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6年石敬瑭称帝:沙陀将领借契丹之力建后晋,开启中原动荡新篇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5 13:46 2

摘要:在五代十国那个风云变幻、战火纷飞的时代,石敬瑭,这位沙陀族的传奇人物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出身沙陀部,沙陀人作为唐朝末年崛起的一支游牧民族,以勇猛善战闻名于世。石敬瑭的父亲臬捩鸡,同样是一位英勇的武将,在沙陀族中享有一定的威望,为石敬瑭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家庭环境和

在五代十国那个风云变幻、战火纷飞的时代,石敬瑭,这位沙陀族的传奇人物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出身沙陀部,沙陀人作为唐朝末年崛起的一支游牧民族,以勇猛善战闻名于世。石敬瑭的父亲臬捩鸡,同样是一位英勇的武将,在沙陀族中享有一定的威望,为石敬瑭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军事熏陶。

自幼,石敬瑭便展现出与常人不同的特质。他沉默寡言,性格沉稳,对兵书有着浓厚的兴趣,常常手不释卷,深入钻研其中的军事韬略和战术技巧。同时,他还热衷于骑射训练,凭借着卓越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练就了一身精湛的武艺,为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那个崇尚武力的时代,石敬瑭的这些特质使他迅速崭露头角,成为了沙陀族中备受瞩目的年轻将领。

随后,石敬瑭投身于李嗣源的麾下。李嗣源是后唐的重要人物,他对石敬瑭的才能十分赏识,将其视为心腹,委以重任。石敬瑭也不负所望,在战场上表现得极为出色,多次立下赫赫战功。其中,在清平之战中,他的英勇表现更是震惊了全军。当时,后梁军队突然发动袭击,李存勖所率部队陷入了困境,形势岌岌可危。石敬瑭临危不惧,亲自率领十几名精锐骑兵,如同一把利刃般冲入敌阵。他手持长矛,左冲右突,杀得敌人纷纷败退,成功掩护李存勖突围。这场战斗不仅展现了石敬瑭的勇猛无畏,也让他在军中声名远扬。

而在郓州之战中,石敬瑭同样发挥了关键作用。他率领五十名骑兵,紧紧跟随李嗣源,冒着敌人的猛烈炮火,强渡济水,成功突入郓州城。在激烈的巷战中,石敬瑭身先士卒,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他的身上多处受伤,但依然顽强战斗,始终保护着李嗣源的安全,直到后续援军赶到,最终协助后唐成功灭掉后梁,为后唐的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凭借着一系列的战功,石敬瑭不仅得到了李嗣源的高度认可,还娶了李嗣源的女儿为妻,成为了后唐的驸马。这一身份的转变,使他在政治上获得了更高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后唐的权力基础,成为了后唐政权中的核心将领之一。

然而,命运的轮盘总是在不断转动,后唐政权内部的权力斗争也在悄然发生。933 年,李嗣源病逝,他的儿子李从厚继位。但李从厚的统治并不稳固,很快便被李从珂篡位。李从珂上位后,石敬瑭因手握重兵、战功赫赫,成为了李从珂眼中的巨大威胁,遭到了他的强烈猜忌。

为了削弱石敬瑭的势力,李从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先是调任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试图将他调离自己的势力范围,到一个相对偏远的地方任职。但石敬瑭深知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他明白一旦离开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河东地区,就如同猛虎离开了山林,失去了根基,必将陷入危险的境地。因此,他对李从珂的调任命令采取了拖延和抵制的态度,这使得双方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936 年,李从珂再次对石敬瑭发起试探,要求他调任郓州节度使。这一次,石敬瑭意识到,李从珂对他的猜忌已经达到了极点,调任郓州节度使只是一个借口,其真正的目的是要将他置于死地。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石敬瑭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不再坐以待毙。他以河东节度使的身份起兵反叛,正式与后唐决裂,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角逐就此拉开帷幕。

面对后唐大军的围剿,石敬瑭的处境岌岌可危。他深知仅凭自己的力量,根本无法与后唐抗衡。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石敬瑭将目光投向了北方强大的契丹政权,决定向契丹国主耶律德光求援。

为了换取契丹的支持,石敬瑭许下了一系列屈辱的条件。他不仅认比自己小十岁的耶律德光为 “父皇帝”,自称 “儿皇帝”,甘愿在名分上成为契丹的附庸,还割让了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以及山西北部、河北北部等广大战略要地,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屏障。这里地势险要,拥有燕山山脉、太行山山脉等天然险阻,以及长城这一伟大的防御工程。燕云十六州的存在,使得中原地区在面对北方铁骑时,有了一道坚固的防线,能够有效地遏制游牧民族的南下侵扰。

