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南山科技园的人工智能专场招聘会上,某企业挂出“百万年薪招募AI算力工程师”的横幅,展位前排起长队。
2025年春节后的深圳,一场场招聘会如同城市经济的晴雨表。
在南山科技园的人工智能专场招聘会上,某企业挂出“百万年薪招募AI算力工程师”的横幅,展位前排起长队。
而在龙华区的制造业招聘区,尽管电子屏滚动着“普工月薪过万、包住宿”的字样,HR们却对着寥寥无几的简历叹气:“三天只收了十几份申请”。
这种割裂的景象,正是深圳就业市场的缩影。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5年春招首周,深圳人工智能行业招聘增速达49.1%,求职人数暴涨85%,而传统制造业的普工岗位虽需求旺盛,但供需匹配度不足三成。
一边是新兴行业“高薪抢人”,一边是工厂“加钱也留不住年轻人”,求职者与企业的双向困惑背后,暗藏着一场产业升级与人才流动的深层博弈。
关注我了解更多深圳新鲜事
深圳女青年
最好的投资方法,就是投资自己。
7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01
结构性矛盾
产业转型下的“人才错配”
深圳作为制造业重镇,电子信息、物流等行业的用工缺口超过15万人。
企业为普工开出的月薪普遍在8000-12000元,部分物流公司甚至承诺“首月补贴600元”,但年轻人仍倾向于选择电商、直播等新兴行业。
一位00后求职者直言:“宁愿少赚2000元做文职,也不想在流水线上耗时间”。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技能错配。
例如,某自动化企业需要能操作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工人,月薪1.5万,但符合要求的应聘者不足需求量的30%。许多制造业企业开始用机器人替代基础岗位,仅一家精密仪器厂就削减了30%的普工职位。
与制造业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工智能、机器人、芯片等领域的火爆。
春招首周,深圳AI工程师平均月薪达21319元,机器人算法工程师更是以26231元领跑高薪榜。
某企业为嵌入式软件工程师开出4万元月薪,却因“5年以上无人机开发经验”等硬性条件,3小时仅收到两份简历。
高薪背后是技术与经验的双重过滤。一位芯片公司CEO坦言:“我们不仅要和华为抢人,还要防着互联网公司挖角基础研发人才”。
02
求职者困境
在“高薪泡沫”与“生活成本”间挣扎
一是,薪资优势被高房租吞噬。
深圳的生活成本让薪资竞争力大打折扣。一位焊工算账:“深圳房租是惠州3倍,扣完开销后实际收入差不多”。近年各区推出低于市场价的安居房、人才公寓等保障性住房,却难解大多数工人的居住焦虑。
二是,技能焦虑倒逼转型。
“电工证、焊工证、高空作业证……缺一个就被淘汰”,某楼宇公司HR抱怨招聘会上“一证难求”。政府虽推出“新技能人才培育计划”,提供3个月带薪培训,但短期难以填补庞大的技能缺口。
三是,零工经济冲击稳定性。
年轻求职者更青睐快递、外卖等灵活职业。某工厂负责人指出:“劳务派遣工占比越来越高,但他们的技能难以沉淀,最终陷入低薪循环”。
03
一场关乎城市竞争力的人才战役
深圳的求职难题,本质是产业升级阵痛的投射。
当机器人密度逐年攀升,当百万年薪岗位与万元普工职位并存,这座城市的就业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换血式重构。
对求职者而言,与其抱怨找工作难,不如看清趋势——
技术型蓝领:掌握机器人操作、物联网维护等技能,月薪可达1.5万+。
新兴行业从业者:AI、芯片、新能源等领域仍处红利期,但需持续学习应对技术迭代。
跨界人才:兼具技术背景与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企业出海战略的核心。
写在最后
2025年的深圳,没有绝对的“就业难”,只有动态的“适配难”。
无论是企业用机器替代人力,还是个人为高薪苦练技能,这场变革都在传递一个信号:城市的生命力,终将属于那些敢于打破边界、拥抱变化的人。
这座城市从不承诺「容易」,但永远给拼命奔跑的人留了一扇门。
当60后厂长在关停的流水线前叹息时,00后程序员正用代码书写新的造富神话——或许,这就是深圳最残酷也最迷人的真相。
你觉得今年在深圳找工作难吗?欢迎留言讨论,说说你的真实体感~
来源:中年年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