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车展|冯梁森:皮卡新能源化潜力巨大 江淮坚持纯电和混动两条路线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5 01:18 2

摘要:冯梁森:没错。但当下我们也在思考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发展策略。过去,我们通常先在国内推出产品,经过国内市场的打磨,平台成熟后,再依据海外不同国家的环保排放政策、用户需求和消费习惯,在国内产品基础上进行适应性改进,然后推向国际市场。这种模式从需求角度看,国内、海外各

编者按|2025年4月23日,以“拥抱创新 共赢未来”为主题的2025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在沪举办。搜狐汽车·以直播探访的形式,与整车及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50余位海内外企业领导继续展开“王牌对话”,探求当下汽车产业的发展新趋势、新特点。

以下为江汽集团股份公司皮卡事业部总经理 冯梁森的访谈实录:

搜狐汽车:冯总好,皮卡目前的市场大致情况怎样?

冯梁森:从皮卡细分市场来看,它与其他车型有所不同。在规划皮卡业务战略时,我们发现国内皮卡市场多年来年销量在30万- 40万台,相较于3000万台规模的国内整体汽车市场,是个较小的细分领域。然而,海外皮卡市场规模较大,每年可达500万- 600万台。江淮皮卡的海外销量占比达80%,这与皮卡行业整体的国内国际市场结构类似。

搜狐汽车:海外市场的出色表现是我们业绩的重要支撑。

展开剩余86%

冯梁森:没错。但当下我们也在思考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发展策略。过去,我们通常先在国内推出产品,经过国内市场的打磨,平台成熟后,再依据海外不同国家的环保排放政策、用户需求和消费习惯,在国内产品基础上进行适应性改进,然后推向国际市场。这种模式从需求角度看,国内、海外各自一套,全球化意识相对薄弱。

如今,我们计划国内国际市场同步并行。虽然国内国际需求不尽相同,但我们不可能针对 1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别开发产品。所以,我们要找出需求端的最大交集,打造能同时适用于国内国际市场的大单品,使产品从一开始就是全球化的,而非先开发国内或国际产品,再进行改造。

皮卡细分市场与乘用车相比,竞争虽也逐渐激烈,但相对缓和一些,这为我们打磨产品提供了空间。全球市场空间广阔,给中国车企出海创造了机遇。

近年来,随着国内政策法规放宽,我对皮卡国内市场前景十分看好。一方面,国家出台了汽车促消费政策;另一方面,行业协会也在推动皮卡相关政策逐步宽松。同时,整车厂的皮卡产品不断迭代升级,与过去的纯工具车已有很大不同。从国家、行业、企业三个层面来看,皮卡行业在国内有较大发展空间,在整个汽车行业中弹性较好。全球皮卡平均渗透率7% -8%,中国汽车市场规模达2000多万-3000万台,若能达到这一渗透率,销量至少200万台,而去年仅20多万台,增长潜力巨大。

搜狐汽车:可见皮卡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冯梁森:确实如此。基于海外市场需求、江淮在海外的布局优势,以及对皮卡国内市场未来发展的预期,2022、2023 年集团公司进行战略规划调整时,将皮卡业务定位为江淮汽车的战略核心业务。此前,皮卡业务包含在轻商体系内,并非独立业务,更谈不上核心业务。2022 年,我们成立独立事业部,将其正式定位为战略核心业务,这既体现了对市场机会的把握,也表明我们将加大在该领域的投入。

搜狐汽车:您提到要打造全球化车型,具体如何操作呢?如今在乘用车或商用车领域,国际化车企的全球车型在中国市场的本土适应性有所下降,国内、国外需求差异越来越大。

冯梁森:很难用一款车型覆盖全球市场,尤其是像我们在海外布局国家和地区众多的情况。无论国内还是国际产品,核心都要基于用户需求和使用场景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在开发平台化产品时,更要精准定位用户需求。在推出平台化或重磅产品前,江淮引入了 GIC 的 IPD 研发流程体系。该体系核心是将产品开发视为投资,追求商业成功的前提是满足用户需求。对于全球化产品,要针对国内国际重点市场、重点用户群体展开深入研究,以此定位和开发重点产品,不必面向所有人群和国家。

江淮一直强调围绕重点市场、重点用户、重点场景打造重点产品,并且要有国际化视野。有了这一理念后,市场研究团队要充分发挥作用。国内和国际的市场研究团队,尤其是国际皮卡团队,在做产品定义时,要尽可能融合国内国际需求,找到最大交集,并将相关信息输入研发环节,用于产品架构设计和开发。

这只是产品端的举措,我们还希望更深入地融合国内国际业务。江淮皮卡业务过去是研产销一体化的独立事业单元,如今在纵向一体化基本打通的基础上,下一步重点是横向一体化,即拉通产品线。通过拉通国内国际需求,基于全球重点市场开发全球化产品。后续在制造、营销、服务端,虽然不一定要从组织架构上完全拉通,但行动上要协同一致。皮卡事业部的服务部门不能只服务国内市场和用户,也要同步考虑全球化。只有全面拉通管理架构和行为,才能打造真正面向全球的产品和事业。这是我们下一步国际国内协同工作的重点。

搜狐汽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体系能力。

冯梁森:对,江淮以往产品线分属不同事业单元,国际业务也是独立运作。现在我们要打破组织边界和壁垒。

搜狐汽车:实现国内国外一盘棋。

冯梁森:没错,尤其是在皮卡细分市场,其 80% 的份额在海外,行业情况也是如此。所以,打通国内国际市场很有必要。国际事业部主要承担营销功能,整车事业部在产品准备、能力建设等方面,要与国际事业部充分协同,营销并非仅靠销售。

搜狐汽车:关税风波或贸易对峙对我们海外业务有影响吗?

