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鸣:方法论其实没那么有用

360影视 2024-12-06 17:25 3

摘要:有一种走捷径的方式是:对事物的过度抽象,对方法论的过度追求。我自己的感受是,方法论其实没那么有用,大部分情况下,甚至可能是没什么用的。因为你对一个事情抽象,相当于思维上加杠杆。一旦这个杠杆加错,通常是˹失之毫厘,缪以千里˼。

张一鸣2020内部演讲的提到:

有一种走捷径的方式是:对事物的过度抽象,对方法论的过度追求。

我自己的感受是,方法论其实没那么有用,大部分情况下,甚至可能是没什么用的。

因为你对一个事情抽象,相当于思维上加杠杆。一旦这个杠杆加错,通常是˹失之毫厘,缪以千里˼。

所以,到底什么是方法论?看看百科回答:

方法论,就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

它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理论体系或系统......

大脑第一反应:拒绝接收该信息,所以需要翻译翻译?

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或达到一个目标的过程中,会使用很多方法、策略,这些可重用的方法、策略就是方法论。

综上,方法论事实上也有一个过程:

找到问题、目标 -> 提出解法 -> 形成成功案例 -> 抽象实践方法论 -> 传播方法论 -> 得到更多的案例数据 -> 迭代方法论再传播 -> 形成理论

评价一个方法论是否好用有三大指标,能做好两个就很不容易:

是否足够简单,复杂的事物难以传播;是否足够适用,他适用的场景是否足够广;有效;

三个属性很难兼顾,而多数方法论喜欢追求简单、适用两个属性。

足够简单,又要足够适用,所以方法论会被抽象得足够精炼,隐藏很多特定环境下的细节,那么在有效性上会打折扣,我们在实际使用一个方法论多半会增加细节,降低适用性,以便他更有效。

方法论需要大家按流程做事即可,这种按流程办事的好处是不需要思考也能保证一定结果,可以保证下限;但坏处也很明显,如果什么都不思考的话,你做这个事情的上限可能很低,不了解底层逻辑容易不灵活。

一般来说,方法论由两大核心组成:

不可见的底层逻辑,是一个方法论的最初解题思路;可见的实践流程,是方法论对外展示的主体,也是我们所谓的套路;

以思维框架类书籍《瞬变》为例,其实他最终输出的就是可见的方法论:

所有冥顽不明,不接受改变的人,其实是因为缺乏清晰的目标,所以第一步是提供清晰的目标;表面上懒散的人,实际上是激情耗尽的表现,不能强迫这种人去完成清晰的目标,而是要把感性的部分引入进来,自驱前进;目标明确+思想深层次想改变的同时需要控制外部环境(控制路径),当路径形成后,改变会更容易产生;

这套方法论的底层逻辑是:人们可以用有效的方法让我们的理性更容易战胜感性,以便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这个方法论力量的源泉。

所以,回归主题,方法论到底有没有用,这是下一个问题。

方法论使用得宜能明显对工作、生活产生莫大的助益。

但与阅读书籍一致,你感觉某个方法论对你帮助很大,往往是因为他是你本身体系的一部分,或者对你已经发生的行为提出了理论支撑,这让你更自信了。

其实,方法论是个很神奇的事物,他有点类似于《国产凌凌漆》里面的光照手电筒:有光照着的时候就亮,没有光的时候就不会亮。

什么意思呢?意思是:方法论对于熟练的人有用,对于不熟练的人没什么用

换句话说: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人,不用方法论也行;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人,用了也白搭,方法论的意义在于提升效率,减少失误

以《瞬变》为例,第一步是提供清晰的目标:

那么我到底去哪里确定这个清晰的目标呢?我确定的目标是大了还是小了,谁能给我建议呢?确定目标过程中有很多数据支撑,但我都没办法有效收集,这又该怎么办?...

