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暮春时节,西海岸新区大村镇新村西侧的灵龟湖共享田园进入一年中最绚烂的时刻。40多亩芝樱花正铺展开粉色花毯,与湖畔摇曳的紫藤、初绽的木绣球相映成趣,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赏花游玩。作为大村镇依托山水资源打造的重点农旅融合项目,有着“城市后花园”美誉的灵龟湖共享田园,进
芝樱花花海与灵龟湖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自然生态画卷。
游客徜徉在花海间赏花拍照。
众多品种的芝樱花竞相绽放,美不胜收。
暮春时节,西海岸新区大村镇新村西侧的灵龟湖共享田园进入一年中最绚烂的时刻。40多亩芝樱花正铺展开粉色花毯,与湖畔摇曳的紫藤、初绽的木绣球相映成趣,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赏花游玩。作为大村镇依托山水资源打造的重点农旅融合项目,有着“城市后花园”美誉的灵龟湖共享田园,进一步延伸了该镇的“赏花经济”产业链条,也为乡村振兴增添了美丽注脚。
百亩花海织就四季锦绣
4月22日上午10时,灵龟湖共享田园入口处停满了车辆,市民尹雪正和朋友举着手机在芝樱花花丛中拍照。“我在刷短视频时看到这片花海,一下子被震撼到了,没想到家门口还有这么美的地方。”她指着镜头里层层叠叠的粉色花浪告诉记者,从市区驱车50多分钟到达园区,沿途青山环绕,湖光山色让人心旷神怡,入园后更是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
沿着蜿蜒的小路深入园区,芝樱花花海如彩带般沿地势起伏,白色、粉色、淡紫色的花朵交织成锦,美不胜收。园区负责人张玉环介绍:“灵龟湖共享田园占地120亩,我们设计了‘四季花事’景观,确保每个季节都有花卉盛开。其中,4月至5月中旬是芝樱花、紫藤、木绣球的天下,5月底月季和普通绣球接档,6月底7月初30多亩百合将绽放出白色、黄色、橙红色的花海。”张玉环表示,目前盛放的芝樱花包含“染井吉野”“粉贝”等8个品种,每年4月初至5月中旬进入盛花期,花期可达45天。
为提升游客的观赏体验,园区按照“一轴五区”规划布局,以灵龟湖为中心,划分芝樱花花海观赏区、百合主题花田、湖畔露营区和花卉售卖区等,每个区域既独立成景又相互呼应,形成“步移景异”的游览动线。
多元体验激活田园经济
除了缤纷多姿的美丽花海,灵龟湖共享田园还设置了亲子农耕体验区,家长可以带孩子在这里体验浇水、除草、采摘等农耕劳作,寓教于乐。“这里种植了‘夏日阳光’‘紫霞’‘玉女’等30多个品种的小番茄,游客可以认领菜苗,全程参与种植、管理、采摘。”张玉环介绍,体验区还种植了旱稻、甘蔗等特色作物,游客不仅能参与除草、捉虫等农事活动,成熟季节还能将劳动果实带走。
湖畔的露营区则是另一番惬意景象,几顶不同颜色的帐篷沿湖岸排开,在蓝天白云和碧绿湖水的映衬下显得俏皮有趣。张玉环告诉记者,这些帐篷供游客租用,游客可自带烤炉和食材,来这里体验室外烧烤的乐趣。“面前是波光粼粼的灵龟湖,白天赏花、露营,晚上看星星,既能让孩子亲近自然,也能让大人放松身心。”张玉环说,露营区配备水电、洗手间等基础设施,可同时容纳20顶帐篷。
在花卉售卖区,不少游客正围着盆栽鲜花挑选。“这些都是园区自己培育的,几块钱的价格比花店便宜不少。”工作人员拿起一盆盛开的芝樱花介绍,这里的成品花既有观赏花卉,也有可食用的薄荷、迷迭香等。
文旅融合绘就振兴蓝图
“今年是灵龟湖共享田园建设的第五个年头,前四年我们一直在做土壤改良、品种选育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张玉环告诉记者,园区“蛰伏”许久,就是为了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农旅项目。如今,园区成功“破圈”,短视频平台功不可没。据悉,今年3月份以来,“西海岸灵龟湖田园共享农场”“灵龟湖共享田园夕阳美景”等话题在抖音、快手等平台的播放量突破几十万次,带动园区周末单日客流量突破千人次。
灵龟湖共享田园的火爆,正是大村镇深耕“赏花经济”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大村镇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强化“打头阵、当先锋”意识,始终坚持“一二四四”高质量发展思路,落实落细乡村全面振兴目标任务,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文旅优势”,不断擦亮“好品大村”“大村四季好风光”旅游品牌,将山水禀赋和人文风景相结合,持续做足文旅融合大文章。
大村镇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还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的藏马山、白马河、吉利河、灵龟湖风光旖旎;这里是龙马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丁氏文化、盐关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以及剪纸、书画、诗歌等民俗文化的积蕴地。近年来,大村镇逐渐打响了“龙马大村民俗文化节”“文润龙马”等文化品牌,拥有“龙马大鼓”“龙马旱船”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了“凡星闪耀 德美大村”“宣讲惠大村”等优秀品牌,结合西南庄村史馆、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菌药茶花果畜等研学基地,开展理论宣讲、文明实践、黄河大集等特色文化活动,大村文旅热度正逐渐攀升。
下一步,大村镇将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农业文化等资源,不断唤醒“沉睡资产”,加强文化旅游与市场需求、创新服务、特色节会、风土民情、产业产品等融合,打造休闲、康养、研学、交流、人才、产业、科技等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夯实基础、补齐短板,以“流量”“质量”“留量”齐发力,助力大村文旅发展破圈出彩。
来源:大众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