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诉讼让特色村寨“活”起来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5 12:33 3

摘要:一个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和思念,是乡愁最具象的记忆载体。在时代飞速发展变迁的浪潮中,部分村寨因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维护,逐渐破败损毁,甚至遭人为拆除。与此同时,寨子里那些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一个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和思念,是乡愁最具象的记忆载体。在时代飞速发展变迁的浪潮中,部分村寨因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维护,逐渐破败损毁,甚至遭人为拆除。与此同时,寨子里那些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铜仁市有476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其中部分村寨也有此现状。

近年来,铜仁市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通过“三个加强”推进古村寨司法保护,让这些特色村寨“活”起来。

在监督办案方面,通过走访摸排、线索收集、分类梳理,建立问题台账,依法立案调查并制发检察建议、提起诉讼;在协同共治方面,开展磋商协作、检察听证、圆桌会议,帮助相关部门厘清职能职责及法律依据,推动多部门联动协作、建章立制、协同共治,强化案件“回头看”;在宣传引导方面,持续推进送法下乡、法治宣传,提升群众保护意识,促进全民参与。

守护文化根脉 让传统“活”在当下

古村寨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古建筑、民俗文化、古树名木等珍贵遗产,检察机关通过公益诉讼,让文化根脉得以延续,留住乡愁记忆。

“多亏检察官的关心支持,推动多部门加强协同保护,老寨毁损建筑得以修复,羌历年非遗传承也后继有人了!”江口县桃映镇漆树坪羌寨一位70多岁的老人紧紧握住检察官的手感激地说。

走访村民。

江口县桃映镇漆树坪羌寨是贵州省唯一的羌族聚居村寨,其漆树坪羌历年被列入贵州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4年9月30日,江口县人民检察院履职时发现,漆树坪羌历年存在传习补助资金未落实、考评不足,传承场所管理不善且自然破损未及时修复等问题,或致该非遗项目消亡。经初步调查,江口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负有法定监管职责。

2024年10月底,江口县人民检察院邀请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益志愿者、人民监督员及文体广电旅游局,就羌历年省级非遗保护问题召开公开听证会。经评议,听证员一致认为文体广电旅游局履职不到位,支持检察机关依法监督。随后,江口县人民检察院向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职、加强保护、评估监管、健全机制。2024年底,该院邀请代表、委员等实地察看并回访羌历年传承人,确认已完成整改。

这样的场景并非个例。铜仁市拥有4个自治县、29个民族乡。476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有326个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无人管理”“新旧建筑混建”“消防设施缺失”等问题逐渐侵蚀着村寨的肌理。铜仁市人民检察院梳理近年办理的案件时发现,全市共收到数十起关于古建筑破坏、非遗传承断代的群众举报。

“保护跟不上,时间久了,留下的东西就没了。”铜仁市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负责人说。

为了找问题,办案团队用时3个月跑遍10个区县,绘出一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公益受损地图”:梵净山下的侗族村寨地坪村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未划定保护范围;碧江区漾头镇非遗“茶灯戏”传承人仅剩3人,面临失传;沿河自治县多个村寨百年古宅被改建成现代砖房,马头墙、雕花窗被拆……

“每个问题背后都是系统性保护缺失。”检察机关将问题分为不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农村人居环境三大类,并建立问题线索台账。

古村寨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物和文化遗产、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多个保护要素,涉及多个部门的职能职责。同时,铜仁市人大常委会相继制定出台《铜仁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条例》《铜仁市红色遗址遗迹保护条例》《铜仁市锦江干流大江沿岸建设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铜仁市政府也出台《铜仁市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方案(试行)》等规范性文件,加强系统保护。

铜仁市检察机关还联合多部门在碧江区建立“古树名木保护基地”,为137棵古树挂牌,制作动漫短片在村寨播放,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检察院开展体验课。

通过一系列措施,铜仁市非遗传承领域变化显著,“土家摆手舞”成当地中小学必修课;松桃苗绣工作室获政府补贴,20多名妇女学艺,绣品经电商平台销往全国。

促进共治共享 让保护“活”在人心

过去,保护村寨可能是政府“单打独斗”,通过宣传教育,让村民知道老房子、古树都是“宝贝”,主动参与保护,保护好村寨,改善人居环境。

“感谢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让老寨子古韵留存,环境卫生也大大改善,如今村里整洁宜人,居住环境越来越舒适。”石阡县楼上古寨村民说。

