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依赖到杠杆:俄印军贸风云七十年丨智库视点2025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4 23:00 2

摘要:1955年,苏联顾问掌控着军援印度的首批运输机的每一颗螺丝;七十年后,印度在与俄罗斯谈判购买隐形歼击机中要求嵌入国产雷达。这场跨越世纪的军贸对话,折射出俄印关系从“主从依附”到“战略博弈”的位移。

1955年,苏联顾问掌控着军援印度的首批运输机的每一颗螺丝;七十年后,印度在与俄罗斯谈判购买隐形歼击机中要求嵌入国产雷达。这场跨越世纪的军贸对话,折射出俄印关系从“主从依附”到“战略博弈”的位移。

俄国家技术集团2024年度报告显示印度仍是海外最大买家,占总额的28%。但印度国防部的数据显示,俄制装备在印度进口武器中的占比从2004年的70%降至2024年的30%。这种看似矛盾的数据背后,是俄印围绕国家利益的深度博弈,正如印度前国家安全顾问希夫尚卡尔·梅农所言,“我们的军购选择,只服务于印度的国家利益。”

五代机成“试金石”

2025年3到4月,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为总理莫迪做了两场专题汇报,核心是印度空军危机。一个军种的问题上升到最高政治层面,凸显了一个事实,即担忧演变成惊慌。

印度空军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兵力断层:现有31个战机中队(每队18架)距最低空防需求缺口达9个,而年内即将退役的230架米格-21更加剧了危机。作为替代者的国产光辉战机虽在2015-2021年获得128架订单,但印度斯坦航空制造公司(HAL)每年仅能交付8架——这意味着仅填补现有订单就需16年。更严峻的是,这款研发近四十年的战机尚未列装便已落后时代,折射出印度军工能力与战略雄心的“结构性错位”。

这还不算,印军更高档的240多架俄式苏-30MKI和36架法式阵风战机的低妥善率也令人不安。这些问题的堆积,导致印度军方公开发出警报。3月10日,印度航空发展局(ADA)主任吉里什·迪奥德拉在新德里表示:“印度空军现有战机数量能同时应对两线作战吗?不够!”

当地时间2025年2月11日,印度班加罗尔耶拉汉卡空军基地,印度空军苏-30MKI战斗机停靠在停机坪。 (视觉中国/图)

此刻,摆在印度政府面前的有三种选择。首先是印度航空发展局(ADA)与HAL合作的第五代先进中型战斗机(AMCA)项目,这是2018年印度因抱怨“光花钱投资,没分享技术”退出有11年历史的印俄联合五代机工程(FGFA)后发起的,很对莫迪政府“印度制造”政策的胃口,但它尚处概念设计阶段,核心部件没有着落,显然缓不济急。

其次是美国的F-35,2月13日莫迪访美时,美国总统特朗普亲口说售印F-35没有“政治障碍”,但印方态度犹豫,至今只停留在“提案阶段”,ADA负责人迪奥德拉表示,引进F-35的最大顾虑是美国将借机压迫印度疏远俄罗斯,“作为F-35项目参与国和北约成员的土耳其,只买了俄制S-400地空导弹,美国便剥夺其F-35采购资格,而印军大部分是俄械,自然有寒蝉效应。”

最后便是俄罗斯的苏-57,也就是当初FGFA的技术蓝本,2025年2月的班加罗尔航展上,俄国营武器出口公司总经理米赫耶夫正式向印度防长拉杰纳特承诺,一旦采购,“我们会像当年转让米格-21那样转移苏-57的组装生产线,并逆向采购印度制造的零部件”。

来自俄罗斯的“苏-57善意”足够让印度动心,目前,俄印正讨论出口20架苏-57的事宜,合同价值50亿美元,印度空军技术小组已在俄远东共青城工厂实地考察。

但印度方面的消息并不乐观,印度军方看不上苏-57的电子系统,要求换装国产Uttam雷达,理由是俄制雷达无论输出功率、热处理性能还是探测距离,都不如Uttam雷达。这个条件卡住了谈判进程,因为雷达大体占飞机售价的25%,且更换雷达需要公开设计源代码等敏感信息。

