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9日早上五六点,数百名中外媒体记者,从北京市不同的乘车集合点出发,到亦庄(北京经开区)参加这场全球瞩目的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慧 北京报道
4月19日早上五六点,数百名中外媒体记者,从北京市不同的乘车集合点出发,到亦庄(北京经开区)参加这场全球瞩目的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
作为全球首个机器人马拉松,20支战队的人形机器人是主角。七点半,机器人开跑,包括央视在内的媒体直播链接在社交媒体上刷屏,很多人参与到点评机器人赛事中。
此时,在赛事终点,多家机器人企业已经在北京经开区国家信创园的小广场上驻点。北京亦庄集聚了机器人生态企业百余家,机器人产业园区距离赛事终点只有三公里,一年一度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也是在亦庄举办。
来自亦庄的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展位最为热闹,天工Ultra会夺冠几乎是共识,很多媒体已经早早赶到天工展位拍摄素材。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近期还要召开天工2.0的发布会,因为马拉松赛事延期,天工2.0的发布会也顺延了。
2025年,人形机器人从资本市场火到了春晚,地方政府也在竞相培育区域的明星机器人公司。部分参赛明星机器人公司背后的资方,也吸引了地方国资的参与,这场赛事也是区域明星机器人公司的一次“秀肌肉”。
赛后一位来自日本大阪的马拉松爱好者兴奋地向记者展示他的机器人造型奖牌,他为了参赛连续两周从日本飞北京,前一周因为极端天气导致赛事延期,飞到北京后又返回日本。在他看来,这是历史上首个人机共跑的赛事,能参赛也是见证历史。
赛事热闹背后也有不少争议,20支机器人战队,完赛率只有30%,机器人摔倒以及被人搀扶的画面,让很多看惯了“科幻”宣传片的观众失望,认为这场赛事让人形机器人现原形了。宇树机器人摔倒以及未能完赛,备受质疑,宇树科技在赛事当天下午即澄清公司并未参赛,是客户买了他们的机器人参赛,不同人操作或开发情况下,机器人的表现差别很大。不只是宇树科技,众擎、加速进化公司也并未参赛,加速进化公司一位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公司并未派人员参赛,自家机器人参赛属于客户行为。
工程师的高光时刻
赛事终点,也有不少展示的机器人。挂着京东采销广告的宇树机器人,是大赛的啦啦队成员;北京软体机器人科技公司给观众提供的免费咖啡由机器人制作;还有表演摊煎饼的机器人。
几位记者和机器人行业人士围着煎饼机器人的工作人员,询问机器的价格和产出效率。“一台价格大概在50万元左右,卖多少个煎饼才能回本呢?”有人问。
赛事现场,最兴奋的应该是小朋友。马拉松赛道旁,很多家长带着小孩围观,小孩子用稚嫩的声音给机器人加油。在赛事终点,小朋友兴奋地围观机器人表演秀。宇树的机器狗提供了开场表演,加速进化公司的小瑞机器人表演了跳舞,来自广州的高擎机器人在自己的展位上配置了足球绿茵场,机器人可以表演踢足球。有小朋友看到和自己个头差不多的机器人时,尝试摸机器人的头,并和机器人聊天,呈现人机交互的和谐画面。
这场赛事也是机器人公司技术人员的高光时刻。“我们(的机器人)跑得最快,所以切的镜头最多。”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三位工作人员扎堆站在一起,盯着一个手机看直播,脸上洋溢着欢乐的表情。
距离天工冲线还有一公里的时候,很多观众开始涌向终点。天工夺冠后,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CEO熊友军被几十家媒体围住,熊友军旁边,还有两位被围住采访的技术人员,一位是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CTO唐剑,另一位是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测试与质量部负责人包明瀚。
在天工的展台处,一位天工机器人穿上了百度智能云的衣服。百度一位技术负责人在现场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介绍,为了让“天工”机器人的“大脑”与“小脑”高效协同,百度智能云提供了AI基础设施和平台软件进行支持。
另一家机器人公司松延动力来自北京昌平。一位头戴着“必胜”红色头带的年轻人,在同事的协助下,把赛事奖牌都挂在身上,肢体语言灵活的摆pose。有媒体问他,你是技术人员么,他大声回应说,我就是这家公司的老板。这位年轻人就是松延动力的创始人姜哲源,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电子系,2023年放弃了清华博士学位去创业,松延动力的机器人在这次比赛中跑出了好成绩,让他和公司都在这场马拉松赛事中出圈。
明星企业参赛风波
比赛开始,具有国民辨识度的宇树机器人宇树G1,起跑没多久就摔倒了,这一场景迅速成为短视频传播的热门素材,媒体在赛事终点未能等到宇树机器人的完赛,宇树陷入舆论质疑。