冯梁森:目前来看,对营销销售环节没有直接影响。我们也在关注供应链风险,每天进行风险跟踪和复盘。汽车产业链庞大,全球化多年,不会因特殊事件立刻断裂。虽然一级供应商受影响较小,但通过供应链穿透式风险梳理发现,二级、三级供应商乃至特殊材料环节,如化学材料催化剂等,可能存在风险。借此机会,我们对产业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加强了穿透式风险防控,以往日常管理多关注一级、最多到二级供应商,很少涉及整个供应链和材料环节。

搜狐汽车:每次危机对企业而言都是成长机会。上一轮汽车行业芯片短缺时,很多企业完善了体系。

冯梁森:确实,应对得当就是机遇,反之则是危机。中国汽车行业在芯片短缺期间,供应链体系表现良好,这成为发展契机。我们在海外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就得益于国内健全的供应链体系和稳定的产业链状态,借此快速打开了部分市场。

搜狐汽车:在新能源方面,皮卡行业路线多样,有插混、纯电等。您如何看待皮卡各动力路线未来的占比和重要性?

冯梁森:目前新能源在皮卡细分市场渗透率较低,去年全年约2%-3%,今年前几个月接近 5%,月度数据有时会突破5%。现阶段判断各技术路线的占比还为时尚早。

江淮集团在整车企业中较早涉足电动化,纯电路线发展成熟,曾是乘用车领域第一家实现纯电批量交付的企业,之后又拓展到混动领域。皮卡的新能源化共享了集团在新能源领域的资源和经验。目前,我们已量产或即将量产的皮卡产品主要有两条技术路线:一是纯电路线,如 T6、T8 纯电版和去年推出的悍途 EV,这类产品主要面向B端用户;二是PHEV混动路线,今年上海车展展示的车型就采用该路线,下半年量产上市。PHEV 除了面向传统皮卡的 B 端用户,还尝试拓展C端用户。车展上展示的车型进行了偏乘用化的改装,旨在通过插电混动技术探索皮卡C端市场。

虽然皮卡新能源渗透率低,但我认为其电动化一旦启动,速度可能比当年乘用车更快。如今中国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接受度和认知度较高,充电设施等使用环境也更加成熟。因此,我们要加快在这方面的布局,不能仅依赖传统B端用户,C端用户市场潜力更大,插电混动路线更适合C端用户。

搜狐汽车:要抓住快速变化的增量市场。

冯梁森:没错。目前在产品端,我们重点强调 “三个新”:一是打造基于电动化架构的全新平台皮卡,这是集团公司的重点项目,作为战略核心业务全力推进;二是推进新能源转型,包括 EV 和 PHEV;三是持续迭代燃油车。虽然国内电动化发展迅速,但全球市场中,没有国家像中国这样大力推广电动化,燃油车在全球市场仍将在较长时间内作为主销产品。所以,我们不能忽视燃油车,要不断对其进行迭代升级。“三个新” 符合江淮皮卡当下的发展状态。作为战略核心业务,我们既要打造全新平台,也要在传统燃油车领域持续创新,使其保持竞争力。

搜狐汽车:整体思路非常务实。

冯梁森:皮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希望在行业竞争中,我们能达成集团对皮卡业务的战略目标。我一直认为皮卡业务适合江淮发力突破。江淮在商用车领域底蕴深厚,以轻卡、卡车、底盘业务起家,商用车基因显著。同时,我们也涉足乘用车领域,具备一定的乘用化思维。

皮卡介于商用车和乘用车之间,商用车属性较强,且注重用户使用价值。江淮的商用车底蕴使我们在皮卡底盘等方面具备优势,比如我们首创的九纵九横架构设计就得到了用户认可,有用户反馈在沙漠行驶几万公里,底盘依然表现出色。此外,近年来我们在乘用化转型过程中,比传统商用车企业更关注消费者的舒适性等需求。

所以,皮卡业务与江淮的企业基因相契合。我对江淮皮卡的发展充满信心,它既符合集团的基因,也符合集团的战略定位。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导入华为的 IPD 研发流程体系、ISC 供应链管理体系和 LTC 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加强研发、供应链管理、营销服务等组织级能力建设,以适应全球市场竞争。

搜狐汽车:市场存在机遇,江淮也具备发展皮卡业务的实力。

冯梁森:不敢说实力雄厚,但我们确实有这方面的基因优势。

搜狐汽车:好的,非常感谢您!

来源:大力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