然而,石敬瑭的这一割地称臣之举,却让中原地区彻底失去了北方的长城屏障。此后,契丹等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可以毫无阻碍地长驱直入,直抵中原腹地,给中原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这一事件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的宋朝,在面对北方的辽国、金国等政权时,始终处于被动防御的地位,多次遭受外敌的入侵和欺凌。燕云十六州的丢失,使得宋朝失去了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加强边防防御,但仍然难以抵挡北方铁骑的强大攻势 。

936 年十一月,石敬瑭在契丹的扶持下,于太原正式称帝,国号 “晋”,史称后晋,改元天福,一个新的政权就此诞生。然而,对于石敬瑭来说,选择一个合适的都城,成为了他面临的重要问题。经过深思熟虑,938 年,石敬瑭正式决定定都开封。

开封,这座位于中原腹地的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崭露头角。晚唐以来,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而开封地处中原腹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它不仅是连接南北的交通要道,还是漕运的重要枢纽。通过发达的漕运网络,开封可以方便地获取江南地区的丰富物资,如粮食、丝绸、茶叶等,这为都城的物资供应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同时,开封周边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生产发达,能够为都城提供充足的粮食和农产品。

此外,后梁、后唐已经对开封进行了多年的经营,城市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在政治方面,开封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政治基础,成为了中原地区的政治中心之一。相较战乱后的洛阳,开封在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都更具建都优势。洛阳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后,城市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口锐减,经济衰退,已经无法满足作为都城的需求。而开封则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得到了发展,逐渐成为了中原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石敬瑭定都开封,使得开封首次成为中原王朝的稳定都城。此后,开封在五代十国以及北宋时期,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城市之一。它见证了无数的政治风云、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 。

石敬瑭称帝后,他的统治之路充满了荆棘与挑战,成为了历史上备受争议的 “傀儡皇帝”。其割地称臣的行为,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朝野上下掀起了惊涛骇浪,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和谴责。

成德节度使安重荣,这位刚正不阿的将领,率先挺身而出,上表痛斥石敬瑭 “以父事契丹” 的行径,言辞激烈,句句切中要害。他对石敬瑭的卖国求荣之举深感愤怒,认为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中原王朝的尊严和利益,是对祖宗和百姓的背叛。安重荣不仅在言辞上表达不满,还在行动上进行抵制。他多次扣押辽国使者,对契丹的使者态度傲慢,甚至派兵抢劫已割让给辽的幽州等地,给石敬瑭与契丹的关系制造了诸多麻烦 。

安重荣的这些举动,让石敬瑭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不敢得罪契丹,因为他的皇位是在契丹的支持下才得以建立的,一旦与契丹翻脸,他的皇位将岌岌可危;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对安重荣的行为坐视不管,否则会引起其他藩镇的效仿,导致局势更加失控。在这种情况下,石敬瑭试图通过劝诫和警告来约束安重荣,但安重荣根本不为所动,依然我行我素。最终,双方的矛盾激化,安重荣联合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起兵反叛。石敬瑭派天平节度使杜重威讨伐,经过一番激战,安重荣兵败被杀,石敬瑭将其首级送给契丹,以平息耶律德光的怒火 。

除了安重荣之外,各地藩镇也心怀异心,对石敬瑭的统治阳奉阴违。他们看到石敬瑭对契丹卑躬屈膝,认为他软弱可欺,于是纷纷拥兵自重,试图割据一方。范廷光、张从宾等先后反叛,使得后晋内部陷入了动荡不安的局面。这些藩镇的反叛,不仅削弱了后晋的实力,也让石敬瑭的统治更加摇摇欲坠。

