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平治」秦宣:大数据与社会主义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4 20:32 2

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海量数据的几何级数增长,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直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而影响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影响人类发展的未来。认识大数据,适应大数据,引领大数据,发展大数据,已经成为

秦宣:大数据与社会主义

学思平治

★★★★★

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海量数据的几何级数增长,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直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而影响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影响人类发展的未来。认识大数据,适应大数据,引领大数据,发展大数据,已经成为诸多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也必将改变民族国家的命运。

关键词:大数据;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未来

之所以要撰文探讨这个问题,主要原因有四点:第一,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扑面而来,已开始改变我们的生活。展望未来,大数据将直接渗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第二, 大数据时代到来后,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十分重视大数据。越来越多的政府、企业已经意识到, 数据正在成为组织最重要的资产,数据分析能力正在成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美国、欧盟都已将大数据产业发展纳入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点。第三,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已经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信息在国家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给予了高度重视。2015年,国务院公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发展大数据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第四, 对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我国信息产业界及相关企业人士已经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似乎还处于沉睡状态,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将成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将主要考察大数据对社会主义可能产生的影响,以期引起更多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

一、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谈大数据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首先得了解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因为大数据是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种新的存在形式。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们会发现,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源泉。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蒙昧到文明、从封闭到开放、从传统到现代的演进,科学技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及社会关系不断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从理论上讲,科学技术的这种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者相结合, 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其二,科学技术不断地被物化成先进的生产工具,可以大大提高劳动效率;其三,科学技术促使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其四,科学技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可以优化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其五,科学技术被运用到社会管理、企业管理和生产管理过程中,可以使生产要素、社会要素达到最优组合。总之,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在社会物质生产中处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是社会物质文明及其变革的基础。

自近代以来,正是科技的不断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也推动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社会主义作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形态,既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是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使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形式。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考察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历程,人们也会发现,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同科学技术的进步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同资本主义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和海外殖民扩展,伴随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出现的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催生了16世纪至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正是伴随着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以及随之带来的资本主义矛盾的进一步恶化,出现了18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正是伴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和工人运动从自在到自为的转变,出现了19世纪初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16世纪以来,人类已经历三次科学技术革命,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都与科技革命存在十分紧密的关系。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于18世纪,是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的。这次科技革命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科学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它促进了工业时代的到来,也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具体表现在:其一,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使资本主义彻底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束缚,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其二,随着机器大工业的确立,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阶级迅速分化。旧的封建贵族、手工业者和农民日益分化为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明显,斗争日趋激烈。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实践促进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其三,机器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自然力取代人力,逐步缩小了劳动者在体力上的天然差别,使马克思恩格斯看到了实现人的平等的希望。这些为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现实基础。正如恩格斯所说:“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1](P22)机器大工业的先进性是社会主义理论科学性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对机器大工业所带来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考察的基础上,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从此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了以电气化为先导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浪潮。电力代替了蒸汽成了机器运转新的动力,大大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效率的提高。 随之而来的是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竞争的结果是垄断的产生,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的最大特点就是资本的对外输出,资本输出又使资本主义从单个民族国家走向全世界。资本的对外输出和扩张引起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和瓜分世界的斗争,于是导致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大战进一步暴露出资本主义难以克服的矛盾,科技实力的差异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关系,从而出现了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为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了条件。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爆发了伟大的十月革命,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爆发了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从而使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20世纪中叶,是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控制技术革命,人类从此进入信息化时代。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没有抓住此次科技革命带来的良好机遇,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最后发生了国家解体、政党衰落、政权易帜的历史惨剧。

