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位家长的孩子,本来高考省内排名一万两千多位,但为了确保能读到心仪的电气专业,直接跳了两万五千位,报考了一所排名在三万八千位的学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
01
前段时间,偶然看到张雪峰老师的一段视频。
视频中,他分享了两个在直播中让他印象深刻的家长。
第一位家长的孩子,本来高考省内排名一万两千多位,但为了确保能读到心仪的电气专业,直接跳了两万五千位,报考了一所排名在三万八千位的学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这个举动看似有点亏,实则暗藏了父母的深思熟虑。
原来,这个孩子未来的目标是进入电网系统工作,而电气工程则是进入电网的最直接通道。还有一点就是,去年深圳电网招的人,100%都是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
这位父母不是盲目选专业,而是在孩子意愿的基础上,对行业需求深入理解后,为孩子选定了最适合的专业。
另外一个家长情况也差不多:
他家的孩子特别喜欢某所211大学的某个专业,但成绩可能不够该校普通批次的录取线,于是他直接让孩子报考了同一所学校的中外合作项目。
原因也很简单:
他们家里不差钱,孩子又特别喜欢这个学校的这个专业,只要能进这个学校的这个专业,多花点钱又何妨?
张雪峰给这两位家长都大大的点了赞,夸他们是“人间清醒”。
他们并没有让孩子盲目追求名校或是热门专业,而是根据孩子的喜好,为孩子“量身定制”了最适合孩子的路线。
不由得想起了之前看到的韦奇定律:
一个孩子成功的直接因素不仅仅在于父母的教育方式,更在于父母是否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保持理性和定力。
很多时候,子女未来会不会有出息,要看父母的定力。
02
和以上2位清醒的父母不同,现实中,很多父母过度追求名校,为了孩子能考出一个好成绩,用尽一切方法不断地鸡娃。
写下热帖《一个北大高考状元的抗抑郁史》的作者游安,曾讲过自己的成长经历:
从小到大,她的母亲对她极为严格,学习只允许前进,不允许退步。
初二有次考试,她考了年级18名,母亲仍不满意,假期每天凌晨6点喊她起来学习。
在妈妈的高压政策下,她像一个不断被抽动的陀螺,除了吃饭和睡觉,其他时间都在学习。
后来,她终于如母亲所愿成功进入北大的校园。
可进入大学之后,她才发现自己除了学习什么都不懂,周边都是为了自己梦想不停奋斗的同学,她却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她开始害怕和其他人接触,躲入自己的保护壳里,每天逃课、失眠、喝酒、最终患上了抑郁症。
很多类似的父母,因为当下内卷的大环境影响,逼迫孩子不停地奔跑,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其实,父母的过度焦虑、急功近利,往往会让孩子感到压力重重,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一项研究曾发现:高焦虑家长养出的孩子,出现抑郁等情绪问题的比例是普通家庭的三倍。
不仅如此,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天天听风就是雨:
看到哪个父母带孩子去上兴趣班,就让自家孩子也去上;
听到哪个专业热门,就让孩子也去学,完全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喜好和意见。
小红书博主@林公子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小时候,妈妈获悉体育特长生可以加分进985院校后,便擅自做主让他走排球特长生线路。
走排球特长生的道路并不轻松,每天除了练习打排球,还要不停地学习、刷题。
那段日子虽然异常枯燥又疲惫,但他在妈妈的督促下还是坚持下来了。
最后他高考成绩虽刚过一本线,却凭借国家排球二级运动员证,进入了一所不错的985名校。
但上了大学后,他就一下子陷入了迷茫与混沌当中。
他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也不想再打排球,因为多年功利性的训练,让他对排球只剩下厌倦。
整个大学四年,他都浑浑噩噩的,考试还经常挂科,好不容易熬到毕业,因为身无所长,找工作又连连碰壁。
