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法院关于建设“书香型法院”的工作部署要求,着力打造榆树法院特色文化品牌,4月23日,榆树市人民法院举办首期“沃榆”司法论坛。党组书记、院长吴应书,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杨玲玲及各部门30余名“书友”参加活动。
通讯员 浦曦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法院关于建设“书香型法院”的工作部署要求,着力打造榆树法院特色文化品牌,4月23日,榆树市人民法院举办首期“沃榆”司法论坛。党组书记、院长吴应书,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杨玲玲及各部门30余名“书友”参加活动。
破冰·诗意交融
从书籍到生活的文学共创
活动以“破冰”环节拉开序幕。在“让我通过书来认识你”环节,干警们在自我介绍卡上写下自己的爱好、喜欢的书以及三个形容自己的关键词,以随机抽取的方式,通过关键词寻找“书友”,并分享近期喜欢的书籍或触动心灵的文学片段。
在“把生活拼成诗”环节,大家纷纷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在废旧报纸上裁剪出合适的文字,结合生活工作感悟,共同创作属于自己的“拼贴诗”。诗意的碰撞不仅打破交流壁垒,更以文学形式诠释了司法工作者的坚守与理想。
分享·思维碰撞
经典文学与时代命题的对话
崔婷婷、韩国天两名干警分别分享了《简·爱》和《后真相时代》两本书,从内容简析、阅读感悟、联系实际工作生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解读。
崔婷婷说:“《简·爱》这本书虽讲述女性的故事,但其核心价值却适用于任何人。当今时代也有很多人像简爱一样,心有底线、默默奋斗,追求自己的理想,简爱的故事是你我故事的缩影,愿尊严与爱撑起属于我们的每一片天空。”
韩国天表示,《后真相时代》这本书,不是要让我们陷入对一切信息的怀疑和不信任之中,而是给予我们一个深刻的提醒:“真相”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是流动的,会随着信息的传播和解读而发生变化,因此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地追问和探究;理性是脆弱的,在面对各种情感诱惑和信息操控时,很容易被忽视,所以我们要刻意训练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在这个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真相传播者”的时代,无论是面对网络上的热点新闻、工作中的汇报材料,还是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沟通,我们都应该保持三分警惕、两分好奇、一分谦逊。警惕被操控的本能,不轻易被表面信息所迷惑;保持好奇,主动去挖掘隐藏在背后的细节;以谦逊的态度接受“我们永远只看到部分真相”的现实,不断学习和探索,努力接近更全面、更真实的真相。
论坛·何以读书
院长畅谈阅读的意义与价值
党组书记、院长吴应书阐述“沃榆”司法论坛的创建初衷:“沃榆”司法论坛取名自榆树市的标语——“天下粮仓,沃土榆树”。一方面,“沃”可作为动词,有丰沃的寓意,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来丰富榆树法院文化建设。另一方面,榆树法院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法治榆树建设贡献力量。司法者的专业素养与人文精神如同车之双轮,缺一不可,司法论坛旨在构建“学习型法院”,通过阅读涵养法治思维,以业务交流提升司法能力。
“关于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吴应书院长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他指出,读书是完善自我的基本手段,是成本最低的自我修炼。我们读书要多读经典、多读与当下发展结合的理论、多读与工作相关的书籍、多读丰富我们精神世界的文学作品。
悦读·盲盒漂流
很高兴,和你共读一本书
为激发干警的阅读热情,本次读书会特别开设全新环节——“图书盲盒漂流计划”。参加活动的“书友”每人可抽取一本图书惊喜盲盒,阅读后在书的扉页写下阅读感受,于下一次读书会上再次以“盲盒”的形式重新封装,传递给下一位读者,形成跨时空的“知识对话”。后续还将举办“盲盒图书”专题分享交流会,邀请阅读过同一本书的干警分享自己不同的阅读感悟。
本次读书会采用“创作+分享+论坛+漂流”四维模式,打破传统读书会的单向输出,将阅读升华为集体行动,让司法论坛成为知识共享的“思想熔炉”与创新实践的“试验田”。
初审:刘岩
复审:韩蕊
终审:谢刚
来源:北方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