就中国来说,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 中华民族创造了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国的先人先哲们秉持“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创新精神,在天文、算学、医学、农学等多个领域创造了累累硕果。以“四大发明”为标志的科技成果,对世界文明进步影响深远、贡献巨大,也使我国长期居于世界强国之列。然而,明代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者思想僵化、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中国同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渐行渐远,屡次错失科技革命带来的良好机遇。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更是一次次被早先步入工业文明的西方列强打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定,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也不能单凭人口规模、领土幅员多寡而定。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2]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史,尤其是考察了近代科学技术在工场手工业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把科学技术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恩格斯曾经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3](P597)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力量和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的重要手段,推动着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还推动着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组织管理方式的变革。在科技力量的突出作用下,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4](P602)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自从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旧的工场手工业变成大工业以后,在资产阶级领导下造成的生产力,就以前所未闻的速度和前所未闻的规模发展起来了。”[1](P284)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到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迅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立足于俄国的具体国情,列宁深刻地意识到,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要建立比资本主义更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决不能跟着西方走,而应直接瞄准最新的科技成果,把最新的科技成果作为推动经济文化发展的龙头。列宁认为当时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就是电,为了发展电力和迅速把电力用于工农业生产,列宁早在1920年就集中了200多名科技专家研制了《俄罗斯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电气化计划》,并把这一计划称作俄共的第二个党纲,即党的经济纲领。在列宁看来,“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5](P181)

也正是基于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这些显著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毛泽东深感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曾提出过“技术革命”的响亮口号。毛泽东洞见先进技术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追赶发达国家中的作用,他指出:“资本主义各国,苏联,都是靠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来赶上最先进的国家,我国也要这样。”[6](P126)毛泽东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强调“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 生产力无法提高。”[6](P351)在毛泽东时期,我们党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就包含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7](P274)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8](P86)江泽民强调,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9](P275)我们党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并把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以“大数据” 为标志的新时代

古往今来,数据在国家治理过程中都尤为重要。人口、资源、土地、财产等统计数据均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中国古代兵书《孙子兵法》就说过: “算则胜,不算则不胜;多算胜,少算则不胜。”这里的“算”,就是如何利用数字来估算各种复杂的因素。人类进入21世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高速发展,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日益广泛,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是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3D打印机等信息、智能技术为标志的,人类从此进入大数据时代,也有人称之为智能时代。在这一时代,依靠数据决策、依靠数据管理、依靠数据创新将成为“新常态”。

2014年11月,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中国召开,习近平在致辞中说:“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同时,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认真应对、谋求共治、实现共赢。”[10]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互联网影响深远,势不可挡。互联网引起数据革命,数据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革,将更为彻底,更为激烈,速度更快,机遇更多,风险也更大。过去我们常用的 “信息大爆炸”这个概念已经难以形容世界上数据的增长速度。如何认识大数据、适应大数据、运用大数据、引领大数据,将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思考的问题。

“大数据”的概念最早源于20世纪80年代, 但真正兴盛是在2011年5月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发表专门研究报告《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Big Data: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Competition,and Productivity)之后。 这份报告对“大数据”作了清晰阐释,指出:“大数据是指大小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的抓取、存储、 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群”。该报告指出,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领域,逐步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运用将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2012年1月,在瑞士举办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一份名为 《大数据,大影响》(Big Data,Big Impact)的报告,再次引起全球关注与热议。

一般来说,大数据是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 社交媒体、智能手机等的出现,以几何级数增长的 “电子形式存储”的数据,具有量大、类型繁琐、价值密度低、速度快、时效高等特征。当人类创造越来越多的大数据,并且数据成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和生产资料,在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决策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作出,那么我们已经进入了 “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具有四个特性:

一是数据海量性(Volume)。大数据的首要特征是“大”,据IDC(Internet Data Center),即互联网数据中心最近的报告预测称,2008年全球数据量为0.5ZB,2010年为1.2ZB,人类正式进入ZB时代。1到2020年以前,全球数据仍将保持每年40%以上的高速增长,大约每两年翻一倍, 预计2020年将突破35ZB。[11](P21)简而言之,存储1PB数据将需要两万台配备50GB硬盘的个人电脑,如果存储1ZB数据需要209亿台电脑。