楼上古寨始建于1494年(明朝弘治六年),以“北斗七星”古枫树为中心建设,集古楼、古巷、桥、井、树、墓于一体,保留明末清初古村落风貌,是石阡县首批国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一。

2022年4月,石阡县人民检察院经走访发现七株古枫树仅存两株,天福古井外木亭横梁断裂有坍塌风险,且古寨内存在污水直排、垃圾乱扔等环境卫生问题。

当月,石阡县人民检察院召开公开听证会,邀请政协委员、公益诉讼志愿者、律师及行政机关代表等参与,听证员就古寨保护管理建言献策。听证会后,石阡县人民检察院向林业局、文体广电旅游局、国荣乡人民政府分别制发检察建议。相关部门立即采取措施保护古树、修缮木亭,并专项整治古寨环境卫生。

为让楼上古寨保护效果最大化,助力石阡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取得实效,石阡县人民检察院还邀约多部门召开专题会,推动建立风险防控和综合保护协作机制。

检察机关在走访中发现,许多村民对特色村寨保护政策“不知法、不理解”:有人觉得“老房子破了就该拆”,有人把古树当“野生木材”,甚至有非遗传承人认为“老手艺赚不了钱,断代就断代”。

铜仁市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检察官表示,保护不能靠政府“单打独斗”,要让村民从“要我保护”变为“我要保护”。

为此,铜仁检察开展充满民族特色的法治宣传,在苗族村寨将公益诉讼案例编成苗歌传唱;在土家族聚居区把《文物保护法》印在土家织锦上。同时,联合教育部门开发“非遗保护”校本课程,动漫短片《护寨小卫士》在500余所中小学播放。

2023年6月,碧江区“古树名木保护基地”挂牌,19位村民获“护树员”聘书;松桃建立“非遗传承共建基地”,苗绣传承人龙海珊任“法治宣传员”,12名学徒加入“文化保护巡逻队”;沿河自治县麻柳寨村民李桂香成为“护寨妈妈”队长,带领当地妇女群众维护寨子环境。

基层治理也有深刻变化:铜仁市123个特色村寨成立“村民保护委员会”;相关部门建立“四方联动机制”,涉寨案件立案到整改周期缩短60%。

法治护航发展 让村寨“活”有保障

以往村寨保护或存在“九龙治水”现象,为杜绝“口号响亮,无人实干”的情况发生,检察机关通过制发检察建议,明晰各部门职责,让保护工作规范有序、责任到人。

茶园山村依山傍水,屋舍错落;克兰寨村吊脚楼林立,飞檐古朴;黄龙古寨建筑独特,文化底蕴深厚。这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部分为国家级传统村落,自然与人文交融,别具魅力。

2022年,碧江区人民检察院在特色村寨保护专项监督中,发现存在民族特色保护不力、基础设施滞后、环境整治和消防隐患消除不到位以及相关部门未依法履职等问题。

同年7月,碧江区人民检察院针对上述问题,对碧江区民族宗教事务局、文体广电旅游局、住建局及6家乡镇政府共9家行政机关立案。该院邀请相关部门召开联席会议,进行诉前磋商,形成协同共治的整改意见。该院在开展“回头看”时,对整改不到位的依法制发检察建议。

在碧江区路腊村设立司法保护基地。

收到检察建议后,碧江区民族宗教事务局牵头其他单位联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辖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含传统村落)内影响整体风貌的建筑依法整治6处,设置保护标识牌3个,排除安全隐患30余处,进行古树、名木大树复壮40余次,修缮漏水的饮用蓄水池2个,开展宣传教育20余次,争取到2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辖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围墙、堡坎、古巷道和古牌坊修缮项目。

同时,针对碧江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中存在的特色民居遭受破坏严重、民族传统文化日渐流失、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不力等普遍性问题,碧江区人民检察院依法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推动系统保护、综合治理。