为了维护统治,石敬瑭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安抚藩镇。他不仅对藩镇的一些违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给予他们更多的权力和财富,试图以此来换取他们的支持。同时,他沿袭后唐制度,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希望能够稳定局势,恢复国家的元气。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后晋内部的矛盾依然尖锐,石敬瑭始终无法摆脱契丹的控制,每年都要向契丹进贡大量的财物,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傀儡政权 。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的行为,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原王朝心中永远的痛。燕云十六州,这片位于北方的战略要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屏障。它犹如一道坚固的防线,横亘在中原与北方之间,保护着中原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然而,石敬瑭的这一割地之举,却让中原地区彻底失去了北方的长城屏障。此后,契丹等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可以毫无阻碍地长驱直入,直抵中原腹地。华北平原地势平坦,一马平川,没有了燕山、长城等天然险阻的阻挡,中原王朝在面对北方铁骑时,陷入了极其被动的局面。契丹骑兵可以迅速南下,掠夺财物,侵扰百姓,给中原地区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在接下来的四百年间,中原王朝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耗费了巨大的国力。后周世宗柴荣,这位雄心勃勃的君主,深知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他即位后,积极准备北伐,试图收复失地。959 年,柴荣亲率大军北伐辽国,取道沧州北上,率步骑数万直入辽境。在这场战役中,柴荣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风范。他指挥若定,身先士卒,带领着后周军队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克了宁州、益津关、瓦桥关等地,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收复了三州三关。然而,就在柴荣准备乘胜收复幽州之时,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突然病重,不得不班师回朝。这次北伐也因此功亏一篑,成为了柴荣心中的遗憾,也让中原王朝失去了一次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绝佳机会 。

宋朝建立后,同样将收复燕云十六州视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宋太祖赵匡胤虽然采取了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的战略,但他并没有忘记燕云十六州。他深知,这片土地对于中原王朝的重要性,只有收复燕云十六州,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为此,赵匡胤设立了 “封桩库”,将平定南方各国后的财富收归其中,并将每年财政收支的盈余部分存入,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用这些钱财赎回燕云十六州。然而,赵匡胤还未完成这一夙愿,便突然崩逝 。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继承了兄长的遗志,决定用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他先后发动了两次征辽战争,试图一举夺回燕云十六州。在第一次征辽战争中,宋军起初进展顺利,迅速攻克了辽国的一些城池。然而,在攻打幽州时,宋军遭遇了顽强的抵抗。辽军名将耶律休哥率领援军赶到,与宋军在高梁河展开了一场激战。宋军由于连续作战,疲惫不堪,再加上辽军的勇猛攻击,最终大败而归,宋太宗也在这场战役中受伤,狼狈地乘驴车逃跑。在第二次征辽战争中,宋军同样遭遇了失败。此次战争,宋军兵分三路,试图通过分进合击的战术夺取燕云十六州。然而,由于各路宋军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配合,再加上辽军的巧妙应对,宋军最终再次失利,不得不无功而返。

这两次征辽战争的失败,让宋朝元气大伤,也让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梦想变得更加遥不可及。此后,宋朝在与辽国的对抗中,逐渐转为战略防守,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的北伐战争。燕云十六州的丢失,不仅让中原王朝在军事上处于被动地位,还对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政治上,宋朝为了抵御辽国的入侵,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边防防御,这使得国家的财政负担日益加重,政治局势也变得更加不稳定。在经济上,燕云十六州是北方的重要经济区域,这里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商业繁荣。失去燕云十六州后,宋朝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北方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在文化上,燕云十六州是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之地,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失去燕云十六州后,中原文化在北方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而北方游牧文化则开始向南渗透,对中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

直到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等将领北伐,才成功攻克大都,重新收回了燕云十六州。此时,距离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已经过去了四百五十五年。这漫长的四百多年里,燕云十六州见证了无数的战争与苦难,也成为了中原王朝心中永远的痛。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的行为,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事件 。

942 年,石敬瑭在内外交困中病逝,结束了他充满争议的一生。他的侄子石重贵继位,成为后晋的第二位皇帝,史称后晋出帝 。石重贵即位后,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是继续延续石敬瑭对契丹卑躬屈膝的政策,还是试图摆脱契丹的控制,恢复中原王朝的尊严和独立。在这个关键时刻,大臣景延广力劝石重贵改变对契丹的政策,他认为后晋已经有了一定的实力,可以不再向契丹称臣,只需称孙即可 。石重贵采纳了景延广的建议,派主管四夷馆事务的朱崇节、右金吾大将军梁言出使契丹,只称孙而不称臣。这一决定,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打破了后晋与契丹之间表面上的和平,双方的关系迅速恶化 。

耶律德光得知石重贵不称臣的消息后,勃然大怒,认为这是对他的公然挑衅。他立即派遣使者前来问责,要求石重贵作出解释。然而,景延广对契丹使臣态度傲慢,言辞激烈,不仅没有丝毫退让之意,还游说石重贵囚禁契丹官员、抢夺契丹商人财物。这些举动进一步激怒了耶律德光,他决心给后晋一个教训,让石重贵知道背叛契丹的后果 。

