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居寺现存22000余卷明代纸经,其中部分纸经的封面和封底采用了织锦材质。这些织锦种类丰富,纹饰精美,意义非凡。采用丝织物装裱的经卷,不仅是佛教典籍的庄严外衣,更是一部织在丝绸上的文明史诗,以静默的姿态诉说着文明的密码。
织就明代纸经的华彩篇章
云居寺现存22000余卷明代纸经,其中部分纸经的封面和封底采用了织锦材质。这些织锦种类丰富,纹饰精美,意义非凡。采用丝织物装裱的经卷,不仅是佛教典籍的庄严外衣,更是一部织在丝绸上的文明史诗,以静默的姿态诉说着文明的密码。
明代织锦的技艺体系与审美范式
通经断纬:丝织技艺的巅峰实证
从工艺角度来看,部分纸经封面织锦采用传统“通经断纬”技法,以真丝纬线在经线底纹上编织出精密图案。这种工艺在明代达到顶峰,故宫博物院藏《明太宗御制佛说四十二章经》经面织锦便是有力佐证。
刚柔相济:明代经封的功能美学
在功能性设计方面,明代经封采用双层面料。外层致密耐磨,内层轻薄防粘,兼顾了保护与质感。与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唐代织锦相比,云居寺织锦在色彩运用上更为克制,以靛蓝、赭石为主色调,符合明代文人“尚雅”的审美取向。
云居寺明代佛经装帧中
有两大核心载体
即织锦与织金锦
01
织锦
织锦以彩色丝线提花织造,云居寺经卷封面可见宝相花、四合云纹等典型纹样。
02
织金锦
织金锦则融合金线与丝线,《天工开物》记载的“金箔褙纸,掐方寸为线”工艺,印证了明代成熟的制金技术,部分经封金箔纯度达94%,与宫廷用金标准一致。
织物图样的文明记忆
织锦上的吉祥纹样更具深意。像八宝纹、梵字纹与程式化云纹等传统吉祥纹样,不仅是美的装饰,更是文化的载体。它们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深入研究和传承。
标准生产与符号传播
这些经面织锦的背后,是一套完整的织染体系。据《明会典》记载,内织染局专门设立"经袱作",负责佛教经卷装帧。云居寺藏《明南藏》封面织锦的"四合云纹",与南京博物院藏明孝陵出土的织锦残片纹样高度吻合,印证了明代宫廷织锦的标准化生产流程。而这种标准化生产,也使得佛教文化符号能够通过纺织品广泛传播。
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七》经面
织锦装帧的技艺流变
回顾历史,自敦煌藏经洞唐代经卷以织锦为帙(如用“通经断纬”技法的唐代联珠纹锦包裹经卷),到明代《永乐北藏》《续入藏经》以织金锦、洒线绣锦装裱,织锦始终是佛教典籍最庄严的“外衣”。明代佛教兴盛,皇室敕印大藏经并颁赐天下,经面织锦的纹样与工艺,皆凝聚着“以线为笔,以锦为纸”的匠心独运。
云居寺不仅是明代纸经及其精美织锦的守护者,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见证者。它所承载的佛教文化、织锦工艺以及古人的精神信仰,如同璀璨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吸引着无数人探寻其中的奥秘,也激励着我们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先辈们的智慧与心血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信息来源:云居寺文物管理处
编辑:张蕊 王晓菊
审核:巴金鹏 武霞 马妍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