不是方法论没用,而是方法论本身需要匹配的知识量、信息量就巨大无比。

比如,SWOT分析就是做战略分析常用的方法论,但有几个人对自身公司的优势劣势能做出不重不漏的有效整理?

很多时候大家以为简单的事情,其实都很难做好,方法论本身没错,但如何为框架填入内容,内容质量是不是好,才是难题!

最后举个例子,很多人都会有榜样,特别是一些名人,我们或许可以从传记上得到很多令人振奋的内容,于是有见贤思与齐的心思。

比如:马斯克经常将他辉煌的一切归功于他的勤奋

马斯克曾向美国新闻台CBS等数家媒体透露过自己的工时,大约一周在85到120个小时之间,这个工作量约是加州基本工时(40小时)的二至三倍。

忙坏了的马斯克,通常在凌晨一点时当机就寝,早上七点起床后继续奋斗

于是,很多以马斯克为榜样的同学,也学着他6点起床,12点睡觉,结果没两周就神经衰弱了......

他们没想过一个事情:网传马斯克喜欢美女,我并不能确信,有美女共眠的情况下,还能很早起床,那真的是强人所难啊!

所以,我并不认为很多老板起床早直接等于工作时间长,因为人的大脑是需要休息的,特别是高强度的用脑。

造物主是公平的,大家都是人这个物种,没道理我一天能高强度工作5小时,你能干到10小时,那不科学!

但如果有数据非要告诉我,他真的平均一天都干了10小时,那我就会认为你中途在开小差,或者他有每天睡3小时午觉的习惯,只不过传记忘了写...

综上,是否结论是:方法论无用,进一步学习名人无用,然后读书无用咯?

读书当然有用,但除非是工具类书籍,他很难用来解决你当前的问题

会因人的天赋不同,书籍、名人的经历会带给你完全不一样的收获,举个例子:

我看书的目的是为了与自己对话,或者佐证自己的一些想法,或者完善自身的知识框架,或者寻找一些信心(养气);我老板看书就不一样,他会透过书籍与历史名人对话,但其本质还是一种与自己对话的方式;

可以认为,读书识人是一种悠长的训练自己的过程,或者说修习心法

心法区别于招式,他没那么多讨论,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我到底要不要做这件事,和应该将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的一种决心。

所以,说读书识人有用,是因为他是我们的重要底色;说他没用,是因为一时之间他确实不能带给你更为有用的信息。

方法论在我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确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然而,若我们过于依赖方法论,而忽视了实践和思考,就可能陷入“纸上谈兵”的境地。

正如张一鸣所言,对事物的过度抽象和对方法论的过度追求,可能使思维产生偏差,最终“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方法论的“不可能三角”——简单、适用、有效性难以兼得——提醒我们在应用方法论时,需要在这三者之间找到平衡。追求简单和普适性,往往使方法论隐藏了执行的细节和特定环境条件,降低了其有效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方法论或读书学习毫无意义。

相反,读书明志,通过阅读和学习名人的经历和智慧,我们能够汲取宝贵的经验和力量。

在漫长的试错和坚持过程中,正是那些书籍中的哲理和名人故事,给予了我们继续前行的勇气。

很多时候,我们在成功的前夜选择了放弃,而恰恰是那些看似平凡的文字,点燃了我们内心的火焰,让我们重新出发。

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方法论的指导,更在于长期心法的修习和不懈的坚持。

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框架,但只有结合自身的实践和对底层逻辑的深刻理解,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读书和学习名人的经历,虽然不能直接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意志品质,让我们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坚定。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持续的学习、灵活的思考和坚定的行动力,才是应对挑战的最佳策略。

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汲取书籍和前人的智慧,同时脚踏实地,不断实践和反思。或许成功的道路并不平坦,但正是那些点滴的积累和坚持,最终成就了我们的梦想。

所以,方法论有其价值,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不断的试错和坚持中,培养属于自己的心法。

来源:麻辣小王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