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九面。二、增长不增长业。这一科我们是讲到戊三、业果种类。业果种类我们分成两科:第一科是讲业的种类;第二科再讲果报的种类。业的种类我们分成了三段。第一段是讲善不善无记业。这是第二段:
《佛法修学概要》,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九面。二、增长不增长业。这一科我们是讲到戊三、业果种类。业果种类我们分成两科:第一科是讲业的种类;第二科再讲果报的种类。业的种类我们分成了三段。第一段是讲善不善无记业。这是第二段:
(二)增长不增长业
这一段,我们把它分成两小段来说明,先看第一小段:
起造诸业,令业种子增长者,谓之增长业;若虽起身语等业,而不令业种子增长者,谓之不增长业。增长业定受异熟果,不增长业不定受异熟果。
这个地方,先把增长、不增长业的定义把它解释。说什么是增长业呢?起造诸业。我们身口意的活动,在整个业的造作当中,业的势力很强大,能够使令我们阿赖耶识的善恶种子的势力增长,叫做增长业。这个势力强大,它能够增加我们的善业或者是恶业的力量,这样的业力叫增长业。
若虽起身语意等业,而不令业种子增长者,谓之不增长业。另外一种情况,我们虽然身体有活动,或者嘴巴也讲话,意业也是有起心动念,但是这个业的势力非常得薄弱,它不足以使令我们善恶业的种子功能增长,这样子叫不增长业。它没有增长善恶业的功能。
增长业定受异熟果。假设我们造的业力是属于增长业,这个业力一定会影响我们三界的果报。它是定,定者决定。假设这个是判属于不增长业,不定受异熟果,不决定,可能是会,可能是不会,这个地方的不定,多分来说是不会受果报。不增长业如果你不再去增长它,这个业力,它不足以去得果报,不增长业。
这种情况先作一个定义,把增长不增长业作一个定义。以下,就解释什么是不增长业?我们先念一遍。
不增长业依《瑜伽师地论》列有十种:一、梦所作业。二、无知所作业。三、无故思所作业。四、不利不数所作业。五、狂乱所作业。六、失念所作业。七、非乐欲所作业。八、自性无记业。九、悔所损业。十、对治所损业。除上十种,其余诸业,皆有增进长养业种之力量,名为增长业。
这以下,我们根据《瑜伽师地论》列出十种不增长业的情况:
一、梦所作业。我们在睡梦当中也会造很多的业,可能会造一些杀盗婬妄的罪业,也可能会造一些在梦中诵经、念佛,做一些布施持戒的善业。但是在梦中所做的业都是不增长业。它不能够决定我们的果报,没有那个力量,来决定我们来生的果报,它业力太薄弱。这个梦中所作业,指的是在睡梦当中的独头意识。前五识:眼、耳、鼻、舌、身都不活动,只有第六意识。
为什么独头意识在梦中是不增长业呢?因为在梦中的时候,第六意识的行相是暗钝的。虽然我们在打坐修止观的时候,也是独头意识,是第六意识来分别法义,但是那个时候是清醒的,第六意识的功能是明了的。梦中意识就是有点像畜生道那个意识,畜生道的整个生命当中,它的心识都是暗钝愚痴的,心识不明了,所以畜生道造的业是不能得果报。
梦中意识亦复如是。因为作梦当中第六意识太暗钝了,所以他造善造恶不足以去决定我们的果报。不过,假设我们从梦中醒过来,所谓醒过来,就是你已经听到外面声音了。虽然你还在睡觉,但是你已经隐约听到外面的声音。换句话说,已经不是独头意识了,可能是五俱意识,有第六意识,有耳识,就不是梦中意识。醒过来以后,你对于梦中的境界加以追忆、随喜,从这个时候开始落入增长业。就是说你醒过来以后,对于你在梦中所造的善恶业,开始随喜,去回忆它。这样子,从那个时候开始,就落入增长业的范围里面。梦所作业是要完全是在梦中,这是第一种情况。
不过我们修行人对梦境也要注意,看这个了凡四训的意思,尤其是修忏的人,要注意梦境的变化。你经常作梦,梦一些颠倒的境界、黑暗的境界,从高处往下坠,这个都是不吉祥的境界。你要梦到光明的、吐出秽物,从地上往空中飞扬的、轻飘的,这梦境就是好的,消业障。虽然梦境本身不能够决定我们的果报,但是从梦境当中,我们也可以观察到自己业力变化的情况,可以看出来。
二、无知所作业。第二种不增长业就是说你在没有知觉的情况之下,可能你是被催眠了,被魔术师所催眠、或者是被鬼神所迷惑,或者是被药物,特别的药物所迷惑了,使令你失去了正常的知觉,这种情况所造的善恶业都是不增长业。无知,在没有知觉的情况下所造的业。
三、无故思所作业。我们先解释这个思,这个思是一个心所有法,就是令心造作。我们这一念心在所缘境当中,一次一次地去观察、分别,这样的一种造作叫作思。思有三种次第,一个是审虑思,对所缘境的一种审虑、考虑,这件事是对的呢?是错的呢?要不要做呢?一种审虑的阶段,这个心是不决定的。第二个决定思。经过审虑以后,思心所变成了一个决定的情况,叫决定思。第三个动发胜思。这个胜是殊胜的胜,到动发胜思的时候,思的势力就决定了,他就一定要造作了。而动发胜思所带动的业力就是很强大的业力,一定是增长业。
