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的来源Pinterest,之后没有找到更准确的图片来源 大家好,我是珍珠老师,今天分享一个非常容易被人忽视的一个心理学现象—慢性孤独。 1.慢性孤独感/ 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有这种情况,就是身边明明有人陪伴,该在的人都在,但是也会感到无法真正与他人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连接,并且感受到“孤独”。因为这听起来非常的反常规,因为从社交环境来说,让人感觉“看起来不孤独”,但事实上内心其实被隔绝,是一种慢性化的内在空虚与疏离感。 2.受众特点/ 我觉得珍珠老师我本人就是一个标准的长期感受到「慢性孤独」的人,比如自己经常感受到明显的情感隔离感,如自己在留学的时候会参加很多party或聚会,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因为非常多复杂的原因自己无法与其非常好的融入,甚至是一种痛苦像生活在一个“看不见的泡泡”里。 这类型的人群真的有很多,他们与身边所谓的朋友并不是真正的交心,而是展示出一种「关系表面化、功能化」,缺乏那种亲密感,更多时候更像是在表演,而非真正的解决孤独的问题。然后人际互动后感到更空虚、更累,甚至对社交产生回避。 而最重要的是他太不易察觉了,包括珍珠老师我本人也是最近才认识到这个问题,像这类型的人群包括但不限于那些看似外向的人(party的组织者或者说最活跃的人)、忙碌却没有情感支持的人(生活压力长期处于高压)、创伤患者等。 3.作品集利用/ 我们要了解慢性孤独不是软弱,也不是个性缺陷,而是一种可以被理解、被疗愈的心理状态。而且在当今社会这个糟糕的心理状态就是可以被重新重视起来的,那就非常适合做作品集的一个选题。 比如,去设计app或者相关的交互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介入并改变其危害,也可以设计相关的品牌。但他同样可以成为一个新的思辨类型的项目,从社会结构出发进行思辨或者从亲密关系的工具化与功能化进行探讨,可能会有新的idea。 「上一篇分享了生日抑郁/焦虑」摘要:**图片的来源Pinterest,之后没有找到更准确的图片来源 大家好,我是珍珠老师,今天分享一个非常容易被人忽视的一个心理学现象—慢性孤独。 1.慢性孤独感/ 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有这种情况,就是身边明明有人陪伴,该在的人都在,但是也会感到无法真正与他人建立深层
来源:慢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