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那个蓝色图标的饿了么,仿佛人间蒸发了一样,唯一露脸的还是刘强东请客吃火锅,端着酒杯来参加“boss直聘”的那个蓝骑士。
最近几天刷朋友圈,刷屏的全是这几个词条:
#京东给骑手交五险一金、#京东外卖日订单破千万……
还有刘强东亲自送外卖的视频卡段,偶尔还有美团连夜跟进社保政策的狼狈。
看得出,大家对“鼠狗大战”的关注度实在是高得离谱。
而那个蓝色图标的饿了么,仿佛人间蒸发了一样,唯一露脸的还是刘强东请客吃火锅,端着酒杯来参加“boss直聘”的那个蓝骑士。
这种沉默,像极了十年前的凉茶大战里,被王老吉和加多宝打到几乎退场的和其正,也像极了网约车混战时,被滴滴和快的挤出赛道的Uber中国。
商业世界里的“老三诅咒”,似乎从未失效。
当老大老二卷补贴、拼服务、抢用户时,最先倒下的往往不是对手,而是那个被挤在中间的“老三”。
2012年的凉茶市场,王老吉和加多宝为了争夺红罐包装权,两年砸下50亿广告费。
当两家巨头在央视黄金时段疯狂投放“怕上火喝XXX”时,原本占据10%市场份额的和其正发现,自己的货架空间被挤占,利润率从25%暴跌到10%。
两年后,这个曾经的行业老三市场份额缩水到2%,彻底退出一线城市。
同样的剧本,在网约车行业再次上演。
2015年滴滴和快的日均烧掉4000万补贴用户时,Uber中国凭借技术优势短暂拿下15%市场,但面对本土巨头的渠道垄断和资本碾压,最终以“卖身”收场。
这场厮杀中,烧钱最狠的滴滴和快的反而活到了最后,而Uber这个技术流的“外来和尚”却成了炮灰。
这种“老三困境”的本质,是资源分配的二八定律。
当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头部玩家手握80%的资金、用户和话语权,而老三往往既没有老大的规模效应,又没有老二的差异化优势,最终在资源消耗战中失血而亡。
说来也好笑,现在饿了么的处境,比当年和其正更尴尬。
毕竟,曾经它才是外卖行业的拓荒者。
2015年,它以33.7%的市场份额碾压美团的23.1%,却在美团用“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攻占下沉市场时,误判一线城市才是主战场。
到2018年,美团市占率突破60%,饿了么反而成了追赶者,而且再也没追上。
但说到底,真正导致饿了么越来越颓的,其实是阿里生态自己打造的“温柔陷阱”。
2018年,阿里以95亿美元天价收购饿了么,当年外界还以为这是对抗美团的“核武器”。
但七年过去,饿了么已经成了支付宝、高德、飞猪之间的流量中转站。
为了给阿里系App导流,饿了么被迫从外卖平台转型为“本地生活服务入口”,结果既丢了外卖基本盘,又没做成生态闭环。
反观美团,王兴用“无边界扩张”把外卖做成了流量入口,延伸出到店、酒旅、闪购等高毛利业务。
而饿了么在阿里的指挥下,既要给高德地图导流,又要配合盒马做生鲜配送,战略重心反复横跳。
这种战略混乱直接反映在数据上,2024年饿了么亏损98亿,而美团净利润358亿,已经不是一个量级了。
当京东在2025年用“零佣金+五险一金”点燃外卖大战时,饿了么连跟进补贴的弹药都捉襟见肘。
京东烧得起百亿补贴,美团扛得住80亿社保成本,而饿了么连10亿的“优店腾跃计划”都要精打细算。
最基础的粮草保障都搞不定,这场仗还怎么打?
为什么大家会对这场“鼠狗大战”这么关注呢?