如此苛刻的要求,自然让俄方不悦。

“这明显是谈判技巧,我们并不像宣传的那样有筹码。”曾经手多个重大军购的印度前驻俄罗斯大使巴拉·瓦尔马指出,当前印度陆军90%以上、空军65%、海军41%的装备都来自俄罗斯,“即便明天印度就不买俄械,但已有的庞大军火库也有赖于俄罗斯的技术保障。据我所知,俄方代表把苏-57交易称作‘试金石’(Litmus Test),他们对印度与美国日益亲近的关系表达深深的怀疑,希望我们再次购买俄式主战装备,以证明两国关系的牢固。”

刚柔并济的生意

在瓦尔马眼里,印俄军贸从不是“钱货两讫”那么简单的生意,而是夹杂地缘政治、贸易补偿乃至个人魅力的“群舞”。作为印度对俄政策的操盘手之一,瓦尔马深谙其中玄机:“柔情蜜意要有,但亮出‘印度优先’的底牌更要干脆。”

2018年10月,俄总统普京抵达新德里,出席第十九届印俄峰会。在前一个月刚送走美国防长、外长的会议厅里,印度总理莫迪当着普京的面提起美国用《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案》(CAATSA)威胁自己,阻挠印俄军贸,但他重申了对印俄友谊的坚守。他特意为普京准备了一份厚礼——将印度制造的一架堪用的米格-21歼击机回赠俄罗斯。在1962年,是苏联而非英国或美国“慷慨”地向印度出售了这种最先进的超音速战机,并在几十年间撑起印度空军门面,“这份礼物既是怀旧,也是提醒俄罗斯,你能否还像当年那样愿与印度分享宝贵的东西?”瓦尔马说。

其实,现实远比象征意义复杂,印俄各揣心事,前者在美俄之间“走钢丝”,后者也怕印美军事合作加深后自己沦为“备胎”。

“相比而言,俄罗斯的疑心更重。莫迪所在的印人党无论在野还是执政,对印俄军技合作的批评远多于赞扬,不如老牌的国大党友善。2014年莫迪政府上台后,不仅抛弃俄罗斯技术有优势的火炮,以7.5亿美元向美国订购快停产的M777加榴炮,退出具有指标意义的俄印FGFA项目,更发生印度海军违反保密协定,允许美国军官参观俄罗斯租借的核潜艇。”俄罗斯科学院专家库普里亚诺夫透露,2008-2024年,美国成为印度第二大军事硬件供应商,售出150亿美元的装备,虽无法取代俄罗斯,但已能分庭抗礼。在他看来,莫迪领导的印度抓住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俄罗斯被西方制裁的机会,在俄印军贸中尽显强势,提出大量“过去不能谈”的武器需求。

目前执行的印俄合同中,最大的几笔就是2018年印俄峰会上敲定的,总额高达100亿美元,至少能滋润俄军工综合体二十年。印度除了购买俄制S-400地空导弹,还续租另一艘971型攻击核潜艇、购买四艘11356型护卫舰、200多架卡-226轻型通用直升机,以及在本国特许生产60多万支AK-203突击步枪等等。

2025年3月18日,俄罗斯副外长鲁坚科表示,俄罗斯依旧在印度军购中处于“C位”,“2015-2024年,印度军队进口的武器装备中,超过30%来自我国”。为体现印俄所谓“享有特权”的战略关系,俄罗斯同意在星星城为印度首次载人航天项目“加甘亚安”培训宇航员,愿意使用印度倡议的“南北经贸走廊”(即通过印度经营的伊朗港口运输货物)。

