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继续在书中“小站片刻” | 阅读日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4 20:34 2

摘要:4月23日下午,在首届中国人书店人之夜开启之前,书评人、作家绿茶《在书中小站片刻(三集)》新书分享会在清照泉城·明水古城归来书院举行。绿茶与同为书评人、作家的韩浩月、潘采夫精彩对谈,分享了新书背后的故事。

4月23日下午,在首届中国人书店人之夜开启之前,书评人、作家绿茶《在书中小站片刻(三集)》新书分享会在清照泉城·明水古城归来书院举行。绿茶与同为书评人、作家的韩浩月、潘采夫精彩对谈,分享了新书背后的故事。

书砦、书房、书榜和书友

2015年出版第一本《在书中小站片刻》,转眼十年。绿茶坦言,自己特别喜欢“在书中小站片刻”这个书名,以至于出到第三集了依然沿用,而且“希望以后能继续四集、五集这么写下去”。而书名的敲定,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绿茶说:当年六根诸友为书名数次讨论未果,某次在饭局上酒过六巡,大家继续讨论,书名满天飞,只见潘采夫拿着一本茨维塔耶娃的诗集,一篇篇念着:“………青春!我们马上将告别……让我与你在风中小站片刻!我黝黑的青春!……”等会儿,“在风中小站片刻……在书中小站片刻……”在烟熏酒酣间,“在书中小站片刻”飘落下来,并且,一站到底,一而再,再而三。

“这十年,沦为无业的所谓‘自由职业者’,只好重操传统媒体人的手艺——码字;这十年,成为‘职业读书人’,读书、写书评、当评委,甚至直播带货,每年读书一百多本,十年折合成古籍线装书大概也算‘破万卷’了。”《在书中小站片刻(三集)》正是一个“职业读书人”日常阅读生活的持续记录。全书包括书砦、书房、书榜和书友四个部分——书砦者,书债也。大多为欠下的书债,有些是媒体书债,有些是作者书债。书房者,心安也。乃阅读、写作之所,亦为我的精神家园。书榜者,共识也。年终聚首,各执己见,最后形成一些书单,供同好参考。书友者,珍贵也。“记二三事,聊往昔岁月,都是值得流泪的幸福,作为小书温暖的收尾”。

无论对人对事,执着如此,总令人心生敬意

《在书中小站片刻(三集)》中,书评占了不小的篇幅。著名藏书家韦力在为该书写的序言中这样写道:“细读这些书评,能够感受到绿茶的观察与思考,他总能抓住书中的要点,以此延展开来阐述自己的看法,有些甚至超过了原书的思索范围。可见他在某种程度上不认可‘疏不破注’的古老传统。去除掉各种框框的束缚,让读者真正明白某书的价值在哪里,哪怕原著是不完美的,但它能令人思索。或许绿茶想用他的这种撰写方式,启迪读者能够深度性地训练出有逻辑性的读书模式。”

在新书分享会现场,绿茶特别分享了书中较长的一篇文章《白居易:写诗·编集·痴恋·造园》。绿茶认为,“白居易一生一以贯之的有几件事:写诗、编集、痴恋、造园,而那场初恋更是他一生的纠结。”贞元六年(790),白居易十九岁。父亲命他回符离田庄,学习诗赋、对策,准备参加徐州的“解试”。在沉闷的备考期,最让白居易兴奋的是,认识了十五岁的邻家少女湘灵,在情窦初开的年纪,少年白居易心中,她犹如天仙、莲花般美丽,于是悄悄作了一首《邻女》赠给她:“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湘灵虽出身低微,属贱人子弟,但也识字,懂得诗中传递的情意。也是情窦初开年纪的她,对邻家少年郎亦芳心萌动。俩人你情我愿,开启了沉醉的少年恋情。正是这场懵懂的恋情,痴缠了白居易和湘灵一生。

然而,家庭背景的悬殊注定了这场恋情有始无终。白居易的母亲和族人无论如何都不同意白居易娶湘灵,他们只好偷偷私会。但两个人心里都清楚,想要长相厮守几乎比登天还难。转眼五六年过去了,湘灵都二十出头了,面临越来越大的出嫁压力。白居易也不得不面临父亲去世后自己的未来规划,他没能通过徐州的“解试”,决定去河南府试试。他当然割舍不下湘灵,但也意识到如果自己不离开,会耽误湘灵,她已经二十二岁了,对婚嫁而言已经晚了。然而,在路上,白居易疯狂地想湘灵,只能借助诗歌表达对湘灵的爱恋和思念。在溧水备考之余,备受相思之苦,夜夜辗转难眠,白居易写下一首《长相思》,记录这段持续了八年的恋情。

