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福建鼓岭的崇山叠翠间,云雾常以诗意的姿态漫过山谷。山语艺术花园民宿便隐匿于此,如同从山岚中生长出的一组建筑,以自然主义美学的雅致筋骨,承接现代生活的舒适肌理,两栋建筑借花园栈道串联,构建出一处“离尘不离城”的野奢秘境。
在福建鼓岭的崇山叠翠间,云雾常以诗意的姿态漫过山谷。山语艺术花园民宿便隐匿于此,如同从山岚中生长出的一组建筑,以自然主义美学的雅致筋骨,承接现代生活的舒适肌理,两栋建筑借花园栈道串联,构建出一处“离尘不离城”的野奢秘境。
,时长02:11
「山语」的设计者在都市的车水马龙与喧嚣纷扰中,敏锐地捕捉到人们内心对自然的深深渴望。那份对静谧、平和的向往,如同夜空中闪烁的微弱星光,指引着他踏上了长达五年的寻觅之旅。终于,在鼓岭这片充满生机与灵性的土地上,他发现了由两栋老宅构成的原场地。
设计者深知,这片土地承载着岁月的故事,每一寸土壤、每一块石头都蕴含着自然的力量。于是,他怀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以最质朴、谦逊的设计态度,摒弃了那些刻意的形式、风格和主义。在设计过程中,他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主体建筑结构,巧妙地根据原有空间格局调整功能布局,让新的生命与古老的记忆在这片土地上交织、共生,就像播下的种子,在适宜的土壤中自然地生根发芽。
踏入山语,入口处石墙与木质门的组合,质朴而自然,仿佛是从这片土地上直接生长出来的。石材的粗犷肌理与木材的温润质感,形成了一种原始而和谐的对话,昭示着民宿“与自然共生”的设计内核。
在旧建的改造过程中,设计团队对原建筑中极具当地特色的石墙悉心保留并修复。简单的勾缝处理,如同为古老的石墙轻轻拂去岁月的尘埃,不仅完好保留了其原始风貌,还增强了建筑的质朴感与历史厚重感。
新旧材质的巧妙融合,不仅构建出鲜明而富有层次的视觉对比,更深刻诠释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让山语的每一砖一瓦都诉说着过去与未来的对话。
山语的设计理念,源自设计师对生活炽热的爱与深刻的理解。在设计师眼中,自然是世间至美的存在,它的每一瞬间、每一种形态都蕴含着无穷魅力与力量。而空间并非仅仅是供人居住的场所,更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应如同自然万物般,随时间流转不断变化、生长,与居住其中的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步入室内,木梁结构纵横交错,既承载着空间的力学逻辑,又成为视觉上的韵律主线。裸露的混凝土天花板与石墙互为映衬,保留了材料的原始质感,却在灯光的轻抚下,溢出温暖的生活气息。
吧台上方的藤编吊灯,以自然的材质呼应着窗外的山林,在光影交错间,勾勒出空间的层次与节奏。
接待客厅是主理人爱好的展示舞台,更是艺术与自然深度交融的核心区域。书法作品笔走龙蛇,文创产品别具匠心,钢琴与古琴静静伫立。这里不仅是艺术的陈列室,更因这些元素拓展出丰富的艺术活动空间,绘画展览、音乐演奏会、文学分享会在此轮番上演。
古琴与钢琴共处一室,东方雅韵与西方经典相互交融,正如山语民宿本身,既保留鼓岭的原生态肌理,又融入现代生活的舒适元素。当琴音流淌,与室外的鸟鸣、风声、水声交织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旋律,在空气中缓缓流淌,仿佛为每一位到访者编织出一场自然与艺术交织的梦幻之境。
大面积的玻璃窗,宛如巨大的画框,将自然的美景与蓬勃生命力毫无保留地引入室内。阳光透过窗户,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室内洒下不同的光影,让空间像自然万物一样,随着时间的流转而不断变化、生长,与居住其中的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山语的每一块木头,都藏着未被书写的往事。
拆下的老房梁和木板,被轻轻拂去尘埃,带着岁月的痕迹横卧为茶室的地台。斑驳的木纹,温暖的触感,宛如森林深处的深沉呼吸,又似岁月长河的低沉呢喃,让人的心灵得到安宁,回归宁静之境。
静坐一隅的老家具带着时光的包浆,与新制的木质家具相映成趣,这些从各处“收来”的老物件,如同自然生长在空间里的文化根系,让每一处角落都流淌着岁月的温度。
“老物件会呼吸,”设计师抚过斑驳的木纹,“它们不是装饰,而是住客与山野之间的译者。”
真火壁炉里跳跃沸腾的火焰中缓缓生发着渐升的温暖,噼啪作响的木柴哼唱着自然的赞歌,在恰到好处的微醺中,感受惬意生活的真谛,那是一种与自然亲密接触、心灵得到慰藉的满足。
山语的设计哲学,藏在那些“看不见的用心”里。两栋建筑的连接,曾是施工的难点,设计师取“设计后退”的手法,打造出一条花园栈道,将两栋建筑串联起来。这条栈道与原生山坡、植被完美融合,极大地弱化了人工雕琢的痕迹,最终演变成一条充满诗意的“移步换景”美学动线。
