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24日),备受关注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正式对外公布。据介绍,与此前实施的2022年版清单相比,《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事项数量由117项缩减到106项。
新版“清单”亮相了!
今天(24日),备受关注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正式对外公布。据介绍,与此前实施的2022年版清单相比,《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事项数量由117项缩减到106项。
先来捋捋时间线。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印发首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经过2019、2020、2022、2025年四次修订,清单内的事项数量已由2018年版的151项压减至目前的106项,压减比例约30%。可见,清单越缩越短。
以2025年版为例。这一版比2022年版缩减了11项,“事项下的全国性具体管理措施由486条缩减至469条,地方性管理措施由36条缩减至20条”。
总体看,新版清单体现了准入门槛更低、准入力度更大等特点。以降低准入门槛为例,公章刻制业由许可制改为备案制,取消有关地方设立的船舶设计修造、酒类生产经营、权益类大宗商品交易等管理措施。
同时,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核发(微型无人驾驶航空器除外)”纳入清单,将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生产、批发、零售业务相关审批纳入清单,还明确非金融机构不得违法使用“期货公司”字样。这体现了依法规范重点领域准入,兜牢安全底线。
人们为什么关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或者说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为何非常重要?答案很简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内容、主管部门等向社会全面公开,有利于形成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制度安排,从而更好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以清单形式将我国境内禁止和经政府许可才能够投资经营的行业、领域、业务汇总列出,大家就知道什么行业可投资,什么领域不可涉足。
通读清单全文,即可发现禁止或许可的事项。比如,“非公有资本不得从事新闻采编播发业务”“非公有资本不得投资设立和经营新闻机构”。再比如,“未获得许可,不得从事互联网游戏服务”“未获得许可,不得实施援外项目”。
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有个基本原则叫“非禁即入”。何谓“非禁即入”?只要不属于法律法规明确禁止、限制的领域,各类经营主体即可依法平等进入,无需额外审批。
进而言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之外领域,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大企业、中小企业,各类经营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严禁各级政府部门在清单之外违规设立准入许可、违规增设准入条件、违规设置准入障碍。对于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来说,这是值得拍手称快的事。
“非禁即入”是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最核心的要求,也是广大经营主体的热切期盼。破除一批基层政府关注、经营主体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的市场准入障碍,企业投资的“心气儿”就会涌上来。
“清单”越缩越短,市场越放越活。破除相关领域的壁垒,赚钱的领域越来越多,企业才能乐于投资。2023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就提出“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制度”,这样做,有助于民企发展壮大,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让市场更具活力。
“民营企业不怕市场竞争、不怕竞争激烈,怕的是缺少公平竞争的机会,怕的是受到差别歧视待遇。”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满足民企的刚需,把公平竞争的机会还给民企。
当然,在看到“清单”越缩越短的同时,也要承认,清单之外,“玻璃门”等类型的堵点卡点尚未完全消除,发现和破除市场准入壁垒的机制还没有完全成熟,企业“上告无门”“告而不理”“理而不决”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还没有完全做到“非禁即入”落地生根。怎么办?加大力度深化改革,严格落实“非禁即入”。
还要看到,缩短“清单”不是撒手不管。各级政府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进入行为,依法依规对经营主体实施准入后监管,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全覆盖,杜绝监管盲区和真空。
“清单”越缩越短,市场越放越活,令人期待。但前提是,不折不扣落实中央部署,推动“清单”从纸上落到地上,真正带来实效。
来源:九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