这种情况就是说,无故思,你没有经过思心所的范围就去做了。讲一句白话来说,不是故意的。这件事情在事前没有经过你的分别,没有经过你的观察。举一个例子,我去散步,踩到地上的昆虫,我根本就不知道它的存在。换句话说,我踩死它的整个行为,没有我思心所的成分在里面,完全不是故意的。这种情况不能使令你到三恶道去,只会影响到你跟它的一个别报。因为这个是无故思,无故思的情况之下业力很薄弱,它不足以影响你的三界总报。
四、不利不数所作业。不利跟不数中间要加一个及,两个都要具足。你造这个业的情况之下,心不是很猛力。也不是故意的,也不是主动的。因为在这个环境、因缘之下,又被别人的劝说,勉强去做了。做了以后,马上忏悔,一生当中只造了一次,不是去数数地造作。说你造的时候也不是有心去造作,是在这个环境之下逼不得已,而造了以后,你深重地忏悔,下定决心永远不再造作了,一生只造一次。就是在一种不利的情况,在一个不是数数造业的情况下,这种业也是落入不增长业,它也不足以影响你的三界总报。
五、狂乱所作业。说你精神错乱了,你已经不能够分别这个人是谁?那个人是谁?在律宗说,精神错乱,你看到火你以为是黄金,会去抓这个火,是这种情况。这种情况所造的善恶业,都是不增长业。在律宗,精神错乱所造的罪是不结罪的。
六、失念所作业。这个念也是心所有法。念是心于所缘,明记不忘,把它记住不忘失。这个失念就是说,你对这件事情,比如持八关斋戒过午不食。你平常都很注意这件事情,但是突然间今天忘掉了。你是一时的忘失,而不是在一种放逸的状态之下。平常经常在持,只是今天突然间忘掉了,所犯的这种业也是落入不增长业。一时的失念,一时的忘失,不是说长时间的放逸情况之下而造成的,这样子也是不增长业,一时的失念。
七、非乐欲所作业。说你做这件事情,不是心中的意愿,不是你的意愿怎么做呢?说我是被国王、盗贼所逼迫。从头到尾我完全没有这样的意念。这个就是非乐欲所作业。这个当中要从头到尾,假设你刚开始的时候是被强迫,但是做到一半,你开始有意愿了,起欢喜心了,从这个时候落入增长业。整个从头到尾你完全没有任何的意乐,完全被逼迫的情况,这种业就是落入不增长业。
我们看孔夫子的传记,他周游列国,先到卫国,卫灵公很尊重孔夫子,给他很多的俸禄。但是卫灵公毕竟是个昏君,他听他的夫人南子的话,南子是一个放逸的女人。她劝他的夫君不要重用孔子,讲了孔子很多的坏话。卫灵公就只是供养孔子,但不去重用他。孔子在想,我周游列国的目的是要实践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不是来这个地方接受供养的,志不在此,就离开了卫国,到其它的国家去施展他的抱负。到了卫国的边境的时候,发现有些盗贼集合在那个地方,准备要叛乱,要去攻打卫国。孔夫子觉得说,君臣的名份是固定的,做臣子的不能去打这个君王,他就要回到卫国,告诉卫灵公请他注意。
他回去的时候就被盗贼包围了,问:你要去那里?孔子说:我要回到卫国去。他说:你不可以回去。你回去,你把我们的情况跟卫灵公一讲,我们大家就完蛋。他就恐吓孔夫子说:你要到卫国去,我就把你困住,不让你走。孔子说:好,我不回卫国去,我到其他国家去。盗贼就离开,离开以后,这个时候子路驾车,孔子叫子路说:我们到卫国去。子路说:夫子,我们刚刚答应人家的事情可以反悔吗?孔夫子说:这种强迫的盟誓是不必遵守的。所谓的盟誓是双方面心甘情愿,共同的意愿结的,才叫作盟誓。你拿着刀子来恐吓我,不能构成盟誓。
我看这段的时候,我想孔夫子有智慧。对,他后来赶回去告诉卫灵公,后来卫灵公就把盗贼消灭掉。圣人的看法,因为一个国家的安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纲,五伦是很重要的。虽然对于乱臣贼子的一时的伤害,但是它能够使令天下,大家能够知道伦常。对众生来说,他有一个生活的标准,长久来说还是重要。你懂这个意思没有?孔夫子很多作为,比如说,孔夫子祭祀的时候要杀羊。有人就说,杀羊有伤慈悲心。孔夫子说:你爱这只羊,但是我爱这个礼。因为古时候的人,道统的维持,他就是有一定的制度。当然我们这个地方不提。
非乐欲所作业,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个业的行为,虽然你做了,但是不是出自你心中的意愿,这个业的力量是不足以影响你的总报。非乐欲所作业,是这个意思。
八、自性无记业。这个自性无记业就是说,它非善非恶。我去散步、剪指甲、剪头发,这种业也不是善也不是恶,这样的一种业,我们一生当中做很多很多。这种业都不能影响我们整个果报的,不能影响三界果报的。这八个都是属于不增长业,九到十是修行人的事情。
九、悔所损业。悔所损业就是说,你曾经造了一个很重大的罪业,但是你至诚地忏悔。这种忏悔的力量把这个业的势力给破坏了,当然这个过程当中可能会让你重报轻受。你忏悔的过程中,让你多病或者发生小的车祸,小的灾难。但是就消灭你那个三恶道的果报,就是由忏悔的力量,折损了业的势力。这个忏悔当中,律宗讲出有五个方法,这五个方法缺一不可。