二是数据多样性(Variety)。全世界几十亿人共同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生产工厂,提供不同类型的、几乎无法计算的数据资产。上网时我们使用的浏览器、软件、窗口和后门工具,随时记录各种个人信息数据;生活中我们使用的智能手机、GPS导航器、智能手表及其他数码产品,时刻都在产生数据;部分传感器安装在火车、汽车和飞机上,甚至安装在家用冰箱、空调、电表上,也在不断产生数据;个人消费不论是手机支付、网银支付也都在不断产生数据。原来的数据都可以用二维表结构存储在数据库中,现在的图片、声音、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总之,数据越来越多样化,对数据处理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三是高速性(Velocity)。据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拥有220亿部互联网连接设备,这些设备通过基于实现软件性能优化的高速电脑处理器和服务器,促使实时数据流的快速传递。据统计, 全球每秒钟发送290万封电子邮件,每天推特(Twitter)上发布超过5 000万条消息,Youtube上传视频2.88万小时。 目前大数据仍在以每18个月全球信息总量翻一番的速度膨胀。随着新的传输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信息传输速度将更快。

四是价值密度低(Value)。海量数据的存在及快速增长,重复信息、垃圾信息的泛滥,导致有用信息比例的下降,从而使我们获取有用信息的难度加大。以监控视频为例,连续的、长时间的监控信息,可能有用的数据仅有一两秒。

五是易变性(Volatility)。大数据具有多层结构,这意味着大数据会呈现出多变的形式和类型。“今天的大数据并非是明天的大数据”。相较传统的业务数据,大数据存在不规则和模糊不清的特性,造成很难甚至无法使用传统的应用软件进行分析。因此,数据价值的“提纯”和潜在价值的挖掘将显得更有价值。

时至今日,“大数据”可能带来的巨大价值正渐渐被人们认可。随着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数据的全面感知、采集和预处理、存储及管理、分析及挖掘、展现和应用,带来了无数的商机,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美国哈佛大学定量社会研究所主任加里·金在接受《纽约时报》记者时说:“这是一场革命,我们现在做的只是冰山一角,但是由于庞大的数据新来源而带来的定量化方法,将横扫学界、商界和政界,所有领域都将被触及。”[12](P1)目前,仅就人们对大数据的初步认识看,大数据影响国家核心竞争力,谁掌握了数字数据传播和控制的主动权和主导权,谁就能赢得未来。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信息技术将成为先导技术,率先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促进以物质生产、物质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信息生产、信息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世界从此将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

正是因为大数据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和潜在价值,所以世界各国都开始注重大数据。美国是全球最早关注大数据的国家。2010年3月,美国政府就要求各部门实施自己的大数据战略,实现从数据到知识、从知识到决策、从决策到行动的快速转换。2010年12月,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发布题为《数字未来设计:联合资助网络和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的报告,突出强调了数据爆炸式增长所带来的管控和利用困境,并建议美国政府应优先发展大数据技术。2012年3月,美国联邦政府发出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宣布投入巨资启动大数据的研发任务,并把大数据提到了与历史上的互联网、超级计算机一样的高度,成为国家战略。这一战略的目标是提高从大量数字数据中访问、组织、收集发现信息的工具和技术水平,解决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和挑战。[13]联合国也在2012年发布了大数据政务白皮书,指出大数据对于联合国和各国政府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人们如今可以使用极为丰富的数据资源,来对社会经济进行前所未有的实时分析,帮助政府更好地响应社会和经济运行。

三、大数据为开辟社会主义未来创造了良好条件

目前可以说,大数据是信息技术产业最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又一次技术变革,影响广泛而深远。 大数据给人类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新时代的曙光。大数据的研发与运用,不仅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前途和命运。人类终将受益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在即将到来的智能时代获得更大的自由和解放。

40多年前,即1973年,英国学者斯蒂芬·博丁顿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撰写《计算机与社会主义》设想了一个具有巨大技术潜力的新社会结构,认为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解决了社会主义的反对者提出的各种难题,有利于社会主义目标的实现。[14]目前,我们正在进入大数据时代,这一时代具有的信息性、预测性、相关性、参与性等特征, 都将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

