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怎么抓?这些西山“样本”值得借鉴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5 11:26 4

摘要:4月22日,西山区召开2025年区委社会工作会议。会上,前卫街道党工委等12家单位作了交流发言,分享各自的经验做法。这些案例涵盖城市社区治理、矛盾纠纷化解、志愿服务等多个方面。会议要求各级党组织要向这些优秀的单位进行学习借鉴,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全区社会工作高质

4月22日,西山区召开2025年区委社会工作会议。会上,前卫街道党工委等12家单位作了交流发言,分享各自的经验做法。这些案例涵盖城市社区治理、矛盾纠纷化解、志愿服务等多个方面。会议要求各级党组织要向这些优秀的单位进行学习借鉴,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全区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抓好社会工作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西山区涌现出这些优秀“样本”

↓↓

案例一

多方联动共办楼宇“大小事”

前卫街道针对楼宇治理痛点,积极探索街道社区领办、楼宇社工协办、楼委会商办联动的解决模式,模式成效显著:

一是楼宇服务队领办,常态化解决诉求。组建14支科级干部领衔的楼宇服务队,联合区级专员开展“扫楼”行动,形成五张清单机制,累计解决企业诉求800余件,助力融资7240万元,新增税收千万元楼宇和亿元楼宇各1栋。

二是楼宇社工协办,项目化开展服务。引入楼宇社工站孵化20余个微项目,通过青年社交形式开展特色活动,吸引3万人次参与,培育12个治理合伙人,激活楼宇社群活力。

三是楼委会商办,自治化破解难题。建立“街道党工委-楼宇党委-楼委会”垂直体系,推行“双周一议”等协商机制,实现90%以上问题“不出楼”解决,推动物业费下调、共享空间建设等自治成果。

该模式通过服务精准化、活动项目化、治理自治化,促成“企业找街道”的主动治理格局,实现楼宇经济与环境双提升,为楼宇高质量发展注入温度与活力。

案例二

让治理回归生活

探索实施“社区合伙人”模式

在金碧街道的指导下,立夏路社区探索实施“社区合伙人”治理模式,由社区党组织“搭台”、社区合伙人“唱戏”、社区居民“参演”,实现社区治理效能与居民满意度“双提升”,构建党群连心、多元参与的治理新格局。

一是从“外部输血”到“自我造血”,激活内生资源循环。通过“空间置换+服务供给”实现自我造血,将450㎡闲置空间转化为“立夏之家”服务综合体,形成“公益+低偿+消费”闭环运营,累计开展公益活动160场、托管教育290场、服务集市7次,惠及2000余人次。

二是从“单兵作战”到“破壁融合”,构建协同治理体系。建立“红色合伙人”“公益合伙人”“商户合伙人”分类联动机制,整合街道部门、公共单位、企业商户等资源,筹集超10万元物资,开展福利活动14场,精准帮扶困难群体1000余人。

三是从“被动旁观”到“主动参与”,激发群众自治动力。创新“社交币”积分激励机制,培育“匠人工坊”等自治队伍,开展微服务200余次,搭建“邻里议事厅”等平台推动居民从“被动旁观”向“主动参与”转变。

该模式有效激活社区内生资源、凝聚多元治理合力、激发群众自治活力,形成党群连心、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新生态。

案例三

党建领航

激发文旅融合绿色发展活力

碧鸡街道立足问题导向,发挥区位优越、生态资源富集、民族文化独特的叠加优势,扬优势补短板,创特色促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做法:

一是强化党建赋能,持续把党的思想引领融入基层治理的“乡容”“乡音”“乡风”。打造民族团结长廊等阵地,开展百草文化节等民俗活动130余场,调解涉民族矛盾纠纷95起,调解成功率100%,培育“舞龙队”等自治组织畅通议事协商渠道,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到社会治理当中来,不断畅通和规范群众利益表达机制,真正让居民“动起来”,让社区治理“活起来”。

二是精准发力,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实施滇池沿岸村庄改造,拆除临违建筑5.9万平方米,清运垃圾200吨,完成滇池一级保护区建筑拆除7万平方米,推动打造全域生态旅游风景廊道,获文旅部推荐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三是“智”“治”融合,绘乡村振兴“共富图”。挖掘董氏宗祠等文化资源开展传承活动,组建高校专家智库团队,注册“村里好在”视频号传播乡土文化,开设微店助销农产品26万元,实现“线上+线下”产业联动。

该模式通过党建引领、生态赋能、科技助力,推动文旅融合与基层治理互促共进,绘就乡村振兴“共富图”,为高原湖滨特色生态文旅发展注入红色动能。

案例四

搭好暖“新”桥

怡心服务“新”朋友

怡心桥社区党委牢固树立“党建强商圈强”的工作理念,坚持“先把服务做进去、再把作用带出来”,搭好暖“新”桥,怡心服务“新”朋友,不断提升就业群体的归属感、获得感、荣誉感,激发他们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实现“一群人”与“一社区”的双向奔赴。

一是凝“新”聚力强基础,夯实组织堡垒。强化组织覆盖,通过逐户走访排查流动党员,指导新业态企业组建党组织,成立联合工作委员会,凝聚“三新”群体力量。

二是尽“新”竭力解难题,建强服务港湾。打造“1+N”服务矩阵,联合9家党建联盟单位开展“邻里骑手”关怀行动,构建25个特色“温新驿站”,提供歇脚、金融、餐饮等暖心服务。

三是同“新”协力办实事,赋能基层治理展担当。推动治理融入,组建“先锋骑手服务队”,建立志愿者积分制度,引导骑手参与消防安全检查、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21次,实现“服务-治理”双向赋能。

该模式以党建为纽带,将新就业群体从“服务对象”转化为“治理力量”,有效激发社区共建共治新动能。

案例五

“红袖标”赋能平安建设:

筑牢群防群治防线

书写社会治理新篇

昆明市公安局西山分局高度重视群防群治工作,以春城“红袖标”治安志愿者(以下简称“红袖标”)队伍建设为抓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ZHI’”(智慧、治理、志愿服务)模式,“警察蓝”与“红袖标”合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提升辖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一是筑基赋能,织就平安“同心网”。整合企事业单位、退休干部等2.9万人组建志愿者队伍,设立基金保障和积分兑换点,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目前全区已动员交通协管员、环卫保洁员、车场管理员、网格员、“退休大爷”“广场舞大妈”等29000余人加入治安志愿者队伍,其中基干力量7750人,逐渐成为平安建设的“守望者”、走街入户的“宣传手”、维护治安的“巡逻队”、小区防控的“流动哨”、社情民意的“采集箱”。

二是创新机制,激活治理“新引擎”。制定管理办法规范巡逻守望、专业培训、激励机制,开发积分管理系统实现服务数字化,累计兑换1.7万积分。

三是多元服务,绘就善治新画卷。通过织密安全防控“网”,筑牢群防群治“墙”,架起温暖关怀“桥”等多元方式,拓展反诈宣传、助老扶幼等志愿服务,2024年上报治安线索1.7万余条,南博会期间发动2.39万人参与安保,调解纠纷37起。

该模式通过“警察蓝+红袖标”联动,织密安全防控网,筑牢群防群治墙,架起温暖关怀桥,有效提升了辖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书写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篇章。

昆明西山发布

来源:昆明西山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