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有武大樱花如云似霞,北有吉大杏花灿若繁星。据媒体报道,日前,吉林大学第十届杏花文化节敞开校门,热情拥抱八方来客。这场春日之约收获的不仅是游人如织,更是无数点赞与好评。“开门办杏花节”,推开的是校门,照见的是教育初心。
南有武大樱花如云似霞,北有吉大杏花灿若繁星。据媒体报道,日前,吉林大学第十届杏花文化节敞开校门,热情拥抱八方来客。这场春日之约收获的不仅是游人如织,更是无数点赞与好评。“开门办杏花节”,推开的是校门,照见的是教育初心。
大学的围墙,曾是知识的“护城河”,守护着学术的纯粹与宁静。但随着社会对知识的渴望愈发强烈,教育公平的呼声日益高涨,大学的大门理应成为连接象牙塔与人间烟火的桥梁。吉大敞开校门,让市民穿梭于烂漫杏花间,漫步在校园小径上,触摸图书馆的厚重,感受教学楼的庄严,这不是简单的“景点开放”,而是传达了打破大学与社会的阻隔,让知识走出高墙,让文化浸润人心的意味。
一场杏花节,也是一堂生动的公共教育课。大学不仅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更是传承文明、传播思想的高地。吉大以花为引,开展展览、打卡等活动,将学术文化、校园历史融入其中。访客在赏花之余,能领略吉大的科研成果,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吉大杏花节成了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让大学从“幕后”走向“台前”,用诗意与浪漫吸引公众目光。这不仅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让社会看到了大学的活力与温度。这有助于拉近大学与公众的距离,增强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认同感和支持度。同时,也为其他高校提供了新思路:在坚守学术使命的同时,不妨大胆“破圈”,用创新的方式展现自身魅力。
事实上,许多高校已响应社会呼声,向公众开放。据报道,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此前已发文,明确社会人员可通过预约、登记入校或直接刷身份证进入校园。然而,开放校门只是一个开始,大学如何在开放与坚守之间找到平衡,将短期的热闹转化为长期的文化影响力,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开放校门,意味着要面对更多的管理压力和安全挑战;展示文化,更需要持续的创新和优质的内容输出。
大学应将这份来自公众的认可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不断探索与社会互动的新模式,让开放成为常态,让文化成为品牌。社会所期待的,显然不仅仅是被允许进入校园,开放最终要实现的,还是校内资源的利用和共享。当然,高校把大门敞开的同时,社会公众也要以高素质实现“双向奔赴”。
吉大的杏花会凋零,但“开门办节”带来的启示不会褪色。当更多高校敢于敞开怀抱,拥抱社会,知识的力量才能真正融入大众生活。这扇打开的校门,不仅是大学走向社会的通道,更是公众迈向知识殿堂的阶梯,承载着人们对教育的无限憧憬。(孔德淇)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