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乙肝患者的化验单上首次印出“表面抗原转阴”的字样,当白内障老人颤抖的指尖触到清晰世界的轮廓,当康复机器人指尖跃动的电流与神经信号精准共鸣——西安的创新脉搏正叩响生命健康的未来之门。
西安新通药物研究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内,工作人员正在测试试剂。(记者 窦翊明 摄)
当乙肝患者的化验单上首次印出“表面抗原转阴”的字样,当白内障老人颤抖的指尖触到清晰世界的轮廓,当康复机器人指尖跃动的电流与神经信号精准共鸣——西安的创新脉搏正叩响生命健康的未来之门。
连日来,记者走访多家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装备相关企业,探索这座城市如何在生命科学领域书写“西安方案”,聆听实验室与手术室共振的“科技强音”。
肝区“巡航导弹”精准制导
乙肝治疗破冰突围
“三年了,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在福建泉州某家医院的诊室里,乙肝患者沈小花(化名)正反复翻看着手中的化验单。作为甲磺酸普雷福韦片(商品名:新舒沐)的临床试验受试者,她在用药三年后病情显著好转,检测结果显示表面抗原转阴,且未出现明显副作用。
这款由西安新通药物研究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乙肝靶向创新药,于2024年10月正式获批上市,不仅填补了陕西省1类创新药的空白,更让我国在肝病治疗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我国乙肝病毒感染人数庞大,但临床上安全有效的抗乙肝药物种类较少,无法满足患者用药选择的多样化。” 4月21日,记者走进西安新通药物研究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副总经理张弛告诉记者,自2011年,公司开始立项乙肝靶向创新药,从临床前研究到工艺、质量优化,从动物试验到临床I期、II期、III期试验……每个环节反复探索,不断取得突破,历经13年攻关,新舒沐终于获批上市。
“新药开发难于造飞机,乙肝新药研发更是难上加难。” 张弛感慨道。
这款被列为国家“十二五”“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项目的乙肝靶向新药,承载着千万中国乙肝患者的期待。不同于传统抗乙肝病毒药物,新舒沐采用的HepDirect肝靶向递送系统通过特殊分子结构设计,如同为药物装上“导航系统”,药物进入人体后,使其活性成分浓集于肝脏,在保证药效的同时显著降低其他器官暴露量,既提升打击精度,又避免误伤正常组织,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
据张弛介绍,乙肝治疗的核心在于最大限度抑制病毒复制(即降低病毒载量),再进一步实现表面抗原(HBsAg)清除。根据临床数据显示,在用药96周时,新舒沐对比某美国原研进口一线药物展现出显著优势:患者表面抗原(HBsAg)下降幅度持续超越对照组,趋势明显优于现有其他一线核苷酸类药物。
“表面抗原(HBsAg)的清除是功能性治愈乙肝的关键指标,这意味着新舒沐在功能性治愈乙肝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未来,我们将持续加码肝癌、脂肪肝等重大疾病领域创新药物研究,以更多的突破性疗法服务于中国患者。”张弛透露,新通药物的在研产品中,目前已有一款乙肝靶向药物进入Ⅱ/Ⅲ期无缝连接临床试验,还有一款肝癌靶向创新药即将进入关键临床阶段。
给眼睛“换镜头”
西安创新“点亮”光明未来
4月17日,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诊室内,70多岁的患者陈建国(化名)轻轻揭开眼前的纱布,模糊多年的视野骤然清晰。“原来树叶的纹路可以看得这么清楚!”这位患白内障多年的老人难掩激动。
2007年确诊时,陈建国以为这只是“老年人该有的小毛病”,但随着视力逐年衰退,这位热爱读书看报的老人今年已看不清字,甚至在家里也得摸索着行走。今年4月中旬,他的右眼接受了白内障手术,通过植入西安眼得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疏水性丙烯酸酯非球面人工晶状体,视力从0.2恢复至0.8,目前已稳定到1.0。
作为全球首位致盲性眼病,白内障困扰着我国许多中老年人。据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马强介绍,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目前临床治疗白内障唯一有效的方式:“如果把眼睛比作照相机,晶状体就是镜头,就像给相机换上全新镜头。现在我们给患者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在暗光环境下的表现尤其突出,能帮助患者重获更清晰的视觉体验。”
这枚仅有半个指甲盖大小的透明人工晶状体,凝聚着中国眼科医疗科技的创新突破。
生物医用材料是人工晶状体等植入性医疗器械的基础,但国内许多高纯度生物医用材料长期依赖进口,能够从源头创新独立合成原材料的企业屈指可数。“就像造手机需要芯片,人工晶状体的核心在于生物医用材料。从材料合成、光学设计到生产工艺,我们实现了全链条自主创新。”在西安高新区草堂科技产业园内,眼得乐政府事务部总经理谢楠手捧企业自主研制的人工晶状体告诉记者。
