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城市更新行动中,智能拆除机器人、绳锯切割技术、再生混凝土技术等创新成果正悄然改变着传统拆建模式——施工现场不再尘土漫天,切割钢筋的刺耳噪声消弭于无形,连破碎的混凝土块都获得了“二次生命”。在这些技术的助力下,旧房拆除更高效,对环境也更友好。
近期,在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老旧小区改造现场,一批老房子正经历着脱胎换骨的变化。住在其中的600余户居民即将告别墙体斑驳、管道锈蚀的居住环境。
在城市更新行动中,智能拆除机器人、绳锯切割技术、再生混凝土技术等创新成果正悄然改变着传统拆建模式——施工现场不再尘土漫天,切割钢筋的刺耳噪声消弭于无形,连破碎的混凝土块都获得了“二次生命”。在这些技术的助力下,旧房拆除更高效,对环境也更友好。
智能拆除机器人:提升切割效率
在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机器人跳秧歌的画面给网友留下深刻印象。其实机器人不仅能跳舞,还能干拆除。近年来,服务于建筑领域的智能拆除机器人得到了广泛应用,为行业带来了变革。
谈到建筑拆除,传统的做法是采取爆破方式,或者借助大型器械。这些老办法虽简单易行,但安全风险不容忽视。智能拆除机器人则通过智能化控制,对建筑物实施精准切割,有效消除人为拆除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
相关专家介绍,智能拆除机器人配备了伸缩臂、履带行走系统等装置,还搭载了先进的传感器和导航系统。它具备远程遥控功能,即便在复杂地形环境中,也能够顺利开展拆除工作。该机器人能够精准执行预设程序,确保建筑拆除达到预期效果,进而提升拆除工程整体质量。
使用传统拆除方法往往会产生大量的灰尘和污染物,对周围环境和居民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而智能拆除机器人通过精准控制和操作,能够有效减少拆除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和噪声。
位于上海市南京西路1225号的锦沧文华大酒店,就是一个使用智能拆除机器人进行更新改造的地标建筑。锦沧文华大酒店原为沧州饭店,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初,曾接待过孙中山、严复、郭沫若、梅兰芳等名流。通过更新改造,这栋承载一代代上海人记忆的大酒店化身为锦沧文华广场。
在改建过程中,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拆除机器人——履带式多功能机械手拆楼机器人在国内首次应用。该机器人突破了传统爆破作业的限制,实现了360度回转切割与构件拆运的一体化操作,最大载重可达5吨,并且采用无线遥控技术,可使操作员远离危险地点。在改建现场,这款机器人完成了剪力墙、楼板、梁等的拆除工作,即便在空间狭窄的楼层内也能灵活移动,还能够将拆除后的构件移至指定区域,大幅提升了拆除作业效率。
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研发人员介绍,智能拆除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极大地助力了锦沧文华大酒店的改建工程。在改建过程中,拆除机器人优势显著:一方面,便于施工现场的安全管控,可有效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另一方面,它能够降低拆除作业产生的噪声、粉尘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升了既有建筑绿色化改建的技术水平。
绳锯切割技术:减少噪声污染
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建筑工人们使用风镐等工具拆除建筑物时产生的噪声,让周围居民苦不堪言。近年来,广泛应用的绳锯切割技术则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它不仅减少了噪声污染,还提升了拆除效率。
“绳锯切割技术主要由金刚石绳索、驱动系统和冷却系统三部分组成。它利用电动马达驱动金刚石绳索,使其围绕切割面高速运动,对切割体进行研磨,从而完成切割工作。冷却系统采用水冷方式降低摩擦温度,在减少金刚石损耗的同时,冲走切割产生的粉尘。”中铁建设集团北京工人俱乐部改造项目总工程师高炼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与传统爆破或冲击钻等拆除切割方式相比,绳锯切割技术在噪声控制方面成效显著,能够将噪声降低80%以上。
“绳锯切割技术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和振动都非常小,是一种静音切割技术,不会对周边居民生活、精密仪器设备等造成明显干扰。”高炼说,凭借这一优势,绳锯切割技术适合在城市中心区域等对环境要求较高的地方应用。
绳锯切割技术的工作效率较高。在实际操作中,相关技术设备利用金刚石的超高硬度,对混凝土墙面等进行高效磨削,并按照预定的切割线路,逐步将混凝土墙面等切开。“针对大面积、大体积的混凝土切割作业,只要科学合理规划切割路线和施工流程,绳锯切割技术相关设备就能较快完成切割任务。以1立方米的梁切割任务为例,使用绳锯切割技术一般只需45分钟左右,而采用传统人工切割方式则需要1至2天。”高炼介绍,使用绳锯切割技术的相关设备进行作业后,产生的混凝土块形状规则,截面也较为规整,这使得废料回收加工更加便捷。
再生混凝土技术:实现废物利用
北京市工人俱乐部建于1955年,堪称建筑中的“老年人”。如今,它正在改造过程中。记者日前来到北京市工人俱乐部改造施工现场,只见一台破碎机正有条不紊地对建筑物进行拆解,拆下来的混凝土块、砖瓦等建筑垃圾,经过初级分类后,被运往工厂。
“建筑垃圾到达厂房后,只需经过进一步筛选、破碎、打磨等工序,就能变成用于建材生产的再生骨料。”中铁建设集团绿色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淑莉介绍,这些再生骨料可以替代天然砂石,用于制作混凝土砖块。
“以往,拆下来的混凝土块等建筑垃圾,一般会被送去填埋,不仅占用了土地资源,还会给土壤带来污染。”张淑莉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建筑垃圾堆在改造现场,不仅有损市容市貌,还会给附近居民的居住环境带来不良影响。
北京市工人俱乐部改建项目部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每生产一立方米的再生混凝土就能够减少消耗1吨天然砂石。同时,其碳排放量比传统工艺减少20%。
“目前,北京市工人俱乐部改建项目稳步推进,主体结构加固工程已经完成70%,累计使用再生混凝土2000余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超过100吨。”高炼说。
在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越来越多工程采用绿色低碳的环境友好型技术。以建筑材料循环利用为例,除广泛应用的再生混凝土外,废旧木材、钢材等拆除后的建筑材料也越来越多经由分类回收与加工处理,实现了循环利用,有效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孙瑜
来源:走进科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