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3日,2025上海车展如约而至,余承东、周鸿祎、李斌、何小鹏等车圈大佬悉数亮相,唯独小米创始人雷军缺席。这位曾活跃于各大车展、一度成为流量担当的科技大佬,如今仿佛刻意降温,销声匿迹,甚至连备受期待的小米YU7也接连缺席车展。
世人皆爱看热闹,而最大的热闹莫过于看企业家们的起起落落。
4月23日,2025上海车展如约而至,余承东、周鸿祎、李斌、何小鹏等车圈大佬悉数亮相,唯独小米创始人雷军缺席。这位曾活跃于各大车展、一度成为流量担当的科技大佬,如今仿佛刻意降温,销声匿迹,甚至连备受期待的小米YU7也接连缺席车展。
其实关注雷军的粉丝最近都很无奈,因为雷军的微博已经明显失去了以前那种“活人感”,而抖音也已经20几天没有更新。评论区的画风是催更,大家都觉得,上一次被裹挟的车祸舆论,或许是真的伤到了雷军。对于本来箭在弦上的小米YU7来说,暂时避开流量风暴,才是最好的。
现在,不少人都在猜测,雷军的IP战略会做出改变吗?小米汽车的风格还会延续吗?其实,营销本就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分内之事,更何况雷军展示的,恰恰是“真诚是最好的必杀技”这个道理。但面对恶意的舆论,以及智能驾驶迎来强监管的关键时刻,雷军与小米汽车的下一步,依旧会牵动很多人的思绪。
雷军消失
周鸿祎又崛起
刘强东曾经说,不要跟雷军比营销。回顾过去两年,雷军在车展上的表现可谓风光无限。
2023年上海车展期间,他现身车展现场,参观了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等多家造车新势力展台,自带热度。2024年4月北京车展上,雷军登台宣布小米SU7锁单量,75723台的成绩震撼了车圈。随后他身穿与小米SU7同款车身颜色的polo衫,游走于各大展台,人气远超普通明星。
2024年11月广州车展,雷军又现身回应“工厂地板睡觉摆拍”事件和关于小米SU7 Ultra的一系列问题,处理危机的同时不忘推销新品。
然而,到了2025上海车展,雷军选择了缺席,只在微博上发文感谢大家到访小米展台,还送出了帽子周边,随即冲上热搜。小米集团公关总经理王化解释说:“雷总很想来,但是他的时间有其他规划,有冲突。”
这打消不了大家在领帽子时对雷军的“想念”。之前的雷军会在微博分享生活细节,情绪丰满,而现在俨然回归了宣传渠道的定位,少了些感情色彩,以至于被人称为“冷战”。不过他们也深知,小米SU7此前发生的车祸,确实影响很深。这种情况下,高调不再有必要。
而在雷军缺席的舞台上,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意外地成为了车展上的焦点。这位以“日行两万步”著称的科技大佬,几乎横扫了整个展馆。他不仅在小鹏汽车展台被人群簇拥,还在极氪CEO安聪慧的陪同下品鉴了尚未上市的极氪9X。行程表排得比车企CEO还满,每到一处都受到VIP级别的接待。
更有意思的是,近期爆红的网红“荣昌卤鹅哥”也来到上海车展现场,试图复制此前成功投喂“甲亢哥”的营销案例。只是这次,他的目标换成了周鸿祎。在车展现场,卤鹅哥多次试图突破保镖防线,向周鸿祎投喂卤鹅,虽然最终被婉拒,但这一幕仍然引发了社交媒体的广泛讨论。
这就是流量的真实,话题中心的人缺席了,流量却依旧在。恰如网友所言:一代版本一代神。
智驾强监管
车企告别肆意宣传
在雷军缺席与周鸿祎走红的表象之下,车展背后的变化可能更加深刻:416闭门会后,汽车行业迎来了智能驾驶领域的强监管时代。
据了解,416闭门会结束一周,各大车企的整顿才刚刚开始。宣传方面的变化是最主要的,“智能驾驶”变成了一个需要谨慎使用的词汇。
如果你现在去线下门店了解车辆信息或者试驾,品牌可能会告诉你,如果要开启辅助驾驶需要注意很多细节,而且脱手时间也有限制。媒体报道,有车企团队甚至梳理了类似“自动驾驶”“接管”等一系列重点词汇,要求内部全员禁用。安全培训也成了介绍过程中的核心环节。甚至为了车展宣传,有车企物料进行了大面积更改,以求最安全的表述。
公开信息显示,车企已经积极响应了监管要求。比如长城汽车创始人魏建军提及,长城不敢说智驾平权;奇瑞董事长尹同跃说:“我们做智驾起得最早但是总赶晚集,就是因为重视安全。”
这样的情况下,雷军选择暂避风头,或许正是为了调整小米汽车的战略思路。毕竟小米SU7的那场车祸,虽然明眼人都能看出责任不在车企,但舆论难当。
有意思的是,即便雷军缺席,小米展台仍然人气爆棚,排队领取小米“限量款”棒球帽和矿泉水的人群绕了三圈。这说明产品的吸引力远远超出了个人IP的影响力,这或许也是雷军想要看到的结果,以及车圈最有效的竞争法则——让产品说话,而不是营销。
从新闻不难看到,雷军缺席车展的同时,小米YU7也遗憾缺席,但互联网上对YU7的期待并未削减。此前苏州国际车展公众号也宣布:“小米YU7遗憾缺席本次展会,为此我们深表歉意。”对此,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表示:“别着急,该来的会以最好的状态来。”
有人说,这明显是小米在刻意降温,在外界看来似乎与小米一贯的风格相悖。也有人说,好饭不怕晚,舆论风暴过去后,小米还是那个小米,产品力依旧为王。
流量仍会回归
但产品最能说话
不知不觉间,汽车行业的风口已经悄然转变。从去年的流量至上到今年的严格监管,从智驾概念遥遥领先到安全第一,整个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洗涤。
其实除了监管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智驾本身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宣传因素。也许它的失败率只有万分之一,但一个案例足够震动全网。雷军此前也多次在直播中指出,所谓智驾仍然只是辅助驾驶,不能过于放肆地使用。
如今,智驾强监管也许是一个契机。消费者已经逐渐认识到:智能驾驶不是“躺平开车”,而是辅助功能;车企也意识到:智能驾驶的宣传不能再打擦边球,必须明确告知消费者实际能力和限制。在得到了规范上的明确后,智驾的推广和普及,反而可能更顺畅。据悉,已经有车企在线下设置大屏,提醒智能辅助驾驶可能在雨雪严重的天气失效,让有限度的智驾知识普及常态化。
而通过这段时间的调整,我们也相信,小米汽车将以更扎实的产品、更完善的姿态重回聚光灯下。避开当下的流量风暴,等待行业回归理性,或许是最明智的选择。等到小米YU7真正以“最好的状态”亮相时,将是更大的惊喜。
来源:贝塔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