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砂浆要硬了!”4月20日清晨,彭水鹿鸣乡龙田村1组村民冉光权盯着逐渐结块的水泥,急得直跺脚。因施工队迟迟未到,他焦急地拨通了村党支部书记冉光华的手机。半小时后,这位52岁的村支书带着两名村干部,匆匆赶来。搬砖、和浆、砌墙……汗水浸透衣襟的冉光华,用沾满水泥的
“砂浆要硬了!”4月20日清晨,彭水鹿鸣乡龙田村1组村民冉光权盯着逐渐结块的水泥,急得直跺脚。因施工队迟迟未到,他焦急地拨通了村党支部书记冉光华的手机。半小时后,这位52岁的村支书带着两名村干部,匆匆赶来。搬砖、和浆、砌墙……汗水浸透衣襟的冉光华,用沾满水泥的手抹了把脸笑道:“村民们的事,等不得。”
冉光华正在村民家帮忙干活。钟 建 摄影
这一幕,不过是冉光华13年村支书生涯的寻常剪影。从2012年当选至今,他带领这个曾因“三无”(无集体收入、无产业支撑、无人气活力)被贴上“空壳村”标签的深山村落,实现了2023年底全村1817位村民首次现金分红,更让集体经济收入从零跃升至百万元。村民们说,冉支书的办公室在田间地头,在村民灶头,更在每个人的心头。
站在新修的化粪池旁,村民冉光权望着忙碌的背影感叹:“有他在,天塌下来都不慌。”这句朴实的评价,恰是这位“重庆市担当作为优秀支部书记”最生动的注脚。
以心换心
守护“特殊家庭”的微光
“冉支书,有人要害我!”2020年夏夜,暴雨如注,电话那头传来何云川颤抖的呼喊。凌晨1点,冉光华摸黑发动摩托车,向龙田村5组何云川的家中冲去。泥石流冲刷的路面让车轮数次打滑。推开门,只见女孩用身体护着父亲,两人浑身湿透地缩在漏雨的屋檐下,何云川目光呆滞地重复:“他们要来砍我……”
“跟我走!”冉光华脱下外套裹住女孩,背起何云川就往车上冲。凌晨2点,到达新田镇精神病院,他浑身滴着水跑前跑后办手续;凌晨5点,又辗转重庆主城求医,先后支付1.4万元治疗费。“治病要紧,钱我来出!”面对医院催款单,他斩钉截铁。
这是冉光华帮扶了13年的“特殊家庭”。今年54岁的何云川患有间歇性精神疾病已有20年,妻子早年离家,其大哥早逝,他独自抚养女儿和侄女。2012年上任伊始,冉光华便自掏腰包为他买药,带他做零工贴补家用。
“为了方便照顾,我把他安置在了村委会旁的安置房里。”冉光华平淡地说。每天清晨,何云川跟着冉光华搭建大棚、管护果园、栽种中药材等,每月能挣2000元左右的劳务费。
“冉支书又给我打生活费了。”何云川的女儿现在重庆某高校上大一,手机里存着冉光华给她转账的记录,每笔几百或上千元不等,备注都是“好好学习”。谈起这些,冉光华说:“再穷不能穷孩子,我这当‘家长’的,得把责任担牢。”
4组孤寡老人徐本甫的档案里,贴着一张特殊的“购物清单”:布衣柜1个、棉拖鞋2双、防滑垫1块……70多岁的老人至今记得,冉光华第一次走进他家时,帮他安电灯,收拾房间。老人指着整洁的院坝说,“这还是他前天才来给我打扫的。”
这些藏在档案里的故事,是冉光华13年如一日的守望。他说,每次想起2012年上任那天,老党员拉着他的手说:“光华,咱村的‘空壳’帽子,就靠你摘了。”而他知道,摘帽路上,最不能落下的,是这些在生活边缘挣扎的身影。
夕阳西下,阳光透过窗棂,在冉光华的肩上投下一道微光。这微光,是冉光华自掏腰包买药时的毫不犹豫,是暴雨夜驱车救人时的坚定背影,是每月悄悄打进账户的生活费。它照亮的,不仅是特殊家庭的生活,更是一位基层书记以心换心的初心——群众把日子过好了,他才能睡踏实。
破茧成蝶
从“脏乱差”到“绿富美”
春日的龙田村,紫荆花海沿着公路蜿蜒绽放,游客举着手机在“诗经植物园”前打卡。五年前这里还是垃圾遍地的荒坡,村头沟渠常年淤积,秽虫丛生。
“以前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雨天出门两腿泥。”年过古稀的村民冉开全常念叨,而今主干道已全面硬化,路灯亮起后夜行更安全。2022年,冉光华发动“庭院革命”,带头清理陈年垃圾,又在进村公路沿途栽下3000余株紫荆花新苗,形成绵延3公里的花带。
更深远的变化在人心。在每个季度的“最美庭院”评选中,80多岁的老党员冉业恒把柴火码得整整齐齐,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只为那枚墙上的红星。站在村口观景台上,冉光华指着远处层层叠叠的农家小院说:“我们要让诗经文化‘长’在青砖黛瓦上,刻进村民心坎里,融进乡村振兴的血脉中!”