后来白居易和湘灵各自婚配,两人也数次相逢,每一次都是诀别,诀别后又忍不住再次相见。刻骨的情感当然屡屡被写入诗中,在白居易六十年“创作生涯”写下的3840首诗中,几乎有四分之一是写给他最深爱的人的。无论对人对事,执着如此,不得不令人心生敬意。

贞元十六年(800),二十九岁的白居易终于考中进士,此后仕途不算顺利,但也没那么坎坷,让他遗憾的是,当年同为翰林学士的李程、王涯、裴珀、李绛、崔群等五人先后当过宰相,只有他始终没能拜相。然而在他那个时代,白居易诗名满天下,也算另一个层面的安慰。他有明确的“作家意识”,也把诗歌当作自己最大的成就。并且有意识保留、出版和传抄自己的诗集,分藏寺庙和亲友处,希望有更多机会传扬下去,不至于在历史风波中散失亡佚。事实也证明,白居易“做对了”,他的诗流传至今,影响深远。

看起来像是一种逃避,或许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反叛

除了书评,《在书中小站片刻(三集)》还有《四十年来中国书业回望》等行业综述性文章。《四十年来中国书业回望》一文,绿茶以汪家明先生的《范用:为书籍的一生》《美术给予我的》,以及宁成春的《一个人的书籍设计史》、刘柠的《私享录:四十年来书业》等书为线索,结合自己对书业的观察,娓娓道来。

现场绿茶还分享了自己拜访名家书房的故事。绿茶不仅喜欢拜访作家、学者们的书房,还喜欢画书房,因为“书房里藏着一个人的精神史”。拜访梁晓声的书房就让人十分难忘,绿茶说:“梁晓声住昌平,家是门对门两套房子,分别用作起居和写作,他的书房很简单,一张小桌子是他伏案写作之处,桌子上放着十几支2B铅笔和一沓A4纸。梁晓声写作不用电脑,他写了那么多书,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令人惊叹的是,他写作就像泉水一样‘自动’往外涌,写下一字就是一字,写下一张纸就是一张纸,写下一本书就是一本书,从不修改。他自己说,现在的写作,是在不断卸担子,把心里还有希望写的写出来,写完后,该退场就退场。这些‘写作现场’的细节,不进到作家书房,自然很难了解到。”

作为知名书评人,绿茶不仅是“绿茶书情”的创始人,不断推出书单,还是多个书榜的评委,《在书中小站片刻(三集)》中的“书榜”部分就记录了众多“书单”“书榜”的出炉过程。十多年来,每年11月绿茶都去深圳参加深圳读书月的年度十大好书评选活动,在《定名与目睹》一篇中,绿茶记录了在2022年深圳十大好书评选中自己对喜欢好书的“强力推荐”。那一年的评选中,有评委认为扬之水的五卷本《中国金银器》部头太大,偏专业研究,不太适合推荐给大众,而绿茶力主推荐此书,在绿茶看来,这套书有两方面重要的价值:其一,是“定名”。中国历代留存下来的金银器太多了,不是每一款金银器都有固有的名字,“定名”对于古代器物研究尤为重要。这二十年来,扬之水为很多古代器物“定名”,并且多被认可,进而很快“公有化”,成为展览或图录中的器物说明,这些“定名”也进入很多研究者的著作中。其二,是“目睹”。书中收录的几千张器物图片都是扬之水这么多年跑博物馆、展览馆、考古现场,目睹和拍摄的,几乎每一件器物都见过,拍过,近距离地观察和研究过,而不是看看图册,翻翻资料得来的。书后附录“图片来源总览”有一百多页,记录每一件器物的藏处,以及图片获取方式,主要是“自摄”。所以,扬之水的金银器研究,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用脚、用眼、用心一点点积淀出来的。二十年来她走遍中国大大小小博物馆和文物考古机构,先后七次去奈良观摩“正仓院展”,把散落世界各地的中国金银器,以她的方式打捞和呈现,让读者全景式地看到这些古物的前世今生。

在绿茶的强力推荐之下,《中国金银器》不仅进入当年深圳读书月的“十大好书”,而且位列榜首。后来绿茶拜访了扬之水的书房“棔柿楼”,当然也把“棔柿楼”画了下来。

“年过半百知天命,清楚自己的局限,也无法迭代重启。”绿茶坦言:“可畅想的未来越来越远,能坚守的事情越来越少,唯有读书、写作、画画……看起来像是一种逃避,或许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反叛。而反叛的能力,唯有读书,不断读书保持独立思考,稳定自己的认知,而不是扔给 AI,让算法替代了思考,让眼前堆砌着各种莫名其妙的信息拼图。”

记者:钱欢青 摄影:钱欢青 编辑:徐征 校对:李莉

来源:济南时报-新黄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