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几何时,特斯拉是电动汽车行业的“技术灯塔”。从首创的圆柱电池模组到领先的自动驾驶算法,从一体化压铸工艺到超充网络布局。
曾几何时,特斯拉是电动汽车行业的“技术灯塔”。从首创的圆柱电池模组到领先的自动驾驶算法,从一体化压铸工艺到超充网络布局。
一直以来,中国车企就以“对标特斯拉”为荣。蔚来ES8对比Model X,小鹏P7、小米SU7对比Model 3,乐道、智界R7、极氪等硬刚Model Y——这场持续数年的“追赶游戏”,在2025年,可能真的迎来了转折点。
特斯拉的“技术红利”正在消退
过去五年,特斯拉的领先建立在三大支柱上:电池技术、自动驾驶和制造工艺。
但如今,这三根支柱均出现松动。以备受期待的4680电池为例,马斯克在2020年宣称其能量密度提升5倍、续航增加16%、成本降低14%。然而四年过去,量产版4680电池能量密度仅提升9%,且因干法电极工艺良率不足,导致电池包维修必须更换整个底盘,成本高达传统电池的3倍。
当特斯拉还在为电池量产发愁时,中国车企已用“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拉开代际差距。将电池包上盖与车身底板融合,刚性更强,密度更高,还有半固态电池,固态电池等。
这些创新不仅让特斯拉引以为傲的“结构化电池组”显得陈旧,更让特斯拉的技术路线也有点尴尬了。
自动驾驶:从“全球路线”到“本地进化”
特斯拉辅助驾驶(FSD)的困境更具象征意义。这套基于美国高速公路数据训练的系统,在中国城遭遇“水土不服”,表现很糟糕。
反观华为ADS,通过激光雷达与视觉融合感知,在暴雨天仍能准确识别积水中的车道线;小鹏XNGP在广州老城区实现“丝滑过弯”,甚至能预判突然窜出的外卖电动车。
这种差异源于技术路线的根本分歧,特斯拉坚持纯视觉方案与全球统一算法,而中国车企选择“本地数据+硬件冗余”的组合拳。
创新节奏:从“单点突破”到“体系碾压”
特斯拉的技术停滞在更多领域显现,比如固态电池方面,跟不上中国厂商了。
再比如特斯拉座舱系统仍依赖Linux底层架构,而国内呢,小米的澎湃OS,华为的鸿蒙OS,还有理想、小鹏、蔚来、比亚迪等等的座舱,支持全场景语音交互。
并且,中国车企构建了完整的这种智能生态,体验远高于特斯拉,甚至可以说是不是一个级别的东西了。
特斯拉还能跟上节奏吗?
中国车企的崛起并非偶然。他们用“工程师红利”弥补品牌短板,以“本地化创新”破解技术封锁,最终在电动化、智能化两条赛道完成超越。
特斯拉若想重返领跑位置,仅靠品牌光环远远不够,并且,如今马斯克重心也许不在汽车上了,马斯克将宝押在机器人、AI等新赛道,但这也意味着特斯拉将更少资源投入电动车竞争,所以很大可能性,由中国车企发起的“狂飙”,终将把特斯拉甩在身后。
来源:互联网乱侃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