接连打击之下,他绝望不已,每天自怨自艾:我的人生毫无意义。
如果一个孩子连最基础的价值感都没有,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那么很容易成为行尸走肉,最后沦为现实的“牛马”。
03
教育家卢梭曾说过:“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
如果父母用蛮力卷孩子,亦或人云亦云盲目规划孩子的人生,都有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
反之,父母不受外界的干扰,有足够的定力坚守自己的理念,认真规划孩子的未来,才能成为最终的赢家。
想要保持定力,父母需要修炼以下这三重境界:
第一重:是否有对抗“剧场效应”的勇气社会学中,有个词叫 “剧场效应”。
意思是,一群人在剧场里看戏,前排的人站起来,为了看清舞台,后排观众也不得不都站了起来。
不少家长就是如此,别的孩子学什么课,他们也忍不住跟风;别的父母框框砸钱,他们也一一效仿。
结果最后陷入了“剧场效应”的漩涡,越卷越累。
真正理智的父母,具有对抗“剧场效应”的勇气。
前段时间,杭州一位11岁的“小孩姐”火了。
小小的她会做几十种糕点,包括蛋糕、桃花酥、月饼……还特别有经商头脑,假期摆摊一天就能赚几百块。
看着女儿在对美食和烘焙如此热爱,妈妈非常支持。
不仅给她买了十几本美食书,和各种烘焙工具,还由衷地感叹: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人这一生还是要用喜欢的方式而活;
我相信只要是热爱的、并且发展成持之以恒的事业,那么孩子在悠悠岁月中一定会是幸福的、快乐的。”
这样清醒又有智慧的妈妈,不由得让人点赞。
父母的第一重定力,在于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是否能够保持清醒,不被焦虑的情绪所裹挟。
第二重:是否能尊重孩子的选择心理学家指出,父母的角色应当是引导者,而非掌控者。
作为父母,我们总想让孩子避开自己走过的坑,却忘了每个坑里都藏着独特的星光。
杨振宁作为当代最杰出的物理学家,却从没有要求自己的子女也必须走学术道路。
长子杨光诺对计算机特别感兴趣,杨振宁理解并支持儿子的选择,还花费了大把时间和资金培养他的兴趣。
最后杨光诺博士毕业后,成为了一名量子计算机专家。
次子杨光宇更加“离经叛道”,他先是沉迷于化学,还取得了美国化学博士学位,后来突然又迷上了天文学,干脆改投到天文学的怀抱。
小女儿杨又礼从小就梦想救死扶伤,最后成为了一名无国界医生。
在杨振宁的支持下,三个孩子都勇敢追寻自己的梦想,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出了一番成绩。
我想,在这个万物皆在卷的时代,或许我们最该教会孩子的,是听见内心雪落的声音。
最好的教育,并非盲目跟风操控孩子的人生,也并非完全放手放任不管,而是根据孩子个性的“私人定制”:
孩子活泼好动,未尝不是一个搞体育的好苗子,可以让他去体验各种运动;
孩子喜欢画画,那就可以给他买最好的画笔,让他充分释放自己的艺术天分;
有位网友是某985高校的硕士,老公更是北大博士毕业,两人都是典型的学霸。
两人定居于北京,本想着给孩子最好的学习资源。
可是,她的儿子从小却是个实实在在的学渣。
哪怕网友特意购置了昂贵的学区房,让孩子进入名校,可孩子成绩依然在班级末流。
但妈妈却偶然发现,儿子动手能力和绘画功底不错,并且平常喜欢研究历史。
中考时,她结合儿子的实际情况做了一个决定:让儿子去读职高,专业是学习文物修复。
就这样,几年过去了,儿子成为了业内小有名气的文物修复师,收入不菲,而同龄人还在求职大军中挣扎。
这位妈妈的清醒的认知和决策让人赞叹。
但这种思维并不是每个家长都具备的,它需要父母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注入自己的努力和思考。
所以,父母最高层级的挑战,不是让孩子在学业上交出一份怎样漂亮的成绩单。
而是给予孩子更加明确和有方向的指导,让孩子在最适合自己的舞台上绽放。
04
听过这样一句话:
好的教育应该像湿地生态系统——允许杂草生长,包容死水微澜,才能最终成就万物共生的奇迹。
作为父母,要不断修炼自己的定力,不比较、不干预、不设限;
无论身处什么复杂的环境,都能保持清醒,不随波逐流,才能真正滋养孩子,还孩子一片自由生长的草原。
来源:左右图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