第一,大数据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奠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反社会主义人士经常诟病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大数据时代与以往时代不同的是,科技进步不是在推动、而是在拉动社会的发展。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发展与生产劳动者相结合,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水平;数据即信息,大数据将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从而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比以往更快的速度发展。大数据将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科学,将使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决策更加精确,将使劳动参与经济管理的权力更大、效率更高。

伴随大数据在生产领域的运用,财富的增长速度将更为迅速。有人预测,大数据的潜在价值难以估价。麦肯锡研究院根据其模型作出预测: 大数据可以为美国的医疗服务业带来3 000亿美元的潜在增加值,对欧洲的公共管理每年有2 500亿欧元的潜在价值,为位置服务产业带来6 000亿美元的潜在年收入。由此可见,大数据带来的这种生产力发展和财富的增加将不断累积着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现实的资本主义如果不能适应大数据带来的新变化,将面临被新社会制度替代的结局。如果适应大数据带来的新变化,将不可避免地累积更多的社会主义因素。现实的社会主义在大数据时代将获得新的发展契机,走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第二,大数据将推进所有制的变革,为逐步消灭私有制创造条件。

当今世界95%以上的国家建立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资本全球化的进程中,不仅自然资源、 土地、矿产等公共资源被私有资本所圈占,就连我们生存依赖的水源、空气、语言、文化,甚至物种和人类基因等也被逐步私有化了。按照西方左翼学者的看法,这种私有化已经把人类逼到整体灭绝的边缘。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甚至政治危机,再一次暴露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再一次凸显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紧迫性。

在大数据时代,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这两种不同类型财富生产的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伴随科技的发展,非物质生产的比例将逐步提高。 非物质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公开性、共享性并通过消费而不断增殖的特征,大数据恰恰具有这些特征,无法被私人占有。在非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不仅创造价值(创造、提纯、分享数据),而且劳动者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均会提高。伴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非物质生产的规模正在逐步扩大,未来的社会将越来越依赖于不可分割、不可私人化的非物质财产,马克思当年所畅想的消灭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的条件正在现实社会中存在壮大。

第三,大数据将促进资源按计划进行优化配置。

人类的历史其实都是始终围绕着资源的获取、分配以及再分配展开的。社会主义要替代资本主义,同样面临着资源如何配置的问题。 亚当·斯密强烈反对计划经济和主张自由市场经济的依据是:无论多么英明的统治者都不可能了解千差万别的、错综复杂的工业经济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提出了按计划组织社会生产的设想。19世纪末,英国费边社会主义曾针对计划经济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过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设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经济学界曾展开过一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问题的大论战。社会主义的反对者经济学家路·冯·米塞斯认为,社会主义根本不可能解决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出面迎战的社会主义者,包括当时旅美的波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在1936年末到1937年初发表了论文《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首次在理论模型的层面上设计了引入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模式,并对米塞斯的挑战予以反驳1。此后,关于社会主义到底能否合理配置资源的问题,一直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争论的问题。

过去反对计划经济的理由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整个社会存在的海量信息如何搜集、整理、筛选、计算;二是政府制定的计划如何才能具有激励机制。在大数据时代,这些问题都很容易解决。 云计算有可能使信息流通和分析达到必需的速度、广度和丰富性。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数据的全面共享,可以使基于大数据相关关系的分析和预测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数据支持,从而非线性的、精细化的、自下而上的、提前编制的科学计划可以代替传统的依靠专家、精英、权威等的行政化决策。而这些根据大数据作出的预测本身就蕴藏着巨大的价值,从而产生激励作用。也就是说,大数据将使计划作为配置资源的手段成为可能。中国国内目前使用的订单农业以及某些制造业实行的“私人定制”,就带有计划性。