当天下午,宇树工作人员联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之前听说组委会邀请了非机器人企业,让所有主体都可以用别人家的机器人本体参加比赛。“但是没有想到会有公司拿我们的机器人参赛,让媒体误以为是我们自己参加比赛了。”
根据北京亦庄发布的消息,宇树科技G1机器人是作为城市之间科技队选手的身份亮相赛场的。至于宇树未参赛的原因,宇树工作人员解释称,最近几个月公司全员都忙的团团转,没有时间参赛,目前还在准备人形机器人的格斗直播。观众看到的“宇树机器人”是客户买去参加比赛的,出售之前并未安装跑步的算法。观众现场能看到不少宇树的机器人,有好几个独立团队在使用,在不同人操作或开发的情况下,机器人的表现差别较大。
另一家遭遇类似事件的企业工作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据他了解,有三家机器人都不是官方参赛,包括宇树、众擎、加速进化。他认为,这些公司机器人跑得不好的原因包括非官方参赛,不同人员操作影响比赛表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亦庄的“亦马当先”队队员BoosterT1参赛机器人,是来自海淀加速进化公司的明星机器人。“亦马当先”领队工作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团队有十多个人为马拉松参赛做了长时间的准备,BoosterT1是参赛机器人,个头较小,平时跑的速度说不上有多快,但表现已经很棒了。
加速进化的机器人BoosterT1,曾在3月份出现在中国政府网发布的《机器人群侠传》中。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加速进化获悉,公司并未参赛,也没员工去现场,参赛是客户行为。
一位不愿意具名的人形机器人公司的技术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同等尺寸的机器人要跑得更快,首先是运动控制算法更优,其次关节电机的性能要强,结构设计要合理。但马拉松只能体现机器人部分能力,平坦的地面,没有外部干扰,单一的跑步动作,只能说明部分能力比较强,不能盲目的将机器人摔倒和产品技术能力不行划等号。在他看来,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竞争很激烈,公司都有实物产品,行业内人士很容易看出优劣,同行企业都还是比较务实的。
亦庄制造
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赛事告一段落,公众评价不一。
在比赛开始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多家参赛企业。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工作人员自信满满地表示,在此前的试跑测试中,天工取得了第一的成绩,所以第一个起跑。记者采访的其他公司,有的表态“参赛即成功,完赛即英雄”,有的喊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口号。
这种比赛对于很多公司来说,是一场人形机器人表现的练兵,也是一场盛大宣传。多家公司对自家机器人的跑步成绩都有预期,主打一个“重在参与”。
赛事的角逐并不激烈,天工队以2时40分42秒的成绩获得冠军,松延动力小顽童队、上海卓益得机器人行者二号队分别获得亚军和季军,成绩分别是3小时37分50秒,和4小时25分56秒。
机器人马拉松的完赛率并不高,按照官方公布的情况,20只战队参赛,仅有6只战队完赛,约为30%。有技术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过去大众看到的企业宣传片人形机器人通常是非常灵活的,有科幻大片的冲击感,举办这场马拉松赛事,将人形机器人距离产业化应用还比较远的现实放到了台面上。
多家企业参赛多为政府邀请,有企业表示是区政府邀请的,也有是市一级政府邀请的。参赛队伍以北京的企业为主,其中亦庄企业参赛积极性最高,也有来自昌平、石景山的公司,还有来自上海、广州、苏州、郑州、武汉等地的人形机器人战队。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CEO熊友军在赛后接受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真实路况和实验场景有很大差别。从现阶段看,机器人可以与人共跑,但还达不到“共赛”的条件,所以,此次赛事更像一次产业对话和机器人“大练兵”。
熊友军表示,从天工的表现来看,它发挥了正常的水平,检验了机器人的算法,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体现了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为机器人下一步走进工厂和生活服务场景做了技术准备。下一个阶段,天工将持续迭代运动控制能力,争取去解决日常的一些工作,相信未来社会是人机共存的社会,机器人将成为大家的朋友和伙伴。
来源:星系科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