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知识进化论》主题演讲:人生需要防空洞,也需要强心针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4 20:33 2

摘要:演讲内容主要是樊登分享回顾了2024年他看过的52本好书,用简单易懂的方式给观众“拆”了一遍。

昨天(4月23日)世界读书日,铃铛去看了一场年度主题演讲:

《知识进化论》

由帆书创始人樊登举办的,嘉宾有张踩铃、李蕾、金铂。

演讲内容主要是樊登分享回顾了2024年他看过的52本好书,用简单易懂的方式给观众“拆”了一遍。

我去听了,觉得很棒。

其实我平时写稿很宅,很少听线下演讲,这是第一次。

听了也就大概知道为什么樊登那么火——在快节奏的今天,很多人都是全能选手。照顾父母,养育孩子,努力工作。

剩下为数不多的碎片时间,基本只有精力在地铁和午餐间隙刷刷短视频,很难有耐心停下来读一本喜欢的书。

帆书提供的书籍精华解读服务,让更多如你如我一样的忙碌的普通人,也能拥有阅读的浩瀚自由。

言归正传。

今天这篇文章内容,主要是铃铛昨晚对樊登老师介绍的书单里,最有印象的几本书,和他讲解的核心金句;以及我的一点个人感受。

如果你恰好也对阅读感兴趣,可以mark一下。

一、《重塑杏仁核》via.美凯瑟琳. M .皮特曼

杏仁核是人大脑中类似杏仁的组织,主管情绪。

情绪的产生、识别和调节,都和它有关。

这本书主要是教大家如何“驯服杏仁核”,怎么对自己的情绪有所觉知,从而有效控制情绪。

“前额叶皮质接手,人就会冷静。”

题外话,昨晚听了樊登对这本书的解读,我意识到自己以前也一直认为,负面情绪是自然而然产生的。

每当感到发怒、焦虑、抑郁,我只会任由他们控制我的大脑,破坏我的生活和人际关系。

因为我一度觉得,人不是机器。一个情绪稳定的人不是成熟,只是疯了。

但事实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有各种生活目标和人物,不可能任由情绪自然流动。

“驯服杏仁核”也不一定是追求情绪稳定,而是可以让我们更了解自己,自由主宰自己的身体。

人应该是情绪的主人,而不是情绪的奴隶。

二、《破解欺凌的游戏》via.法国精神病学家 菲利普·阿伊姆

如果你是教育工作者,或者担心孩子被霸凌的父母,这本书可以一读。

它为校园霸凌的解决,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论。

书里提出的“傻瓜游戏”训练法,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帮助青少年在遭遇欺凌时快速建立心理防御机制。

怎么能让一个霸凌者放弃霸凌?就是不进入他的游戏规则。

如樊登所说:

“所谓霸凌者的游戏,就是你被霸凌了,你生气了,哭了,告老师。他被惩罚了,第二天他照样揍你。因为你愿意陪他玩,这是他们最想看到的反应。”

想起我上学时被孤立的经历(脆弱敏感爱哭),认同霸凌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不要以为你家孩子不会被欺负,以“玩笑”包裹的校园霸凌现象比比皆是。越早干预,越早解决,不要让自己或孩子陷入受害者怪圈。

三、《中年觉醒》via.阿瑟·C.布鲁克斯

这本书适合有中年危机的朋友看。

樊登昨晚的演讲原话:

“有书友说这本书给他提了一个大的醒,自己一直没有想明白自己为什么到了50岁还这么累。”

为什么累?因为人到中年,体力不足,也不如年轻时有创意,有反应速度。

另一方面,经验、人脉也会随着年纪增长而增加。

我也是35岁的中年人。

深刻感受到自己不如20岁时敏捷、聪明、集中,经常容易感到疲倦,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在睡眠和应付健康上。

“因此有很多人开始思考:到了中年以后,自己的人生规划需要做一个调整。比如我不能够只靠自己冲在第一线去努力做事,我能不能想办法帮助别人成功?我可不可以成为一个带徒弟的人?我可不可以成为一个带团队的人?这就叫做职业的转型。”

人到中年,不能一直依靠年轻时的经验去做事。

四、《善意的魔力》via.英克劳迪娅·哈蒙德

“哪怕只是观察善意的行为,也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

樊登说,这本书用很多科研的方法,来验证善意这件事对我们的影响。

最终的结论就是:

如果你能更加善意地对待这个世界,你的人际关系会更好,甚至你可能比别人多赚很多钱。

听起来有点像鸡汤。不过听这段的时候,我想起一件事。

大概十二三年前,我在上班,突然接到爸爸打来的电话。

通了半天没声音。我有些不耐烦,他才哽咽开口:“你快过来。医生说你妈得了癌症。”