第一个要请佛菩萨为证明。就是请一个忏悔主,在一般的小乘的忏悔,对首忏,都是要请一个比丘、一个沙弥、一个同梵行的,一定要请一个人。但是大乘的忏法,这个取相忏,因为他是认为佛菩萨没有灭度,所以第一个要请佛菩萨当忏悔主,请佛菩萨为证明。比如说《大悲忏》,就请观世音菩萨为忏悔主。《八十八佛》,请普贤菩萨为忏悔主。一定要请一个忏悔主,请佛菩萨为忏悔主。
第二个,说己罪名。你要把自己曾经所犯的罪业,发露出来,宣说出来。我在什么时候犯了什么样的罪业,要把它表达、发露出来,说己罪名。
第三个立定誓愿。你表达了以后,要在忏悔主面前说,我从现在开始,宁舍生命,决不再犯。坚定的誓愿,断这个恶念的相续,立定誓愿。
第四个讽诵经咒。只有誓愿是不够的,一定要有一个修行的方便,或者是诵《法华经》,诵《金刚经》,诵大乘经典,或者是持咒,诵大悲咒、楞严咒、十小咒等等。讽诵经咒,第四个。
第五个,如教明证。就是你要有一些瑞相,就是这个作梦的时候,梦到你在梦中洗澡,把身体洗得很干净,这个也是好现象。梦到你吐出秽物,排泄秽物,梦到你全身光明,从地上往空中飘;或者在梦中见到佛菩萨,遇到听法的因缘,在诵经;或者是在梦中遇到僧宝,佛法僧三宝,这种瑞相都表示你的罪业已经消灭了。
这五个方法,第一个请诸佛菩萨为证明;第二说己罪名;第三立定誓愿;第四讽诵经咒;第五如教明证。忏悔法门能够折损我们的业力,使令这个业力变成不能够得果报的不增长业。忏悔倒是很重要的,你看普贤菩萨、等觉菩萨尚且要忏悔业障,经常要拜佛修忏,忏除我们无始劫曾经所造的罪业,这个是悔所损业。
十、对治所损业。前面的忏悔是偏重在事忏,针对某一件事情,某一件罪业来忏悔。以下的对治所损业是针对理忏。就是回光返照这一念能忏悔的心,我们这一念心是假借因缘所生,所以它的本性是毕竟空的,修我空的智慧,来调伏我们心中的烦恼。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理忏偏重在你的烦恼,对治烦恼。比如说,你在家的时候曾经依止贪或瞋的烦恼,造了一个很重大的罪业。你开始修行以后,对治贪瞋的烦恼。心若灭时罪亦亡。贪瞋的烦恼经过你修四念处,不净、苦、无常、无我的智慧去调伏,慢慢慢慢它就停止活动,这个时候你的业也就会有变化。心若灭时罪亦亡。你建了一个烦恼的等流性,被你破坏以后,你所带动的相关的业力就变成不增长业,这个是理忏。
前面的事忏偏重于在所缘境,偏重于在所造的罪业的发露。理忏偏重于在回光返照,能造业的心,偏重于在对治这个能造业的心。当然这是比较根本,修止观的意思。
除上十种,其余诸业,皆有增进、长养业种之力量,名为增长业。
这个地方根据《瑜伽师地论》提出十种不增长业。基本上分成两大类,第一大类,它本身就是不增长业。换句话说,你在造这个业的时候,第一个你的心识是暗钝的,羸弱的。第二个,你的次数只有一次两次,不是经常造作。心羸弱、次数也少,它的本身就是不增长业。譬如说,你在一种无知的情况,在精神错乱的情况,失念的情况,偶而犯一两次。这一两次都不是一种故意的,不是在一个很明了的情况造的,这个就是本身就是不增长业,这个是一到八的情况。
其次,它本身是增长业,这个业你在造的时候,你很清楚,而且造的次数还不是一次两次,数数现行,都无惭愧,它本身是一个强大的增长业。但是你学习佛法以后,透过忏悔,透过对治,转成不增长业。经过修行来改造业的势力,这种情况也落入不增长业。这两种情况,看《瑜伽师地论》的意思是分成两大类,第一个是本身是不增长业。第二个是经由修持的过程,忏悔对治而转成不增长业的情况。这个是讲到增长、不增长业,这一段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审虑思,决定思,这个时候心决定了,我一定要造作了。动发胜思就是驱动你的身口去做。动发胜思的时候,这个事情已经不能够停下来。动发,发是发动的发,发明的发,动发胜,这个胜是殊胜的胜,指它的势力很强大,到动发胜思的时候就一定要带动身业口业去做,这件事一定要做了。审虑思的时候,还不决定,别人在劝他的时候,他还会改变。动发胜思就一定要做了,这个是思的三个次第。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鬼神引生的精神错乱也有可能,本身四大不调也有可能。四大,你这个脑神经衰弱,精神耗损太多也可能,四大不调也可能,过去的业障也可能,三种情况都可能。第一个业障、过去造了重大的罪业;第二个、你不是罪业,冤亲债主找上门,鬼神障;第三个四大不调的障。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四大不调也有可能。说这个人喜欢胡思乱想,这个修行,你都不修止,整天动、动、动,那也是有问题。所以这个止很重要,经常让他安住,让他无分别,不动。不要让精神一直在那里分别,不要,让它停下来。这个止很重要。
(3) 定不定业
好,看下一段:定不定业,我们也是分两段,第一段解释标题。第二段在解释内容。先看他的标题,什么叫定不定业?