第四,大数据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人更全面自由的发展。

对老百姓来说,大数据的最大影响莫过于网购,网购在中国造就了淘宝、亚马逊、当当等著名的购物网站,带来了实体店的迅速衰落。但大数据的影响并不仅限于商业领域,更重要的是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极大地缩短人们的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劳动者支配的自由时间,使人免除繁重的体力劳动。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它将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思维。其信息性特征要求商家如果想抢占先机, 首先需要掌握数据和数据分析方法;其预测性特征可以使传播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其相关性特征可以促使人们自觉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其参与性特征将促进民众的政治参与。

大数据更尊重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对人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尊重是马克思主义者追求的目标。大工业只注重群体,大数据使个体得到尊重。 一方面,政府管理必须更尊重个性利益和需求;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更重视个人的独到的、创造性的意见和建议。人的独创性和知识判断将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真正源泉。

大数据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视野大大拓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建立起普遍的分工、交换和联系,打破了传统社会原有的宗族的人际交往、 村落之内的狭小地域活动范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在空间活动领域,借助互联网、手机等通信设备,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而飞机、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使人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到达地球上的任何地方从事各种活动。随着全球市场的建立和不断扩大,人们需要与更多的人交往,国际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革,使人类面临有史以来最为瞬息万变的时代,新观念、新思想层出不穷,极大增强了人类的进取精神、时间观念和竞争意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帮助人们不断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和内在规律, 克服和摈弃一切过时的、谬误的东西,永远富有革新性和创造性。随着大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大数据产业对于工作和生活各个层面的渗透,人类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也将会得到质的提升。

第五,大数据将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大数据不仅通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而且必将促进生产关系的调整, 并最终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使政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大数据开辟新的产业发展前景,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大数据的影响并不仅仅限于信息通信产业,而是正在“吞噬”和重构很多传统行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论在医疗、交通、航空、电力、电信、金融、城市管理等公众领域,还是在制造业、创新行业等各式各样的企业当中,都存在着从数据中发现新价值、提供更个性化、更有价值服务的需求,进而推动我们的产业升级、社会转型和企业转型。同时,零售商充分利用大数据可实现运营利润增长60%。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因为大数据现在对制造业的利润平均可能不到5%。另外,制造业充分利用大数据可降低整个成本的50%。

大数据将拓展人们的参与渠道,扩大人民民主。大数据最显著的特征是数据的社会化, 大数据的精神实质是自由、平等、共享。大数据具有广泛参与性,每个人都是数据的享有者,更是数据的贡献者,生活在数据之中,所有人都在制造、 分享和传播数据。这种参与性将深刻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民主化。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使参与公共事务的时间和知识成本下降, 公民参政能力增强。大数据能够及时反映舆情和民意,网络记录着网民的思想、行为乃至情感,这是信息时代的现实社会与网络空间深度融合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富有重要价值的信息。 政府可以通过部署传感器等感知单元,收集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环境治理所需的信息,促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大数据治理还意味着直接民主重新代替间接民主成为可能。这时的直接民主一方面不再只是小国寡民的专属,而是所有生产数据、掌握一定数据权的单位都可以平等参与,属于成为国家治理主体的社会组织和一般公民;另一方面不断消解其与多数正义的必然联系,转而关注所有人的利益诉求,广泛存在的小集团甚至个人的合理利益即是正义。

大数据将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提高。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将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和精神文明的提高。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在从笛卡儿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15](P280)对学者来说,文献资料搜索查询,如今的Google、百度、搜狐等网络搜索工具让我们在数秒钟之内将世界上所有相关文献信息一网打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拓展人们的视野。对现在的科研工作者来说,短缺的恐怕不再是文献资料和科研信息,而是独到的思想。

大数据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大数据与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从技术层面上讲,大数据包括绿色数据,如空气污染数据、环境监测数据、森林覆盖率、土地沙化程度等。大数据的发展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海量的生态方面数据,可为生态保护提供背景支撑和技术手段。大数据可以告诉人们该怎样设计经济发展速度,最大程度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平衡发展。大数据将使人们对自然资源有更全面更准确的了解,从而使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同时优化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