我不知道我是怎么走到办公室请假的。

看见上司吓坏的表情,才后知后觉自己在哭,抽泣到说不出一句囫囵话。

走出单位,我浑浑噩噩站在路口拦的士。

过去一辆不是空的,再过去一辆还不是空的。

打不到车。本来我还在努力控制情绪,这会直接崩溃,蹲马路边嚎啕大哭。

过会,有人拍我肩膀。我愣愣转头,是旁边商铺的老板。他给我递来一包纸巾。

“妹子,我不知道你哭什么,不过先擦下鼻涕。”

我大张嘴,鼻涕不小心掉进嘴里。我哭得更凶了。

好在赶到医院,是一场虚惊——原来我爸所说的“癌症”是甲状腺癌,并不危及生命。做手术、终身服药即可。

但这类陌生人的善意,总让我能记很久。

并在之后的十多年里,遇到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我都会施以援手,我不吝啬向任何人先播撒善意。

也意外收获了真心朋友,和不计回报帮助我的贵人。

确实善意是会传递的。

所以到了这个年纪,我很相信所谓的“随手积德”,毫不夸张,你做的每一件小事都可能会影响你的人生轨迹。

以上四本是我在所有书目里印象比较深刻的几本。当然,还有樊登推荐的育儿书单:

五、《成长的觉醒》樊登

这本书是樊登自己写的。

他说写这本书的目的是:

“希望大家不要在孩子还听话的时候,觉得自己是个好家长。”

这里摘几段他演讲的原话,现场我点头如捣蒜:

1、“我家孩子皮实,被打了15分钟就好了。当你的孩子被打了15分钟就好了,只是因为他爱你。你被孩子打了,15分钟能好吗?”

2、“学生家长,不要只跟同龄家长混。他们只会问你,要不要一起去团购培训班?要去高一高二的家长群,他们讨论的都是‘抑郁症好治吗?’‘药吃多久才能停?’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医院看过精神科。

有几年我重度焦虑去看过,医院外面站着的居然一半以上都是背书包的申请疲惫的中学生,旁边是孩子都要看精神科了,还在喋喋不休的强势家长。

比起让孩子吃饱穿暖,更应该关注的是他们的心理问题。

不要等到人都送进icu了,才想到要吃药。

六、《少年发声》陈瑜

这本书主要聚焦那些叛逆、抑郁和厌学少年的心声。

樊登推荐这本书的时候说:

“社会很少听到小孩的声音。想想你们每天顶着很大压力去上班,你们单位有个领导每天骂你,你能坚持三个月吗?孩子要坚持12年。(上学)”

孩子的声音很微弱。很巧——之前我写的一篇文章《你爸是送外卖的!》评论里提过同样的理念。

很多家长一味觉得,孩子“不听话”、“反叛”、“学习退步”是孩子自己出了问题,实际上大部分是家长出了问题。

做大人的,应该去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关心什么,需要什么。了解和沟通足够,才有资格谈“教育”。

七、《拥抱那只黑狗》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博士 汪瞻

这本是针对抑郁问题的工具书。

青少年抑郁甚至严重到休学,需要的不是批评“你再耽误两年,我看你怎么办!”或者机械的看似鼓励,实则逼迫“我相信你能行”。

而是“休息一下也可以”。

想想一个人断了腿,还要跑5000米。

终点很远,但他目前一步也挪不动了。

你站在旁边如何鼓励他,“我相信你能行!”他就能跑起来吗?

身体上的伤害,大人都能理解,换成心理疾病,就觉得孩子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克服。

如果可以的话,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就不会逐年增加了。

写在最后:

昨晚我在看演讲的时候,听到前面有人讨论:这些书,不就是“鸡汤”吗?(指中间某几本励志类书籍)

怎么说,以前我也对励志类书籍嗤之以鼻,觉得只是在精神按摩,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到了35岁的年纪,发现其实他们也属于“工具书”——因为现代人活得太累了。

积极向上的书籍,可以帮助我们疗愈。

疗愈自己,缓解压力,不让自己产生心理疾病;也惠及他人,不让自己糟糕的心理状况,又蝴蝶效应一般,给别人制造心理问题。

人生不就是在不断的丧、又不断的给自己打鸡血中度过嘛。

这又怎么不能说是一种解决方案呢?

在当今这个碎片信息横行的时代,我真心希望大家能坐下来读读书。

一个作家,他可能把自己毕生最好的经验和心血,都奉献给了他的某本作品。

没有比读书更便宜快捷的娱乐,你可以从中找到解决很多生活难题的方案,还能兼顾帮你做心灵按摩。

把读书变成习惯,而不仅仅只在世界读书日。

人生需要防空洞,更需要强心针。

来源:摇铃铛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