但华丽数据背后,莫斯科的失落也是真实的——过去五年,俄印新签合同乏善可陈,且俄罗斯希望得到的回报屡屡被“放鸽子”。俄罗斯一直要求与印度签署类似印美《后勤交流备忘录协定》(LEMOA)、《通信兼容与安全协定》(COMCASA)和《地理空间情报基本交流与合作协定》(BECA)的政府间协议,实现俄印军舰飞机在对方基地补给,双方互访地理空间信息库(这往往与武器核心参数相连),也意味着美国提供给印度的武器秘密理论上也能泄露给俄罗斯。

但迄今印方只在LEMOA谈判上“开了口子”,其他一概免谈。库普里亚诺夫认为,美国利用这三大协定捆住了印度手脚,“这些协定中都暗含‘优先义务’原则,一旦本协定规定义务同别的国际协定相悖,该协定义务必须优先执行。换言之,如果美国反对印俄签署类似协定,印度只能作罢。”

不过,印度前东部海军司令A.K·辛格为本国辩护:“我们理解俄罗斯希望平衡印俄、印美关系的心情,但现实情况是,印度对俄美都有安全需求。”

为展现印度维护对俄军贸关系的决心,A.K·辛格介绍了印俄本币结算体系的作用。自2018年首笔约合4000万美元的军事合同以卢比支付后,两国指定银行通过直接转账建立卢比-卢布通道,以美元当日汇率作为中间计价基准,彻底规避美国金融大棒。这套机制虽覆盖全部军贸合同,却有结构性缺陷——俄罗斯积压的数十亿卢比难寻出口,俄铝业巨头德里帕斯卡直言:“俄印贸易如同单行道,印度既无中国般完善的工业体系提供等价商品,更缺乏技术设备反哺俄方需求。”

可以想见,如果过多卢比换不回俄罗斯急需的产品,这场“军贸货币突围”也将难以为继。

拿捏印度“躁动的心”

纵观各国军贸关系,由低到高有四个层次:一是直接采购武器;二是转让技术仿制;三是邀请专家协助开发;四是双方注资共同研制。从印俄合作七十年来看,第一、二个层次较为普遍,但第三、四个层次却少有成果。

1947年印度独立后,开国总理尼赫鲁很重视苏联,派妹妹潘迪特去当大使,但斯大林把印度定性为英美附庸,苏联没必要投入资源,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印度派军事医疗队为美军服务,更加重了斯大林的怀疑。

直到1954年,以赫鲁晓夫为核心的苏联新领导集体转变思路,把“不结盟领袖”印度视为重要的“反帝力量”,试图通过它在第三世界拓展影响力,况且印度的南亚宿敌巴基斯坦已与美国签署防务协定,共同围堵苏联,苏联也只能拉拢印度。

1955年11月,苏印签订《技术交换合作协议》,苏联提供5亿卢布贷款支持印度工业化,印度只用矿石、农产品偿付,更重要的是,苏联两架增强高原起降性能的伊尔-12运输机以“友谊价”卖给印度空军,显著提升了印军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拉达克地区进行空运的能力,把巴基斯坦气得直跳脚。

印度投桃报李,1956年10月,联合国大会同时审议苏联出兵匈牙利和英法以入侵埃及的议案,印度全都站到苏联一边,还在涉埃提案中公然谴责英国,这是英国允许印度独立后的头一遭。

印度投出的这两票堪称“钻石级”——苏联军援滚滚而来,仅1959年一年,苏联就提供了2.8亿卢布帮助印度扩建兵工厂。1960年,随着苏联和中国出现裂痕,中印关系也急剧恶化,苏印关系反倒更亲密了,赫鲁晓夫奉行“拉印抗美牵华”策略,1961年向印度提供9.37亿卢布用于修建钢铁厂、炼铝厂、航空制造厂,还把六百多名刚从中国撤回的苏联专家派到印度。

1962年10月,印度在中印边境挑起武装冲突,苏联照常供应印度安-12运输机和米-4直升机的零件,使它们成为印军的“空运生命线”,印度“反华名将”、第4军军长考尔就是乘坐苏联直升机逃出解放军的包围圈。

