协会向纽约曼哈顿联邦法院提起集体诉讼。近两年,作家、音乐出版商、视觉艺术家等从业者都曾就版权问题对大型科技公司提起诉讼。

其中,部分指控被驳回,法官认为,作者们没有证明他们的书与ChatGPT输出的内容之间存在“实质性的相似”。

当然也有转机。2025年2月20日,纽约联邦法院驳回OpenAI的请求,裁定新闻机构The Intercept指控其滥用版权文章训练ChatGPT的诉讼将继续推进。但目前尚无定论。

张家松认为,对于AI训练收取授权费的提议,即便是作者亲授,最后影响的仍然是作者将来的作品、市场和收益,因此,并不是简单的“需要授权”就能解决,更何况拒绝授权的作者也可能会“被代表”。他提到,“有观点认为引入竞争法调节,以弥补著作权法的不足。还可以对著作权法的使用做适当的限缩解释。使用AI生成的作品,‘生’本身就是模仿性使用,而非著作权法中的合理使用。”

争议暂时无解,而日本是全球主要国家中唯一明确允许在版权作品上训练AI模型的国家。日本文化厅在2024年发布的《日本AI与版权的一般理解》文件中指出,若AI在开发与训练阶段使用版权材料,且目的不是为了“享受作品表达的思想或情感”,则无需版权持有人的许可即可使用。

游云庭认为,在此情况下,如果吉卜力要起诉,最好到日本之外的国家,比如欧盟、美国、中国。

束缚还是解放?

从积极的角度来讲,创作者与AI工具之间目前或许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更多的是用技术手段帮助人类提升效率,减少重复性工作,帮助创作者更好地去创作。

导演陆川接受采访时说道,AI是一个知识平权的过程,能够让年轻创作者跨越一些门槛,直接地把自己的创意视觉化,并快速地部署出来,呈现给潜在的合作方。在未来的实践过程中,又可以通过AI快速地把创作链条缩短。

传统的艺术创作需要专业的技能和设备,而AI工具让普通用户也能轻松实现个性化视觉叙事,让不同能力的用户都能平等地享受AI技术带来的便利和价值。

英伟达高级科学家Jim Fan感慨,创意产业在随着“计算能力扩展”。很快,好莱坞在做预算时将不再考虑手工劳动的小时数,而是考虑运行和推理的计算小时数。

有人表示担忧,AI技术让练习变得无关紧要;有人感叹,一边学画画,一边学AI,为AI的迅速发展“感到失落”,绘画将变成手工艺品一样的存在。如果通过练习,熬过漫长的时间让自己的技能超过AI绘画,“我的画也将会被AI拿去训练。”

版权焦虑的背后,是一位创作者的毕生心血所形成的个人风格,轻易地被算法吸收、学习,形成一组参数,批量复制,会进一步影响艺术创作的价值。

一些艺术家对其口诛笔伐,也有一些艺术家开始使用AI协助进行创作,有人警惕,有人拥抱,这或许也是历史进程的必然。

宫崎骏对待AI是什么态度?多数人以日本NHK电视台的纪录片《宫崎骏——永不停歇的人》举例,视频里的研究人员向宫崎骏展示他们用AI制作出的动画怪物,宫崎骏称人工智能“非常恶心”,是“对生命本身的侮辱”。从该片段来看,2016年的AI动画技术的确与今天相差甚远。

宫崎骏以坚持手绘和对细节的执着而著称,他常常捆着标志性的白色大围裙,拿着铅笔出现在工作室。吉卜力的创作者坚信,“机器画不出手绘的温度。”

2001年,宫崎骏导演的《千与千寻》上映,获得美国奥斯卡金像奖。该片从1999年春季开始制作分镜剧本,2000年2月至2001年6月间绘制原画,在17个月内完成11.2万张图;《龙猫》中姐妹俩在雨中等车的场景绘制了三个月,只为还原水珠从伞骨滑落的完美弧度;《起风了》4秒的镜头,便耗费了一位动画师15个月的时间;《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因为一帧帧手工绘制,一个月仅能完成一分钟,制作周期因此从原本预计的3年拉长到7年……

▲《千与千寻》 剧照

宫崎骏曾说,“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人要如何生存的问题,或者是如何看待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等这一类对人的关怀。”他希望机械的作用是“帮助人们从束缚中解放”。

AI对生产效率的提升,究竟是束缚还是解放?按照山姆·奥特曼所说,人类最宝贵的是创作精神,AI是为了能创造更好的艺术、更好的内容,他深信人类将处于这一切的中心。

如果能降低动画创作的成本和时间,如果水珠从伞骨滑落的完美弧度只需1秒钟生成,当一切都为了效率而生,似乎一切都唾手可得。

然而创作时的卡壳、等待、焦灼也变得更为珍贵。“不知道。有点卡住了。今天早上我以为想好了开头。但现在我又开始犹豫了。”在纪录片中,创作时焦头烂额的宫崎骏将双手抱过头顶,向前走去,“分镜会画完的,电影会做完的。世界会完蛋的。”

来源:智慧芯片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