在松桃自治县大湾村苗寨挂牌成立传统村落司法协同保护实践教育基地和法官检察官联络站。

松桃自治县正大镇薅菜村是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松桃自治县人民检察院走访发现苗王城内存在建筑风貌不匹配、未编制保护规划等问题,遂向正大镇政府和县住建局制发检察建议,依法督促两部门进行整改。同时,该院还向松桃自治县人大常委会提交立法建议被采纳,推动出台《松桃苗族自治县苗王城景区条例》。

更值得一提的是,铜仁市检察机关参与并推动铜仁市人大常委会出台《铜仁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条例》,对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能职责、落实整体保护、活化利用体制机制等作出规定,依法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

2024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二批)》,铜仁市探索传统村落司法保护模式和铜仁市人大常委会出台《铜仁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条例》两项经验被全国推广。其中,铜仁市人民检察院与铜仁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住建局通过联合发布司法保护名录、成立司法协作保护基地、设立法官检察官联络站,探索传统村落司法保护新模式,协同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入选。

截至2024年6月,铜仁市476个特色村寨全部建立“一寨一保护档案”,12个部门的权责边界清晰具象,累计推动解决“多头管理”“无人管理”问题137个,古村寨的保护从此步入新阶段。

助力乡村振兴 让村寨“活”出价值

民族村寨有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保护好了,能吸引游客、带动就业,村民既能守着老祖宗的“家业”,又能在家门口赚钱。

“检察机关司法保护让老村寨恢复古香古色,协同政府帮助我们吃上了‘旅游饭’。”德江县共和镇焕河村摆小吃摊的李大姐高兴地说。

焕河村是全国传统村落和土家族少数民族村寨,也是著名的“网红村”。这里有400余年历史的土家族青瓦吊脚楼,蜿蜒的青石路、古树和精巧的古井,吸引众多游客。

2022年3月,德江县人民检察院发现焕河村存在建设规划不统一,有消防安全隐患、违规修缮致原始风貌受损等问题。如一栋超300年古建筑装修不当且消防安全设施不健全。该院立案调查后,向共和镇政府制发检察建议。

随之,检察机关邀请多部门到焕河村现场举行专题座谈,共商保护发展规划。围绕“望山见水忆乡愁”,打造“检察+特色村寨”网红打卡点,帮助网红主播直播带货卖特产,加强法治宣传,完善村规民约,按修旧如旧原则修缮建筑,统一规划新建建筑和道路。当年5月底,检察机关开展现场“回头看”时,该村寨整改成效显著。

如今,焕河村的传统建筑、古树、古井、青石小道等得到全面保护。德江县委、县政府将其列为重点旅游点,支持设立公益诉讼联络点。网红打卡、直播带货兴起,年吸引超10万周边游客。游客赏古屋、观古树、品美食、购特产,玩得开心,村民们也喜上眉梢。

对焕河村的保护是铜仁市许多少数民族村寨的缩影。铜仁市有476个特色村寨,200余项非遗技艺和特产,但不同程度面临“保护与发展”困境,如古建筑修缮后闲置、非遗产品低端、特色农业缺品牌。

保护不仅是把村寨变成“活化石”,还要让特色资源变成“活资产”。

铜仁市检察机关围绕古村寨司法保护多维度发力,依法督促问题整改,推动协同履职、系统保护,为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注入法治活水,以法治方式服务保障乡村振兴。

近年来,铜仁市检察机关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诉讼检察监督专项行动,推动苗绣、叶脉绣等非遗产品申请地理标志商标。碧江区“侗绣工坊”的“二十四节气”围巾成“中国礼物”,订单爆满;印江自治县团龙村旅游旺季民宿满员;推动“中国汞都”万山汞矿遗址保护,当地政府将朱砂古镇打造为工业旅游景点,朱砂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江口县人民检察院督促紫袍玉带石资源保护和环境自治,依法助力“紫袍玉带石”雕刻产业发展,成立工匠培训基地,产品远销海外。同时,在骆象村联合成立“抹茶资源和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基地”,依法保护茶叶种植园区生态环境及茶企茶农的合法权益,助力抹茶产业健康发展、香飘世界。

来源:贵州省人民检察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