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曾被资本市场誉为 “中国供应链第一股” 的行业龙头,深圳市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2183)近年来的发展轨迹令人唏嘘。继 2025 年 4 月因公司治理、财务核算及信息披露等多项违规问题被深圳证监局出具监管罚单后,其最新披露的财务数据进一步
作为曾被资本市场誉为 “中国供应链第一股” 的行业龙头,深圳市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2183)近年来的发展轨迹令人唏嘘。继 2025 年 4 月因公司治理、财务核算及信息披露等多项违规问题被深圳证监局出具监管罚单后,其最新披露的财务数据进一步暴露了深层危机 —— 自 2021 年净利润达 5.06 亿元峰值后,公司已连续三年陷入利润下滑通道,2024 年归母净利润仅 1.06 亿元,较三年前缩水近 80%。曾经的行业标杆,如今正面临传统业务萎缩、新兴布局乏力、管理漏洞频现的多重挑战,其转型之路陷入迷雾。
核心业务失速:从 “双轮驱动” 到 “独木难支”
作为怡亚通安身立命的根基,供应链业务的持续萎缩成为业绩下滑的直接诱因。2024 年,该板块营收 688.68 亿元,同比降幅达 20.89%,其中分销与营销业务收入锐减 179 亿元,同比下滑 20.43%。这一颓势可追溯至行业环境的深刻变化:传统供应链服务模式面临数字化平台冲击,叠加消费市场需求疲软,依赖规模扩张的 “管道式” 盈利模式难以为继。
曾被寄予厚望的白酒分销业务更堪称 “滑铁卢”。从 2018 年凭借茅台、五粮液代理创下近百亿销售额的高光时刻,到 2023 年营收缩水至 33.02 亿元,怡亚通在白酒赛道的折戟折射出战略短板:过度依赖渠道分销而忽视品牌建设,贴牌酒业务在行业调整期难以抵御名酒品牌的虹吸效应,2024 年财报甚至对白酒业务销售额避而不谈,足见该板块已从 “增长引擎” 沦为 “业绩拖累”。
新兴业务乏力:战略漂移下的规模困局
面对传统业务承压,怡亚通近年来频繁跨界布局新兴领域,试图打造第二增长曲线。2024 年财报显示,AI 算力产业供应链业务营收 8.27 亿元(同比增长 27.30%)、半导体存储分销业务营收 13.41 亿元(同比增长 48.93%),看似亮眼的增速却难掩规模尴尬 —— 两项业务合计营收占比不足 3%,远未形成对传统业务的替代效应。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战略聚焦的缺失。从大消费、白酒到 AI 算力、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怡亚通的业务版图横跨多个赛道,却未能在任何一个领域建立核心壁垒。这种 “广撒网” 式布局被业内批评为 “战略漂移”:2025 年力推的 “供应链 + 产业链 + 孵化器” 转型模式,本质上是对原有业务逻辑的颠覆,而在资金负债率高达 81.87%、短期偿债压力激增的背景下,激进转型更显风险重重。
治理与财务危机:内控失范加剧经营压力
管理层面的漏洞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深圳证监局的监管决定书直指三大问题:2021-2023 年重大事项进程备忘录缺失、内幕信息管理混乱,暴露出公司治理形同虚设;收入确认政策与实际操作脱节、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处理错误、资产列报混淆,反映财务核算体系失控;股东借款未履行审议程序、战略合作协议 “只签不做” 却未及时披露,则凸显信息披露合规性的严重缺失。
财务风险更呈恶化趋势。截至 2024 年末,公司短期债务缺口显著,而 2025 年 2 月因 8.82 亿元合同纠纷被诉的案件,若败诉将直接吞噬 8 倍于全年净利润的现金流。值得关注的是,业内人士指出,怡亚通早年错失业务分拆机遇尤为可惜 —— 如将化妆品板块等优质资产独立上市,本可缓解资金压力并聚焦战略,但十年前的广西大泽供应链等成功案例未能转化为资本运作优势,如今已错失最佳窗口期。
行业启示:供应链企业的转型 “生死时速”
怡亚通的困境折射出传统供应链企业的共性挑战:在数字化浪潮与产业升级的双重冲击下,单纯依赖规模扩张的旧模式难以为继,而跨界转型若缺乏底层能力支撑,极易陷入 “什么都做,什么都不精” 的陷阱。
对行业而言,怡亚通的案例至少带来两点启示:其一,供应链服务需向 “专业化、垂直化、数字化” 深度转型,而非盲目追求业务多元化;其二,公司治理与财务健康是战略落地的前提,任何激进扩张都不应以牺牲内控为代价。当 “中国供应链第一股” 的光环逐渐褪去,怡亚通能否在战略收缩与能力重构中找到破局点,不仅关乎自身存亡,更将为行业转型提供关键镜鉴。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