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基因:徽派建筑的马头墙转化为金属镂空隔断(比例简化为 1:3,适配现代层高),西北窑洞用弧形夯土肌理漆墙面(搭配暖光壁灯,还原洞穴柔和光影);
一、文化解码:拒绝「贴图式」表达
深层符号提取法
建筑基因:徽派建筑的马头墙转化为金属镂空隔断(比例简化为 1:3,适配现代层高),西北窑洞用弧形夯土肌理漆墙面(搭配暖光壁灯,还原洞穴柔和光影);
生活场景:老成都茶馆的竹椅、盖碗茶元素,演变为餐厅的编织吊灯、青砖地面嵌铜制茶具纹样,通过「行为复刻」—— 设置自助续茶台、老茶馆式结账柜台,唤醒集体记忆。
食材溯源叙事
墙面设「食材地图」:用黄铜线条勾勒产地轮廓,标注特色食材(如云南餐厅标出「香格里拉松茸产区」),搭配实物展示柜(玻璃罩内放当季食材标本);
明档区还原「田间到餐桌」:潮汕牛肉火锅店设现宰牛肉展示台(悬挂整头牛骨架模型),配灯光聚焦切割过程,传递「新鲜不隔夜」理念。
二、空间建构:传统形制的现代转译
院落空间重构
江南园林的「借景」手法:用漏窗(金属框 + 磨砂玻璃)分隔餐区,透过窗洞可见中央水景 / 绿植,小户型可缩小比例(漏窗尺寸 600×600mm,间距 1.5 米);
北方四合院的「围合感」:用矮隔断(高 1.2 米,顶部加绿植)打造半开放卡座,中央设共享长桌(仿老榆木材质),形成「大开放、小私密」的社交场景。
工艺活化应用
传统手工艺植入:景德镇陶瓷店用碎瓷片拼贴墙面(搭配 LED 灯带勾勒轮廓),贵州苗寨餐厅将银饰纹样激光雕刻于金属屏风(透光率 40%,避免遮挡视线);
旧物新用:回收老门板改造成收银台(保留原铜制门环作为装饰),马车轮毂切割后作为吊灯框架(配现代 LED 灯珠),新旧碰撞产生记忆张力。
三、体验设计:让文化「可触摸、可参与」
五感沉浸设计
听觉:播放属地白噪音(如江南餐厅的橹声、雨林鸟鸣,西北餐厅的驼铃、秦腔片段),音量控制在 30-40dB(不干扰对话);
触觉:餐具选用本地材质(如福建餐厅用德化白瓷碗,触感温润),餐桌边缘镶嵌非遗编织物(如黎锦纹样皮革,增加触摸趣味);
互动装置:设置「文化体验角」—— 顾客可动手制作油纸伞(江南店)、摔碗酒仪式台(陕西店),拍照分享形成社交裂变。
时间维度设计
日间模式:高透光窗帘(遮光率 30%),展示食材新鲜与空间细节;
夜间模式:灯光调至 200lux,开启文化主题投影(如川剧变脸光影秀投射于墙面,每 30 分钟循环一次),强化地域文化的「夜间识别度」。
四、落地要点:文化性与商业性的平衡
符号克制原则
单一文化元素占比不超过空间的 30%:如徽派建筑元素集中在门头与隔断,其余区域用现代材料(乳胶漆 / 钢结构)平衡,避免「博物馆化」;
文化符号功能化:陕西面馆的「拴马桩」雕塑兼作衣帽架,云南米线店的「背篓」造型吊灯内置储物格(放置菜单 / 纸巾)。
可持续实践
材料本地化:80% 以上装修材料选自本省(降低运输碳排放),如湖南餐厅用本地杉木、青砖,施工废料制成铺路碎石;
文化 IP 产品化:将空间中的装饰元素(如手绘地图、传统纹样)开发成周边(餐具 / 文创袋),既强化品牌又增加营收。
来源:阿囿在磕凡柯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