944 年,耶律德光亲率大军南下,拉开了契丹与后晋之间战争的序幕。面对契丹的进攻,石重贵没有退缩,他决定御驾亲征,鼓舞士气。在战争初期,后晋军队在石重贵的带领下,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多次击退契丹的进攻,取得了一些胜利 。其中,在澶州之战中,后晋军队与契丹军队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石重贵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他的 presence 和坚定的决心,极大地鼓舞了后晋士兵的士气。后晋军队奋勇抵抗,与契丹军队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成功击退了契丹军队,保卫了澶州城 。

然而,战争的形势并非一帆风顺。后晋内部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逐渐削弱了后晋的实力,使得战局逐渐对后晋不利。后晋连年遭遇灾害,百姓生活困苦,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同时,后晋在用人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失误,一些无能之辈占据了重要的职位,导致军队指挥混乱,战斗力下降 。

在众多将领中,杜重威的表现尤为令人失望。他手握重兵,却贪生怕死,畏敌如虎。在战场上,他常常采取消极避战的策略,不敢与契丹军队正面交锋。例如,在白团卫村之战中,后晋军队被契丹军队围困,形势危急。面对如此困境,杜重威却畏缩不前,不敢下令突围,导致后晋军队陷入了绝境。后来,在其他将领的强烈要求下,杜重威才勉强同意出兵。然而,他在战斗中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只是消极地跟随其他将领作战,使得后晋军队虽然最终成功突围,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

更为严重的是,杜重威为了自己的私利,竟然暗中与契丹勾结,企图背叛后晋。他派人向耶律德光表示愿意投降,并承诺在投降后帮助契丹消灭后晋。耶律德光得知杜重威的意图后,非常高兴,他答应了杜重威的请求,并承诺在消灭后晋后,立杜重威为帝 。

946 年,杜重威率领后晋的主力部队投降契丹,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后晋军队士气大挫,防线瞬间崩溃。契丹军队趁机长驱直入,迅速逼近后晋的都城开封。947 年正月,石重贵见大势已去,无奈之下只好投降。他和他的家人被迁往契丹囚禁,后晋这个由石敬瑭建立的短暂王朝,仅仅存在了 11 年,便宣告灭亡,成为了历史的尘埃 。

后晋灭亡后,耶律德光在开封称帝,改国号为 “辽”,试图建立一个横跨中原和北方的庞大帝国 。然而,他的统治并不稳固,中原百姓对契丹的统治极为不满,纷纷起来反抗。耶律德光虽然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暂时镇压了一些反抗,但他深知,要想在中原地区长期统治下去,并非易事。在这种情况下,耶律德光被迫北撤,放弃了对中原地区的直接统治 。

在耶律德光北撤的过程中,石敬瑭的部将刘知远趁机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刘知远出身沙陀族,早年曾在后唐和后晋任职,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和军事经验。他看到后晋灭亡后,中原地区陷入了权力真空,于是抓住机会,迅速称帝,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

刘知远称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他整顿军队,加强军事力量,提高了后汉的军事实力。同时,他还积极招抚流民,恢复生产,减轻百姓的负担,赢得了一定的民心 。然而,后汉的统治也并不长久。刘知远在位仅一年便去世,他的儿子刘承祐继位。刘承祐年幼,缺乏政治经验,无法有效地掌控局势。后汉内部矛盾重重,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

在这种情况下,后汉的政权逐渐走向衰落。950 年,郭威起兵反叛,攻入开封,刘承祐被杀,后汉灭亡。郭威建立后周,成为五代时期的最后一个朝代 。后周在郭威和柴荣的统治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治逐渐清明,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柴荣在位期间,积极进行北伐,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实现国家的统一。然而,他的北伐行动因他的突然病逝而被迫中断 。

后晋的短暂存在,成为了五代十国时期 “藩镇割据 - 外族干预 - 政权更迭” 恶性循环的典型缩影。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各个政权如同走马灯般交替更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石敬瑭割地称臣的行为,虽然换来了一时的权位,但却给中原地区带来了长期的灾难。燕云十六州的丢失,使得中原地区失去了北方的重要屏障,陷入了长期的动荡和战乱之中。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要性 。

来源:胖五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