在眼得乐的展示厅里,两代自主创新产品静静陈列:采用弱负球差光学设计的疏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通过独特模压工艺实现高标准批量生产,完全满足国产替代需求;全球最新一代的交联聚烯烃人工晶状体则展现着中国智造的科技锋芒——6.5毫米光学面晶体可通过微创切口植入,有效解决眩光等有害光干扰,提升患者视觉质量。
目前,人工晶状体材料已经历多次产品迭代,当前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是疏水性丙烯酸酯,眼得乐不仅具备了当今主流疏水性丙烯酸酯材料的自主合成能力,还掌握了全球最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交联聚烯烃的独家专利。
“自2015年落户西安高新区以来,眼得乐便一直以材料研发为关键突破口。”谢楠告诉记者,早在公司成立之前,眼得乐创始人郭光旭就购买到了交联聚烯烃材料的发明专利。
但拥有一张专利证书还远远不够,想要把材料合成方法变成产品,并进行规模化生产,必须从一个个技术参数和上百次合成实验开始摸索试错。
经过不断探索,2022年,眼得乐牵头完成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通过验收,这标志着全球最新一代人工晶状体在西安研制成功,不仅打破了高端人工晶状体技术被欧美垄断的局面,还实现了我国高端人工晶状体产品的创新超越。
新一代交联聚烯烃材料展现出革命性优势:分子结构均匀稳定,植入后不降解脆化;高弹性特质便于微小切口植入;兼具高折射率和低色散特性,既能减薄晶体厚度,又可减少视觉色差;生物相容性好,植入人体无炎症、无排异反应。
记者了解到,2023年底,交联聚烯烃人工晶状体国内临床试验已顺利完成,预计未来不久即可在国内上市。目前,眼得乐已布局涵盖角膜塑形镜、青光眼引流管在内的10个在研产品,更值得期待的是,交联聚烯烃材料还可拓展应用至肾科、骨科、心内科以及医美填充物等领域,将为我国高性能生物医用材料领域补上关键短板。
打造“会思考”的康复机器人
4月23日,记者探访新华医疗康复产业(西安)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华医疗”)的研发中心,只见研发室里数据监测屏闪烁,科研团队正专注调试某款智能康复机器人。作为国内医疗器械领域的领军者,新华医疗自2023年底锚定西安浐灞国际港,便以“产学研融合”为引擎,在康复医疗赛道按下“加速键”。
从传统理疗设备到“会思考”的康复机器人,新华医疗正构建“技术研发-临床转化-产业辐射”的全链条生态,目标直指共建“一带一路”康复医疗创新枢纽。
记者了解到,该公司由全球百强医疗器械企业新华医疗投资建设,建设内容包括康复理疗与运动训练产品、神经康复与肌骨疼痛类康复产品、康复机器人系列产品以及脑机接口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
当日,在展厅内,一台米白色的经颅磁刺激仪尤为瞩目。研发经理李志强介绍,其6特斯拉的超强磁场技术,如同“精准导航仪”,可靶向激活大脑神经回路,为神经类疾病开辟非药物治疗新路径。
记者了解到,该公司聚焦脑科学为核心的神经及精神康复,以肌骨损伤、疼痛为核心的骨科及运动康复,以老年人、老年病为主体的老年康复三大细分领域。产品以理疗及运动训练为切入点,以智慧化康复机器人为发力点,以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为制高点,致力打造凸显智慧康复、辐射共建“一带一路”的康复品牌。
“企业出题、高校解题、联合攻关、成果共享”的创新机制,正让科研“冷资源”转化为产业“热动能”。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合作中,双方搭建的智能康复管理系统,如同一套“数字管家”,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康复流程,提升康复效果,降低医疗费用,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的康复治疗方案。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设计团队将人因工程学在新华医疗进行落地实践。可以提升康复设备的易用性、舒适性和安全性。
目前,新华医疗与高校共同研发的产品涵盖气压弹道式冲击波治疗仪、经颅磁刺激仪、康复机器人系列产品、经颅磁智能导航机器人、冲击波智能导航机器人以及脑机接口技术类产品,项目全部产业化后年营收规模可达10亿元,税收超1亿元。 (记者 李欣怡 康乔娜)
记者手记
在生命科学的原野上听见春潮
走进西安多家生物医药企业的实验室或车间,移液枪与培养皿的碰撞声、数据屏跳动的荧光、患者重获光明的惊叹,共同谱写着西安生命科学的春之序曲。这座城市正在生命科学的原野上,播种着属于中国医疗创新的春天。
新通药物用13年雕琢的药物新舒沐,以靶向治疗的精准度叩响治愈之门;眼得乐自主研发的人工晶状体材料以“中国芯”打破进口垄断;而在新华医疗的研发中心,“会思考”的康复机器人指尖跃动的电流将奏响人机共生的和弦。三家企业,三个细分赛道的突围,勾勒出西安生命科学“硬核创新”的立体图景。
与企业家们对话,总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西安气质”,既埋头深耕,又心怀天下。新通锚定“乙肝大国”之痛,眼得乐死磕“材料卡脖子”难题,新华医疗则用“产学研融合”将实验室成果锻造成产业利刃。他们的故事里,没有宏大喧嚣的叙事,只有奋力突破技术壁垒的执着。
置身这片涌动着创新脉搏的土地,我们忽然读懂了三秦大地的创新密码:这里既有兵马俑般静默坚守的科研定力,又有渭河水般奔涌向前的开拓勇气。从乙肝病毒的微观战场到人工晶体的光学疆域,西安的创新者们在生命科学原野上播撒的种子,已能听见春潮奔涌的轰鸣。 (记者 李欣怡)
来源:陕西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