定不定者,谓定受异熟果与不定受异熟果之业。此有四种之别:
定业就是说,这个业的势力一定要使令你受异熟果报了,这种业力势力很强大,一定要得果报。第二种,业的势力羸弱,不一定受果报。这以下也是列出四种:此有四种之别,我们次第地看。这个四种,前面三种都属于定业,第四种是不定业。
先看第一种:
一、顺现法受业——以猛力之意乐方便所作,现生感异熟果之善不善业。即今世作业,今世受报。
顺现法受业,今生造业,今生受报。这种情况,他在造的时候,心非常地猛利坚固,不管造善造恶,主动积极,内心猛利坚固。这种猛利坚固的心所引生的种种的方便,种种的方法所造作的善恶业,不要等来生,现生就会有果报出现,就是异熟果。这种业力就是顺现法受业,今生造作,今生受报。这种情况不是很多,大部分都是业要很强,不管是你造恶业,不管是你修持,今生就要马上有果报出现。
今生造业,今生受报。我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来说明:
第一种,他今生的果报还是一个花报,结果之前的一个开花而已。比如说阿阇世王,他受提婆达多的怂恿。提婆达多说:我现在要做新佛,你要做新国王。你把你父亲害死,做新国王。我们好好合作,好好地住持这个天下。阿阇世王就相信了提婆达多的话,把他父亲频婆娑罗王关起来,就把他活活饿死了,犯了杀父的忤逆罪。阿阇世王犯了逆罪以后,他做了国王,晚上就睡不着觉。经常睡觉就起恐怖心,经常不睡觉不得了,一个人睡眠是最好的补药。经常没睡好觉,火气上升,全身长满了毒疮。后来他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叫耆婆,带他去跟佛陀忏悔。
阿阇世王今生杀了父亲,现生就出现了毒疮的果报。这还不是正式的果报,没那么简单。正式的果报在无间地狱,毒疮只是一个花报,就是得果报之前的一个开花,还不是正式的果报。所以今生造业,今生受报可能是个花报。
第二种情况是讲果报,你们看《楞严经》,宝莲香比丘尼犯了邪婬戒,犯了邪婬戒以后,她起邪见。说这个婬欲的行为,非杀非盗,又没有伤害别人,有什么过失呢?这个邪见造的业就不得了了,没有惭愧心。现生就出火,把她色身烧死,就直堕地狱去。现生堕地狱,这种情况不是很多。但是《楞严经》就提到,佛在世的时候,宝莲香比丘尼犯婬欲起邪见,谤法,毁谤戒律,毁谤正法。这种情况今生造业,今生就得果报。
在我们《净土圣贤录》也有这种情况,有些人念阿弥陀佛,念了一年、两年或者三年,净业成就了,他就往生净土去了。事实上,他今生的果报可能都还没有受完,可能应该活到七十岁、八十岁,但是他放弃不要。因为他的净业成就,他的业力,强者先牵。他净土的业力,把他的业力先抢过来,递夺过来。就是今生造业,今生就得果报,不必等到死掉。这种情况都是业要很强大才可以。这是第一种定业的情况,今生造业,今生受报,叫顺现法,现生的法就要去受业。
二、顺生受业——谓由今世造业,次生感异熟果之善不善业。
这种情况就比较一般性,说我今生造业。今生是带业修行,通身的业障。修行的时候,腰也痛、头也痛,多病。但是我没关系,深信因果,皈依三宝,每天不断地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一辈子死掉了,死了以后或者到极乐世界去,或者到天上去,享受健康、庄严、安乐的色身。就是今生积集善业,但是今生果报没有现前。是什么时候现前呢?次生,来生的时候去受你今生所造的业的果报,这种情况很多很多。今生造业,来生得果报——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不过这个地方有一个情况要说明一下,牵涉到临终的关怀,临终的开导。有两种人不必临终开导,开导也没有用。一个是大善人,他这个人净业成就了,别人怎么去干扰他,对他没有影响。就像这个树,它整天往西方长过去,你不管从那一个方向砍掉,它一定往西方倒下去,这是决定的,净业成就。他就算发生车祸死掉了,也往生阿弥陀佛国。这种大善人不太需要临终关怀,助念,不太需要。
大恶人也是很难,这个人是一天到晚造罪业,那个树往东边长,你怎么样去砍,它一定往东边倒的。大善、大恶人,临终关怀意义不大。但是普通的人,一生当中他造了善业,可也造了恶业。临终的时候,真妄交攻,不知道是善业起现行,还是恶业起现行,这个时候还不是起决定的时候,临终开导就非常重要,开导安慰令生正信。
简单地说,什么叫临终助念呢?就是帮助他生起正念,帮助临命终的人生起正念。我们现在这个临终助念搞错了,这个人躺在床上不能讲话了,搞不好六根眼耳鼻舌身,败坏到一定程度了,声音都听不到很清楚了。这个时候请法师去,怎么开示呢?临终助念要在这个人住进医院的时候,身体还能够听得到声音,病痛还不会很严重,这个时候就该是要给他开导,心理建设,劝他万缘放下,一心皈命极乐世界,所以临终助念要早一点做。
第一个,假设他是非佛教徒,这个时候,我们要让他生起善念,起码生起善念。在《瑜伽师地论》说,你要让他回忆他今生曾所作过的善事。你说:某某人,你记得吗?你在过去某一时,某一个处所,你去做过什么善事,你记得吗?哦,对对对。然后你不断地想这件事情,那么他忆念他这个善事,至少能够生到人天去。忆念善业往生善处,这是起码的。让他忆念他的善事,但是这个善事是要他曾经作过的。
第二个如果他是佛教徒,那最好,直接念佛生起正念,不是善业而以生起正念。不要忆念善业,善业也可以忆念,但是要紧地忆念弥陀,这个时候是更好。你要告诉他,阿弥陀佛的功德,弥陀在你临命终的时候,一定能救拔你,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在临命终的时候,透过善知识的开导,能够把他一生当中的善念调动起来,让它先起现行。这个就是今生造业,来生得果报的情况,顺生受业。