1963年6月,印苏签订8亿卢比的军援协定,苏联援建印度斯坦航空制造公司(HAL),负责组装苏联的米格-21歼击机,孟买的报纸把它赞美为“现代印度的神庙”,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1962-1964年,苏联交付和允诺印度的军援物资价值1.3亿美元,相比之下,美国只给了1.1亿美元,且不涉及为印度建兵工厂,“苏联的行为,不再激起华盛顿的不快,甚至暴脾气的反苏议员也没提出批评”。

1964年尼赫鲁去世,赫鲁晓夫下台,苏印关系不降反增。上世纪60到80年代冷战棋局中,苏联能在南亚处于攻势,离不开与印度的合作。1965-1972年,苏联向印度出口海量军火,尤其1971年8月缔结友好合作条约,形成准军事同盟,之后三个月,苏联火速援印450辆T-54/T-55坦克、150架苏-7B前线轰炸机和490门重炮,助力印度打赢第三次印巴战争。苏联还助印度扩建HAL总装厂和发动机厂,教其生产、维修米格-21,甚至买印度零部件去维修越南、埃及、叙利亚使用的同型飞机。

1989年苏联首次公布的全部援外清单,显示1490亿美元对外援助中,印度独占20%,且多与军事相关,当时印军85%的武器装备都是苏联货。相比之下,同一时期,美印仅有六次军贸交易,即便算上含美产品技术的第三国武器,美印军贸额也不及苏印的零头,且无坦克、火炮、战机等骨干装备。长期深入的苏印军贸,让印军建立起苏式装备体系,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美制武器的销售。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对印度的援助一如既往。此时,印度基础工业已有所发展,苏印军贸演变成提供贷款、高精尖科研设备与关键子系统,支持印度国产武器开发,如三叉戟地空导弹、阿琼主战坦克与光辉战斗机等等。不得不承认,苏联的军事帮助,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印度国防现代化的难题,巩固了印度作为南亚和印度洋地区大国的地位。

冷战结束后,印度未因亲苏历史遭到美国冷遇,反倒因独特的地缘价值和超大国家体量获得美国芳心,印度也更热衷游走大国之间,最大限度获取军事红利。作为与印度“你侬我侬”几十年的伴侣,俄罗斯早把印度的心理摸透,于是采取“魔法打败魔法”的套路,超越意识形态藩篱,与中国、巴基斯坦等国开展互惠军贸活动,间接拿捏住印度那颗“躁动的心”。

1994年,印军代表赴俄考察尚未成熟的苏-30重型歼击机,俄方先大谈它如何优于两年前出口给中国的苏-27,接着描绘战机发展前景,但前提是印方要预支3.5亿美元,以完成飞机定型。其实,这套推销已在中国人面前演示过,得到的却是“敬谢不敏”。起初,印度代表有些犹豫,可好巧不巧,他们碰到从巴基斯坦回来的俄国营武器出口公司官员,对方放风说,继中国之后,巴空军也将订购苏-27,这是印度人最不想看到的局面。后来,印度政府竟提出外交抗议,要求俄罗斯注意“地区力量平衡”,不要卖飞机给巴基斯坦。俄罗斯顺水推舟,要求印度购买苏-30,还暗示可能向巴基斯坦透露部分售印武器的“秘密”。几经操作,1996年,国大党主导的印度政府批准采购40架苏-30MKI,合同金额42.25亿美元,其中相当部分被俄罗斯用于翻新伊尔库茨克的航空制造厂,该厂在苏联解体后就几乎荒废了,当时在野的印人党就曾攻击政府“上了克里姆林宫的当”。

撇开这些“小心计”,实事求是地说,为了保住印度大客户,俄罗斯确实在技术转移方面开放多了。

2001年,为帮助印度解决国产阿琼坦克开发延迟的空档,俄罗斯将原本自用的T-90坦克出口印度,性能上也未做减配处理,并在印度阿瓦迪车辆厂建立生产线,经2007年和2012年两次追加,印军的T-90拥有量达到惊人的1047辆,是俄军装备量的两倍多(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前)。