自2021年起,每年3·8妇女节,村里都评选“最美庭院”,激励妇女和家庭共建美丽乡村。冉光华常说:“美好的环境是名片,展现乡村风采,更能让游客记住我们的故事。”
“人居环境整治就像给村庄‘洗脸’——清垃圾、治污水、修步道、整村容。”2组村民黄进明家曾是村里的“脏乱差”典型,柴火乱堆、鸡鸭乱窜。冉光华多次上门引导,最终黄进明将小院打理得井井有条:“支书三番五次帮我收拾院子,我不做好都不好意思。”
烈日当头,龙田村呈现一派新气象:青瓦白墙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的道路、盛开的各类鲜花,都让人身心愉悦。村民们感慨:“在村支书的带动下,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
傍晚时分,村民们在位于龙田村1组的新村广场跳起广场舞。正在跳广场舞的村民黄小琴说:“进村赏心悦目,入院别致静雅,春光烂漫时,这里就像开启了‘美颜’模式。”
“人居环境整治,一头连着民生,一头系着振兴。”近年来,龙田村以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聚焦河道治理、道路硬化、广场建设等,不断推动乡村由“脏乱差”向“绿富美”转变,让“颜值”“气质”双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从“环境痛点”到“幸福亮点”,龙田村的“美颜革命”不仅改变了村庄面貌,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党建引领
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晨雾未散,龙田村的数百亩中药材基地已机声隆隆;葡萄架下,村民正在大棚里疏果修枝;生猪养殖场传来此起彼伏的哼鸣声,自动投喂系统正精准下料。这个曾经的贫困“空壳村”,如今凭借“三园两地一带”产业矩阵,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
在2023年12月8日,村上举行的首次村集体经济分红大会上,年过花甲的蒲卫清攥着300元分红老泪纵横:“祖祖辈辈种庄稼,没想到还能当‘股东’!”此刻,冉光华想起暴雨夜,村民自发帮他推车:“要不是好干部,谁管你陷在泥里!”那一刻,足见党心与民心同频共振。
“地还是这些地,人还是这些人,关键要搭准政策的脉搏。”冉光华翻出笔记本:2019年带党员赴浙江学习土地流转,2020年考察学习引进山东樱桃种植,2022年修建生猪养殖场……每个项目落地前,他都走完“五步工作法”:独自调研、干部考察、党员研讨、群众代表评议、全民表决。
中药材基地里,虎杖、百合等400亩中药材长势正好,叶片上的露珠在晨光里闪闪发亮。冉光华蹲下身,扒开泥土查看根系:“这些都是‘软黄金’,加工成饮片后,利润能翻三倍。”他指着远处的红薯绿色示范基地,10多亩“渝薯9号”正在育苗,“红薯藤可以喂猪,薯渣可以做有机肥,全产业链都算好了。”
最妙的是“诗经+”乡愁创意:诗经植物园里,游客做“小小村官”认植物、读诗句;葡萄大棚内,背诵篇章便能领葡萄;中蜂蜂群在田间嗡嗡作响,象征勤劳团结。每年妇女节评选“好婆婆好儿媳”,暑假组织“小小村官”体验,7月葡萄采摘节、8·1退役军人慰问……党建日历创新频出,村民参与热情空前。
从“三无空壳村”到“百万集体经济村”,龙田村的“蝶变”藏在冉光华的心头,写在村民逐年变厚的存折上,更刻进每个党员胸前的党徽里。当党建引领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这片曾被大山困住的土地,正生长出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那是分红时的欢笑,是上门服务的脚步,更是基层党组织对“为人民谋幸福”的坚定答卷。
后记:
在春天里播种
采访结束时,夕阳给紫荆花海镀上金边,冉光华的手机又响了——拉砖的车来了,但是路堵了,出不去。他起身就跑,路过曾轩家时,顺道告知她,梳果的剪子到了,放在葡萄采摘园里的;经过村民李轩门口,喊了声“小李,明天跟我去学新的剪枝技术”。
这位扎根山村 13 年的基层书记,用无数个清晨的泥脚印、无数次深夜的奔波、无数页写满心事的笔记,在龙田村的土地上,写下最动人的民生答卷。他说,乡村振兴就像播种,播下的是汗水,长出的是希望,而他最骄傲的是看见村民眼里的光,比漫山的紫荆花还要明亮。
山风掠过,带来远处的笑声,那是游客在诗经植物园里朗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村民在广场上跳着新编的广场舞,是孩子们在“呦呦书屋”里翻看绘本。冉光华的身影渐渐融入暮色,却留下一串清晰的脚印——那是一个共产党员对土地的承诺,对人民的初心,在春天里,在山乡巨变中,永不褪色。
来源:农民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