三、顺后受业——谓由今生造业,第三生以后感异熟果之善不善业。
第三个顺后受业。今生造业,但这个业的势力看来薄弱,来生还不能得果报。或者第三生、第四生、或者第几生得果报,但这种情况都是一定会得果报的,这个业都是要得果报,叫定业,决定得果报。
四、顺不定受业——谓由今世造业,而受报之时分不定之善不善业。
你今生造业,业的势力很薄弱,得果报的时间不决定。你如果不去增长它,它就不决定。这个就是受报的时间不决定,受报的时间不决定,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你的心力很羸弱,次数也不多,这是第一种情况,不决定。第二个是因缘不具足,特别是对着别报来说。
比如说唐朝悟达国师,他在做沙弥的时候,道场来了一个印度的出家人叫迦诺迦比丘,全身生了重病,身体发臭,没有人管他。他就很小心地去为他洗衣服,照顾他的起居。慢慢慢慢这个比丘身体好转,要离开的时候,就说,我很感谢你照顾我。如果你以后有什么事情,到四川茶拢山,茶拢山前面有一个大松树,你称念我的名字,我就会出来。原来他是一个大阿罗汉,迦若迦尊者,交待完以后,就离开走了。
悟达法师时间久也把这件事情给忘掉了。从沙弥受了戒以后,后来悟达法师他到唐朝,唐懿宗的时候,受到国王的礼遇,就奉他为国师。国王送他一个檀香做的禅椅,请他升座,讲经。当时皇帝领着文武百官,堂堂一国之尊向他顶礼。这个时候悟达法师起了一念骄慢心,下座以后,膝盖长了一个人面疮。人面疮看起来就像一个人的脸部一样,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嘴巴里面还有牙齿,还可以吃东西,每天固定要喂它东西。定期发作的时候很痛,找很多医生都没有用。
后来悟达法师想到,我在做沙弥的时候,有一个比丘跟我说有什么事可以找他。他放弃国师之位,带着随身的东西,就去四川茶拢山去找迦诺迦尊者。称念他的名号以后,尊者果然现前。悟达法师就如是如是跟他报告,迦诺迦尊者当然是一个阿罗汉,当然知道这件事的原由,叫他修忏。修忏以后,尊者就加持三昧法水,你用这个法水洗人面疮,人面疮就会消失掉。
正要洗的时候,人面疮讲话了:慢一点,法师,您是三藏法师,应该读过历史。汉朝汉景帝的时候,当时有两个大臣,一个袁盎,一个晁错。你前身是袁盎,我是晁错。你忌妒我的才华,在皇帝面前说我的坏话,使令我被皇帝腰斩。腰斩的时候,我就下了一个毒誓,生生世世,我放不过你。晁错死的时候,发下毒愿。但是死了以后,我这个灵魂在虚空中飘来飘去,一直要找你报仇,没有下手的机会。因为你后来生生世世做了十世的出家人,持戒清净,道德崇重,我都没有下手的机会。等到这一生你起了一念骄慢心,我才有这个机会趁虚而入。
我还特地查了历史,汉景帝到唐懿宗有九百多年的历史。你看他等他九百多年,等到那一世,他起了骄慢心,德行有亏了以后,才有报仇的机会。所以说顺不定受业,他受果报的时间之所以不决定,是因缘不具足。事实上他业的势力很强大,但是因缘不具足。因缘不具足只能够讲别报,你跟他个人的恩怨。如果是总报,那么一定是有因缘的。别报的情况之下,可能是外在的因缘不具足。
这个是叫做定业与不定业的情况,定业有三种,不定业有一种。那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楞严经》上说,冤冤相报不会刚好,你今天杀他,他下辈子来讨回去,可能会讨多了。讨多了以后,你又去找他,所以叫业果相续。《楞严经》上说,你今天吃我的肉,下辈子我吃你的肉,不会刚好的。你可能会多吃,你那个时候只是一个小动物,我吃你几斤。我现在是个大动物,吃那么多斤,下次还要讨回来。所以《楞严经》说,为什么生命会相续?因为我们跟众生的业太复杂。生命的相续,有三种相续,第一个是业的相续;第二个果报相续;最重要是无明的相续。三种情况。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中阴身的时间很短,可能还没办法去想到这件事。一般会找众生的麻烦,鬼神道最多。因为诸天有道德,天人道德非常良好,很善良。当然,他很多冤家在人道,做天人的时候不会跟你计较。到地狱的人,他想找你也没办法找。畜生道要找你也是困难。但是到鬼神道就麻烦,鬼神第一个有宿命通,有报通。刚好你做人,他做鬼神,这件事就有问题。鬼神道就有这个问题,所以要沟通一下,尽量用慈悲心。
世间上的事情,人都不是一个很理性的动物,众生都是情绪化。他的怨气没办法解开,明明知道找你报仇,他也得不到好处,但是一时气愤,他也无所谓。人就是情绪化的力量很大,佛法对这件事情尽量修慈悲观,慈悲无障碍。
这件事情是这样,我们面对障碍,不管是烦恼障,冤亲债主的障碍,要紧地皈依三宝,多多地皈依三宝。这是DLLM讲的,通身靠倒,念佛念法念僧,相信三宝的功德能够救拔你。你不要去管它,但是你一心一意地相信三宝会救拔你,三宝会保护你,多皈依三宝。
就像一个贫苦的人家,我们根本没办法去处理我们的障碍,但是我们依靠大富长者,这件事情有办法。多皈依三宝,一方面我们希望得到对方的谅解,讲一些好话,把功德回向给它;一方面你再多皈依三宝,三宝是光明。你经常念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有光明就不容易有障碍。多念阿弥陀佛,念佛有光明,有光明就不容易有黑暗,少打妄想。
我们再看下面一科:己二、果报种类