因为京东和美团的竞争,看似是外卖市场的争夺,其实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全面战争。
京东和美团,前者的优势在于电商出身,后者则胜在早已有成熟的外卖体系。
京东用“品质外卖”切入高净值人群,复用达达130万骑手和3C数码、生鲜品类的仓储资源,把外卖变成即时零售的流量入口,用户点完咖啡,也可以顺手买个水果蔬菜。
而美团的反击更狠,发挥优势搞出了“美团闪购”业务,用“30分钟送达”的闪电仓和算法优化,把战火烧到京东的电商腹地。
点外卖买手机,这放在以前你敢信?
两家都在用“高频打低频、生态打单点”,从自己的优势角度来降维打击。
这个神仙打架的场面,让夹在中间的饿了么毫无招架之力。
当美团和京东在即时零售领域投入千亿资源时,饿了么连基础的骑手调度算法都还在用五年前的版本。
根据美团2024年财报显示,全年月均有单骑手达336万,规模效应的碾压,让老三连“性价比”这张底牌都保不住。
当消费者在美团搜餐厅团购券、在京东买手机和电器时,没多少人会想到打开饿了么。
现在它的存在感,甚至不如抖音直播间里随机弹出的“9块9囤奶茶券”。
从资源依赖理论看,老三往往是生态位重叠的牺牲品。
美团占据“本地生活超级入口”,京东死磕“品质即时零售”,而饿了么的定位在“外卖平台”和“生活服务入口”之间反复横跳,最终在两大巨头的生态扩张中被边缘化。
经济学中的“零和博弈”,在这里同样适用。
当行业增长见顶,老大老二每争夺1%的市场份额,都可能从老三手里抢走2%的存量。
因为弱势平台既没有补贴留住用户,也没有技术守住商家。
2024年美团和饿了么合计占98%的外卖市场,但京东入场后,饿了么在今年Q2的市占率,预计将从原有的33%下滑到25%,而美团大概率还能保持在65%左右。
一步慢,步步慢。
说了这么多,我们想讨论的无非就是一个问题,饿了的么还能翻身吗?
历史经验表明,老三想要逆袭,只有两条路:
要么找到巨头看不上的细分市场(比如拼多多,靠下沉市场逆袭阿里);
要么成为技术革命的引领者(比如苹果,用智能手机颠覆诺基亚)。
饿了么目前的选择,是押注AI。
它试图用智能调度系统优化配送效率,用图像识别技术打击“幽灵餐厅”,甚至计划给骑手配置AR眼镜来实时导航。
但这些技术需要时间沉淀,而市场留给它的窗口期可能不超过两年。
京东外卖日订单突破500万只用了40天,最新已经突破千万单,美团闪购的SKU已经超过京东到家三倍。
另一个机会是抓住政策红利。
人社部推动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保障政策,正在倒逼平台改善骑手待遇。
京东带头给骑手交五险一金后,美团被迫跟进,而饿了么如果能在试点省份率先实现“社保全覆盖”,或许能打一场翻身仗。
但问题在于,它2024年的亏损已经接近百亿,再增加社保支出,财务窟窿拿什么填?
4月18日,“鼠狗大战”正酣时,饿了么发了一张宣传图。
【搞虾】两个字很显然有所暗示,意指两家大战是在“瞎搞”。
饿了么真不急吗?反正我不信。
回望中国互联网史,从千团大战到网约车混战,从共享单车到社区团购,每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最终都会走向“721格局”,老大70%,老二20%,其他小弟共享10%,只能喝口汤。
但换个角度看,这种残酷的洗牌也在推动行业进步。
如果不是京东用“零佣金”逼美团降低抽成,中小商家还要继续忍受30%的平台盘剥;
如果不是美团用算法把配送时间压缩到28分钟,我们深夜点的外卖可能还在路上晃悠两小时。
至于饿了的么?或许它的最大价值,就是提醒所有创业者:
在商业世界里,当你不够强大到制定规则时,最好先学会在巨头的阴影下生存。
#京东美团“血战”的真正赢家是谁?#
来源:李砍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