漫步其间,花园中摇曳的花影、远处若隐若现的山尖、头顶与树影交织的天空,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每一步都能邂逅不同的自然景致,让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花园,无疑是山语自然主义风格的精髓所在,更是整座民宿的灵魂栖息地。这里宛如一个被时光遗忘的梦幻之境,各类花草树木自由生长,相互交织、彼此映衬,共同勾勒出一幅五彩斑斓的自然画卷。
走进花园,就仿佛踏入了一个绿色的天然氧吧,清新的空气裹挟着花草的芬芳,沁人心脾。花园里,观景台与三角木屋巧妙融入自然景观,毫无突兀之感。人们既可以围坐于此,分享生活的喜怒哀乐;也能够独自静坐,聆听自然的声音,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
花园栈道不仅是连接两栋建筑的通道,更像是一条情感纽带,紧密地将人们与自然相连。它引导着人们漫步、停留、欣赏,让每一次不经意间的驻足,都成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美妙瞬间。
沿着花园栈道行至另一栋住宿区,多功能厅以简洁的圆桌与木质座椅布置,窗外的绿意成为背景幕布,无论是一场私密聚会还是艺术沙龙,空间都能以包容的姿态承载。
天花板上的木质结构与吊灯,延续了整体的设计语言,在功能性与美学之间找到平衡。这些空间设计并非刻意追求独特,而是秉持“留白”的智慧,让生活中的仪式感自然而然地在这片空间里生长、绽放。
在民宿设计逐渐趋于同质化的当下,山语的独特之处,在于对“克制”的坚守。设计师遵循着自然风格,极尽可能的保留天然材料的本真纹理与色泽,不追求夸张的造型,不堆砌昂贵的材料,而是让木材的年轮、石材的纹理、老家具的故事,成为空间的主角。
这种“去设计化”的设计,恰是对现代都市人内心渴望的回应——当生活被效率与符号填满,我们更需要一处能让节奏慢下来的“松弛之境”,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与生活的本真。
“我们不做观景台,只造景的容器。”
于是,十八间房有了十八种读山的方式,以“揽山”“见云”“忘忧”等为名,或纳山景入窗,或藏庭院幽深,或融轻奢露营之趣。这里不仅是旅居之所,更是一场逃离都市的提案:让脚步慢下来,让心灵与山野共振。
“揽山”以露台为画框,将山景铺陈于卧床之上;“岚山”的全景玻璃让晨雾化作流动的窗帘;
“忘忧”,露台的躺椅邀人静候云卷云舒——空间的边界在此消融,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的连接,都在松弛的氛围中自然发生。而“山语露营房”则将轻奢体验带入山野,不必忍受户外的艰苦,却能在星空下感受露营的浪漫。
“悦曼”“静岚”等亲子房里,上下床的童趣设计藏在安全防护的细节中,花园栈道成为家庭漫步的天然长廊;
空间布局上,客房摒弃了繁琐的隔断,以开放式的设计模糊功能边界,却又在细节处通过家具的摆放自然划分区域。床边的木质小几、简约的座椅,既满足功能需求,又以极简的形态融入整体,不喧宾夺主。
朴拙墙面上起伏的肌理如远山褶皱,指尖轻触,能摸到风穿过竹林的痕迹。温润与质朴在各个角落悄然生长,为窗外的景色留足空间。这里没有冰冷的设计符号,只有对“居住本质”的回归:让人放松,让身心舒展。
山语的客房,是对“借景”艺术的现代演绎。大面积的落地窗如同天然画框,将鼓岭的山景、树影、云雾引入室内,使自然成为最动人的装饰。
躺在柔软的床上,一转身就能看到清晨的浓雾,青绿色的山峦在雾气中若影若现。坐在窗边的软榻上,一边品着散发着香气的茉莉花茶,一边望着窗外被风吹拂的绿意,有一种难以言明的闲适和疗愈感。
卫生间的设计同样暗藏巧思,石材台面与木质元素的结合,在实用中透出雅致,让每一次使用都成为与自然材质的亲密接触。
鼓岭的风穿过窗棂,带走城市的喧嚣;山语的光漫过房间,照亮生活的本真。这里不是冰冷的建筑标本,而是设计师用五年时光编织的一场关于“自然生活”的梦:让宋式的雅致融入山野的粗犷,让现代的舒适扎根自然的土壤,让每一个到来的人,都能在云雾与星光下,找回对生活最本真的热爱。
或许,山语的终极设计理念,早已藏在它的名字里——当建筑学会倾听山的语言,当空间懂得承载人的故事,所有的匠心,都化作了那句温柔的邀请:“来此停留,不必匆匆。”
项目信息
Information
━
项目全名:山语艺术花园民宿
Project Name: Shan Yu Art Garden Homestay
项目地点:福建福州鼓岭
Location: Guling, Fuzhou, Fujian
主创设计:周华美
Lead Designer: Zhou Huamei
参与设计:邓敏、邱宜祥
Associate Designers: Deng Min, Qiu Yixiang
项目面积:1500㎡
Area: 1,500㎡
完成时间:2024年
Completion Year: 2024
设计单位:品川设计
Design Firm: PURE'CHARM DESIGN
施工单位:品诚施工
Construction Firm: Pin Cheng Construction
软装陈设:大观软装
Soft Furnishing: Da Guan Soft Decoration
Landscape Design: Pin Yuan Landscape
来源:火车头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