前面一段是讲到业的种类,这以下讲果报的种类。果报的种类有三种,一、异熟果。二、等流果。三、增上果。有三种果报,先看第一个。
一、异熟果:谓十业道,一 一皆依事及三毒上中下品,有三三等。本地分说此中,上品杀生等十,一 一能感那洛迦;中十一 一感生饿鬼;下十一 一感生旁生。
首先我们解释异熟果的名称,先解释熟。什么叫做熟呢?因到果叫做熟。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你拿米去煮饭,米经过电饭锅的过程转成饭,米变成饭就叫做熟。就是你造的业种子变成果报了,这样子的过程叫作熟。异叫作差异,就是你的业种子要变成果报,有三种的差异。
第一个时间有差异。你造业跟得果报时间不会是同时,得果报的时间会比较久,可能是今生,可能是来生,乃至多生得果报,时间有差异,异时而熟。
第二个异类而熟。这两个性质是不一样,因地是通三性,善恶无记,果报只有无记。
第三个是变异。因地到果是有变异的情况。可能你造的业是一个短小的业,但是你受果的时候,受了很多果报。也可能你的因地造的业很多很多,但是忏悔了以后,果报变得很小。因到果之间的数量不会完全相等,变异的情况。异时而熟、异类而熟、变异而熟。不管是时间、数量、性质都有变化。所以在《唯识学》安立一个异字。
异熟果,这个异是三界的总报。说这个十业道,身三口四意三。不管是善业或者恶业,它都是一个道路,能够趋向可乐、不可乐果报。在这个十业道,每一个业道都依止他所造的境界。如果你这个境界是三宝的境界、父母的境界、师长的境界,这个业就重了。因为这个都是上品的田,田很肥沃,你随便播一个小的种子,长出很大的水果。对于三宝、师长、你剃度的师父,造了一个很小的罪业,果报很大。造了一个很小的善业,果报也是很大。约这个外境;第二个约你内心,约着内心烦恼的强弱。约着外境、约着内心,上、中、下品开出来有九品。上里面又分成上中下,三三九品。九品当中,《本地分》说,如果是上品的,杀生等十业,就感那洛迦,感地狱。中品的感饿鬼,下品的感畜生,这个是讲异熟果的情况。
二、等流果
这个等流,等是前后相等,流是相续不断。果报是前面引生下来的。等流果有两个,一个是领受等流果;一个是造作等流果。
(一)领受等流果
一般讲我们余报,剩余的余。花报、果报,果报受完以后,剩余的果报叫余报。
谓出恶趣,次生人中,如其次第。你造杀盗婬妄的罪业,到三恶道去受果报,受异熟正式的果报。但是异熟受完以后,离开了三恶道,生到人道里面来,还有一些剩余的果报。以下就是配置的十恶业。
一、寿量短促。这个是杀生的余报,一生当中多病、短命,吃再多的药,病都治不好。跟杀生的余报有关系,要多修慈悲观,放生,寿量短促。
二、资财匮乏。这跟偷盗有关系。你今生很努力地去工作,但是你总是没钱,或者说你的钱很不坚固,很容易被丢掉、破坏。比如说,地震一发动的时候,这个人的房子,十层楼完全破坏掉了,这种情况跟过去的偷盗业有关系,使令你的资财不坚固。
华严宗的一个祖师,杜顺和尚,有一天一个包包丢在路边。他回来,旁边的人很紧张,说:法师你赶快去找。他说:没关系,我的东西没有人会拿。果然,他去了以后,那个东西原封不动放在那个地方。同参道友就说:老和尚,你怎么知道你东西人家不会拿呢?他说:我观察我过去,三生当中都没有犯偷盗罪。这不容易,三生不犯偷盗罪。因为不偷盗的缘故,他的东西放在路中间都没有人会拿。没有这样的业力,就不会得这样的果报。所以资财匮乏,这跟偷盗有关系。
三、妻不贞良。这跟邪婬有关系。妻子可能会有一些问题,不贞良的情况。
四、多遭毁谤。这个多遭毁谤是恶口。这件事情明明不是我做的,但是很多人就一定会说我做的。你经常会受到一些不合理的毁谤,当然我们什么事情要多多检讨自己。行有不成,反求诸己。这件事情会出现在我的生命当中,一定跟我有关系。这是你过去恶口,经常用恶口骂人,你做人的时候就容易遭人家毁谤。
五、亲友乖离。这跟两舌有关。过去你经常挑拨是非,破坏人家的感情,这个时候你的眷属不容易和。我跟我的好朋友经常在一起,三言两语就合不来。你的同参道友跟你在一起不会太久,亲属很难和合。怎么回事呢?过去有两舌的业力,你过去经常挑拨是非,这种情况就会有这种余报。
六、闻违意声。这跟绮语有关系。就是说你跟你的朋友讲话,跟你的同参道友讲话,他明明没有这个意思,但是你总觉得别人在说你的过失。大家都听得很清楚,我讲这句话没有其他的意思,但是这句话经过你的耳朵听到以后,你就觉得这句话是针对我来的。闻违意声,就是你过去讲一些绮语,使令人家忘失正念,这个时候你也容易有问题。
七、言不威肃。这跟妄语有关系。你经常打妄语,讲一些不真实的话。你真实要讲正经的话,为众生说法,人家不相信你,讲话没有威德。这个跟口业有关系,有四个:恶口、两舌、绮语、妄语。以下跟贪瞋痴有关。
八、贪瞋痴三,上品猛利。你的贪烦恼、瞋烦恼、邪知邪见,辗转增胜,这就是过去生的等流,这个叫领受等流果。
(二)造作等流果——纵生人中,爱乐杀生等事。
前面领受等流果指的是余报,造作等流果是就着等流习性。说你这个人爱乐杀生,小孩子看到蚂蚁,一定要把它弄死。说你为什么要把他弄死呢?他也讲不出所以然,瞋心重。有些小孩子很有布施心,他有东西就愿意分给别人,可见得这个人过去布施的业造得很重,内心的等流性还在。我们修行人也是各式各样,有些人喜欢打坐,有些人喜欢诵经,有些人喜欢拜佛,有些人喜欢解门,有些人喜欢行门,这个都是过去的等流。过去世在这个地方造作的特别多,你今生也愿意做这件事情,就很主动地愿意去做这件事情。等流果、等流习性,这个也是由前生引生的,等流果。
三、增上果
前面的异熟跟等流,主要约着你个人的或者是总报,或者是别报,依你个人的情况。以下是约共业所感的大环境,共同的大环境,不是你个人的,一个共业,大家共业所感的环境。以下有杀盗婬妄的增上果。我们看第一个。