而成立于1998年的印俄合资布拉莫斯航空航天公司,在第三世界率先推出超音速巡航导弹,尽管只是俄罗斯既有技术的“复制粘贴”,但它着实让印度开心不已,不光成了本国三军主要的战役打击工具,还出口到菲律宾,成为印度“向东看”战略的象征。

更让印度刻骨铭心的是,1998年5月进行核试验,触发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集体制裁,尽管时间不长,却把印度惊出一身冷汗——所有来自西方的武器集体瘫痪,其中海军用的25架英国产的海王反潜直升机,由于部分备件源自美国,制裁期间超过三分之一停飞。只有俄罗斯不离不弃,保证了印军战备体系的稳定。

世界属于智者

当2022年2月24日俄乌冲突硝烟升起时,也冲击到了印度。俄军第一时间发射密集导弹摧毁乌克兰防空系统,地面部队直扑基辅、哈尔科夫、扎波罗热等主要城市,正是对哈尔科夫的围攻中,印度留学生纳文被炸死。美欧强烈要求印度加入对俄制裁,否则将减少与印度的合作。

这场危机在2023年3月达到沸点,CNN曝出印度送到俄罗斯乌拉尔机车厂升级的31辆T-90坦克,被俄方投入乌克兰前线,其中至少4辆被击毁。印度官方对此保持了沉默。

瓦尔马指出,印俄军贸关系依然稳固,但“软肋”是双边经贸关系远没有那么密切。以2021年为例,印俄贸易总额为94亿美元,而印度与美国的贸易额有1130亿美元。印度从俄罗斯的进口仅占进口总额的1.5%,对俄出口只占0.8%。

2022年至今,印度在联合国涉及俄乌的决议中都选择投弃权票,却多次发表解释性声明,强调印度重视所有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主张尊重国际法和外交对话。瓦尔马表示:“本质上,印度是在告诉俄罗斯,我们不喜欢你在做的事,但我们不会反对你。”他补充说:“印度需要与所有相关方保持联系,保护我们在各个角落的利益。如果我们明确支持任何一方,就无法做到这一点。一旦印度明确支持任何一方,就好比开出空白支票,他们会随意支取,我们却得不偿失。”

可对印度军队来说,玩这种“平衡术”太难了。2025年1月15日,印度海军为三艘主力舰举行入列仪式,亲自出席的莫迪将其形容为“印度自力更生运动”的里程碑。可真相是三舰核心设计与装备都与俄乌关联,正是突如其来的战争拖延了交付。

拿“三剑客”中吨位最大的“苏拉特”号驱逐舰来说,其舰体线型是俄罗斯提供的,装填巡航导弹的垂直发射系统是俄罗斯制造,偏偏该舰的“心脏”——四台DT-59燃气轮机是乌克兰曙光机械厂的产品,它的生产车间正遭受俄军轰炸。印度海军原计划在“苏拉特”号上安装美国舰炮,也因美方纠缠于“俄罗斯窃密风险”没谈成。如此“极限拉扯”中,“苏拉特”号的交付期限延后了近两年。

“俄罗斯把军贸变成‘战略杠杆’,不断影响着印度的军事与外交方向。”萨仁山建议采取“弹性接触”策略,在维持现有军贸纽带的同时,将俄印合作重心转向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兴领域,不断创造两国新的利益共同点,缓和西方伙伴的攻击。

这种转向已初见端倪——2024年,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与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签署协议,共同开发用于载人航天器的抗辐射电子元件。瓦尔马指出,印度将继续在购买俄罗斯武器和推进“印度制造”,既与俄美共舞,又保证“战略自主”的“超级函数题”中求出最优解。

“我们身处的世界不属于勇者,而属于智者。”这是瓦尔马的最后忠告。

南方防务智库特约研究员 吴健

责编 姚忆江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