大数据将促进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创新。现代信息技术对现代社会的广泛渗透给国家治理带来巨大挑战之时,大数据这样的先进信息技术也为国家治理体系提供了革命性的改造工具。大数据的核心价值在于事物之间的关联性, 将大数据运用到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企业管理和生产管理过程中,可以使生产要素、社会要素达到最优组合,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大数据时代正在呼唤一波社会化浪潮: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一个权力更分散的社会,一个网状的大社会。”[16](P313)政府部门可以推进网格化管理,促进多部门、多环节管理无缝化、高效化、有效化,建立全新的协作管理机制。通过运用整体化、综合化、 最优化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可以实现管理对象的全覆盖、资源信息全面共享、岗位责任的层级落实,并将原来传统、被动和分散的碎片化管理,转变为现代、主动和系统的网格化管理。 大数据所具有的广泛参与性将深刻影响社会治理,社交媒体使人们的联系更为便利和频繁,从而形成大规模即时性的社会联系网络,使获取政治信息、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成本大大降低, 进而促进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第六,大数据将改变人类进程,促进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大数据时代,生产的社会化发生了新的变化, 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也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社会正在日益积累着社会主义的因素,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随着大数据规模和渗透范围的扩大,大数据正以一般数据所未曾有过的惊人的渗透和解析能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过去,生产的社会化倾向于大型化,而未来智能社会的主流企业一定是智能密集型企业,就规模而言,它不是变大,而是变小。过去,数据存在私有制企业和统治者手中,带有封闭性,现在,数据的开放性、共享性正在使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逐步演化成社会占有。过去,我们认为,只有消灭了资本主义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现在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这个观念。在科学技术的推进下,在大数据时代,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可以共同朝着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实现。由此可以说,大数据开辟了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

总之,大数据不只是影响企业、政府和国家安全,而且必然影响整个人类社会进程。对中国来说,大数据分析对我们深刻领会世情、国情和党情,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我必须说明的是,我们上面的分析,只是一种应然状态,达到实然还有一个过程;而且我们只是分析了大数据已经带来或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对于大数据带来的问题(如数据如何更加公开透明、 个人隐私如何得到法律保护、国家信息安全如何得到保障、数据运用如何纳入法治轨道)等等,我们的研究和分析明显不够。当前,中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决胜阶段,工业化、 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任务很重,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是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根本保证。2015年12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多中国人民,更好造福各国人民。”[17]这表明,大数据战略已经成为中国国家战略,大数据的重要价值已经得到充分认可。但如何充分挖掘大数据的价值,需要我们开展科技创新;如何抓住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并规避大数据带来的挑战,还需要我们作深入的学理探讨;如何制定大数据发展战略, 并将大数据纳入依法治国的轨道,还需要我们加强顶层设计,开展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1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毛泽东文集[M].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江泽民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习近平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贺词[DB/OL].http://news.xinhuanet.com/live/2014-11/19/c_127228771.htm.

[11]水木然.工业4.0大革命[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12]郭晓科.大数据[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13]汤珊红,许儒红,侯勤.大数据:信息时代大国技术竞争新领域——美国大数据研发[J].国防,2013,(2).

[14]斯蒂芬·博丁顿.计算机与社会主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涂之沛.大数据[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7]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17.

秦宣:长安街读书会成员、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重庆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凤凰新闻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责编:邓启东;初审:陈佳妮、许雪靖;复审:李雨凡、程子茜

长安街直播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现正面向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各省市县(区)等所在的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单位部门联合开展相关党建阅读学习活动。近日,经相关部门批准,已正式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中央组织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证监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青团中央等定点帮扶地的有关单位加入“长安街读书会”党建阅读合作机制,并联合承办“长安街读书会”系列读书学习活动。

学思平治】【党建阅读】【智库】【好书推荐】【干部培训】【免费赠书】【直播】【新书报送】【期刊报送】查看更多。

来源:长安街读书会干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