一、谓由杀生,能感外器世间所有饮食及药果等,皆少光泽,势力、异熟及与威德,并皆微劣,难于消变,生长疾病,由此因缘,无量有情,未尽寿量,而便中夭。
假设过去有杀生的业力,我们来到人间以后,感到外在的环境、饮食、饭菜或者中西药、或者水果,皆少光泽。外表看起来,没有光泽不是很好看。不但是没有光泽,其中的养分,就是势力,异熟,颗粒的大小,还有它的威德,药物水果产生的功能作用,并皆微劣,难于消变。就是比较差很难消化,增长疾病。由此因缘,无量有情,未尽寿量,而便中夭,很多很多人因为这样就死掉了。
我们举中药为例,现在中药有一个问题,现在的中药的药书是明朝、清朝的时候,古人写出来的,这个地方几两,那个地方几两。但是现在的药材跟古时候的药材已经不一样,现在药材势力比较差。所以说,我们现在根据过去的药方来开药,发觉这个药到你内心当中跟病毒一接触,就差那么一点点,因为现在的药性比以前的药性差。但是要重新怎样调整也不知道?那个药方都不容易写。当然这个地方拢总来说,我们要忏悔自己的杀业。过去有杀业,我们就容易招感水果、药物比较低劣的情况。
二、不与取者,为众果鲜少,果不滋长,果多变坏,果不贞实,多无雨泽,雨多淋涝,果多干枯及全无果。
假设我们过去生有偷盗的业,使令我们招感的环境,众果鲜少。水果减少,我父亲种的时候,这个树生很多水果,到我们这一代的时候,水果减少,我们这一生偷盗的业比较重。果不滋长,发育不良,不但是少长的又小,果多变坏,水果一下子就变坏。过去的水果放很久,现在的水果放两三天坏掉了,果不贞实。水果的肉很松散、不坚实。多无雨泽,雨多淋涝。或者是雨水太少了,旱灾。或者是雨水太多了,整个根都腐败了。果多干枯及全无果。水果都干掉了,没有水分,或者是完全都没有水果。会有这种情况出现,我们就应该忏悔过去有不予取,有偷盗的增上果。
三、欲邪行者,谓多便秽,泥粪不净,臭恶迫迮,不可爱乐。
假设我们有邪行的业力,我们招感的环境有很多很多的便粪、泥粪,不清净的地方。不但是看起来颜色不清净,还有很多臭恶的味道,迫迮,是逼迫我们,感到没办法接受。我们过去邪婬的业越重,环境会比较脏乱。你看欲界天的天人,欲界天起码都是修十善业,过去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不两舌、绮语、妄语、恶口,贪瞋痴烦恼很薄弱,十善业。天人的环境,水果又大又甜美,而且没有渣,吃下去不必排泄大小便。所以天人不排大小便,天人没有厕所这件事情。他们只吃不排泄,水果是完全消化,东西是完全消化。
而且是一层天比一层天干净,因为每往上一层,欲心就淡泊。忉利天比四天王天环境干净,兜率天比忉利天干净,层层干净。到了色界天,完全没有欲的心理,完全是三昧的境界。色界的天人,色身完全是光明,那要比欲界的色身更干净。我们正式的果报有不干净的情况,或环境有不干净,这个就是跟邪婬有关系,邪婬的增上果。
四、虚妄语者,谓农作行船,事业边际,不甚滋息,不相谐偶,多相欺惑,饶诸怖畏,恐惧因缘。
—《菩提道次第广论》—
假设我们过去有妄语的业,在今生的情况,农作行船,事业边际。农业,行船就指的是商业的往来。事业边际,指相关的事业,或者是农业,或者商业相关的事业。不甚滋息,不能够很繁荣,顾客很少。或者是不相谐偶,人跟人之间相处,不能够协调。不相谐偶是什么情况呢?这以下讲出不相谐偶的相貌,“多所欺惑,饶诸怖畏,恐惧因缘”。人跟人相处,你欺骗我,我欺骗你,彼此间都不信任对方。我害怕你,你害怕我,很多很多怖畏、恐惧的情况。人跟人之间互相欺骗,互相恐怖,跟过去的妄语有关系,等流果。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这个跟杀生有关系。果报有很多的差别,因地也有很多的差别。应该是跟共业有关系。跟你的住众、信徒、使用寺庙一些相关的人,可能都有一些偷盗的增上果。我们犯了偷盗戒以后,财产受用物,会不牢固。容易被火灾、风灾、盗贼,各式各样的天灾所破坏。住众是主要因缘,还有信徒也有关系,会去受用这个寺庙的相关人员,都有关系,跟偷盗有关系。
基本上是这样,我们今天造了一个业,就具足了三种果报。比如说你造了杀生,第一个你可能会因为杀生到三恶道去,异熟果。第二个还有等流果,造了杀生以后,你到了人间来会使令你短命多病,这等流果。其次你到了人间以后,招感的饮食、水果、药物都会比较差,这个就是增上果。所以你每造一个业就具足三种果报,这三种果报是同时具足。
当然这个业还没有得果报之前,你忏悔都还是有效果。忏悔这个地方要特别注意等流性,造作等流果。等流性你不忏悔,他会继续造恶,像滚雪球一样。所以我们讲,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改变业力,最主要你要先改变你的心境。你从现在开始发菩提心,断恶修善,你的命运就会改变。因为心为业主,心为业主有两个意义:第一个你造业的时候,心是一个领导者,主宰者。第二个,改变命运的时候,也是由心。不管造业是它,改变业力也是它,都是由心。心是整个业力的一个引导者,它一改变,整个业的大方向都改变。
你看中国的古书讲一个小故事,有一户人家住在山上,这户人家是三代同堂。一天老人家往生了,往生了以后要埋葬,请地理师来看,儿子很辛苦地从山下把地理师请到山上来。地理师来的时候,古时候规矩,先到里面喝杯茶。地理师很口渴,要喝茶的时候,他们在茶当中洒上一层粗糠,稻米的壳子。地理师吹了很久才把这个壳子吹掉,喝了几口。他想这户人家真是不懂礼貌,请客人喝茶上面放一层粗糠。很生气,一时的生气就做了一个很不好的地理给老人家,就走了。过了几年,地理师想,当时也不应该这样,人家只冒犯我一点,我就做了凶宅给人家,恐怕自己良心不安,就去找山上的人家看一看,能够做一些弥补的工作。
结果上山一看,哎呀,这个房子盖大了。地理师很讶异,就进去,主人谈起来说:你真是我们的恩公,做了地理以后,我们家就兴盛了。地理师也是莫名其妙,我当初做的这个地理,也不是好地理,怎么会让你们兴盛呢?地理师就说:我那天从山下走上来的时候,很口渴,你们给我喝的那杯茶,洒上一层粗糠是什么道理?哦,是这样子的,因为一般人从山下走上来口渴,喝得很急容易呛到,所以我们就洒上一层粗糠在上面让你慢慢吹,喝得速度慢一点不要伤害到身体。地理师说,哎呀,原来是这样。一念的慈悲心,转凶宅为福地。地理师终于明白,为什么他做的明明是一个凶宅,但是却使令这个家族兴盛,慈悲无障碍。
佛法的意思说缘起,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一念的善心生起的时候,相应的可乐果报都会出现。反过来,心灭则种种法灭。我们一念的恶念消失,相关的一些罪业。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则种种法灭,你尽量调伏恶念,这时候你的罪障就容易改变。虽然我们过去造了无量无边的罪业,根本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根本上就是从内心下手,尽量地栽培善念,尽量地断除恶念,当然最好的善念是发菩提心。你真正在佛前发菩提心,在三宝面前,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不可思议。
我发觉佛法这个道理很妙,你说我这样子发这个愿,吃亏了。我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表面上你吃亏了,结果你占了最大的便宜。因为你这样的菩提心发动的时候,像太阳一出来,真正是消业障。佛法说,我们罪障要依止无明才能够生长、才能够存在,这个无明就是自我。所以你能够抱着一种牺牲小我,完全为了佛教、为了众生。你能够发这样的菩提心,那你业障消得最快,发菩提心。
这个地方,我们研究很多很多业的差别、果报的差别,但是你一定要掌握一个关键,心为业主。你现前这一念明了的心,是一个造业的主宰者,是改变业力的主宰者,你就从这个地方下手。佛法的意思,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道理就在这个地方。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佛为法王,于法自在。第一个,这个自在他可以决定受不受报,这是一个。他可以受报也可以不受报。如果不受报,有业障现前他入涅槃,阿罗汉都有这种境界,可以不受报,暂时不受报都可以,第一个,自在力。第二个他受报的时候,没有痛苦的感受,受而不受。佛陀的受是大般涅槃,就是说这个马麦到佛陀的嘴巴里面去,我们看佛陀把马麦吃进去,但是:入此人口成甘露味。佛陀舌头跟马麦接触的时候,他感到吃甘露味。就是说,佛陀的环境不管怎么改变,他的内心当中永远是常乐我净,这个是不能改变。他那大般涅槃是决定性的,那个是外表的受报。不要说佛,阿罗汉都能够于一切法不受,阿罗汉吃马麦,他等于是没有吃东西一样,他不受,不受一切法。
我们这个色界、无色界、欲界都还有受,凡夫一定有受,最多到舍受。初禅,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还有喜乐,这个喜乐太粗了,干扰禅定。常者生厌,他把这个喜乐给舍掉,到了四禅以上就是舍受。四禅到四空都是舍受,到了阿罗汉,他连舍受也没有,不受。佛陀完全是乐受,他不是不受是乐受,常乐我净的受。你看佛陀在受报,当然这有过去的业力。但是佛陀是得自在力,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他在因果当中得大自在。没有一个佛是还有罪业,没有这种事。业尽情空,他是给大家看的。
我们在凡位的时候,因果是不自在,业报现前的时候,你一点自在都没有。但是要入圣位以后,完全不一样,业还是在,但是你自在。比如说阿罗汉被盗贼抓住了,盗贼要去污辱阿罗汉,要去伤害阿罗汉的时候,他可以马上入涅槃。他是怎么样?是慈悲心,怕你杀阿罗汉犯五逆罪。一个修我空观的人他当然没有我,当然不会痛。有时候考虑到要给众生得到一些启示,一些教育,他会选择受报。
但是一个重点,他受报的时候,绝对没有苦受。阿罗汉于一切法不受,他可能会失掉禅定,阿罗汉在生病的情况下,会失掉禅定,可能没有神通。但是他圣道的力量,是不会退失的。他那个我空的智慧,无我、我所的智慧,是永远不会退失的。他永远可以跟外境不受,阿罗汉“如鸟飞虚空,踪迹不可得”。阿罗汉在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他的内心跟色声香味触法境界接触的时候,如鸟飞虚空,踪迹不可得——一切法不受,他没有痛苦的感受,也没有快乐的感受,完全是一种涅槃寂静乐。
但是佛陀那就不得了,就不是寂静乐。那是常乐我净,大般涅槃。所以我们看到圣人在受报,那内心的状态跟我们完全不一样。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来源:妙音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