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阳光温暖,春风和煦。当天津的小站稻新品种刚刚在高标准农田的育苗盘里冒出青绿的嫩芽,远在千里之外的巴基斯坦农民阿图拉也将小麦种子洒播到了旁遮普省的土地里,开始盼望着新一年的丰收。让他充满骄傲和期盼的不仅仅是地里的庄稼,还有他的孙子法鲁克。这名20岁的小伙子
津云新闻讯:4月,阳光温暖,春风和煦。当天津的小站稻新品种刚刚在高标准农田的育苗盘里冒出青绿的嫩芽,远在千里之外的巴基斯坦农民阿图拉也将小麦种子洒播到了旁遮普省的土地里,开始盼望着新一年的丰收。让他充满骄傲和期盼的不仅仅是地里的庄稼,还有他的孙子法鲁克。这名20岁的小伙子正在中国天津留学,目前正在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走进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工程实践创新实训室,记者见到了刚刚下课的法鲁克,他告诉记者,在这里学习很有意思,不是仅仅讲解在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完成一项具体的任务。比如自己动手组装调试农机设备、模拟仿真组装智能电梯电梯、数控机床、自动门等工程项目。“我们在学习中完成了这个任务,就好像完成了一项工作,而不是做了一道题,背诵了一个定理。在鲁班工坊,学习是一个综合的、动手动脑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是和实际应用联系非常紧密的。”
2017年,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技术教育与职业培训局签约共建巴基斯坦鲁班工坊,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巴经济走廊”的人文交流项目。2018年7月鲁班工坊正式揭牌运营以来,以旁遮普省会工业城市拉合尔为中心,服务巴基斯坦工业现代化人才储备,同时联动辐射农业城市木尔坦,助力巴基斯坦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形成“一省两城双职能”的建设成效。项目创新了“0.5+2+0.5”中巴联合培养育人模式,课程纳入巴基斯坦职业资格框架体系。
农业是巴基斯坦的支柱产业,也是经济命脉。推进农业机械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2022年,学院又与位于旁遮普省木尔坦市的MNS农业大学合作开发巴基斯坦鲁班工坊农机培训项目。该项目不仅服务当地农业机械技术转型升级,还是分享中国农业机械新技术、新产品的交流平台。
张颖是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部部长,也是巴基斯坦鲁班工坊的建设者之一。她说:“我们通过开展线上的农业机械应用和维修理论教学,同时在木尔坦当地的鲁班工坊示范田开展实地田间培训。当巴方教师驾驶着中国企业捐赠的自走式玉米收获机在田间熟练作业和讲解时,被吸引的不仅仅是农户,还有当地农业和教育领域的官员、专家、以及在校师生。以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我们培训当地农民512人次。很多木尔坦当地的农民踊跃报名参加培训学习。可以说,该项目探索开创了鲁班工坊实践教学的一种新模式。”
巴基斯坦鲁班工坊示范田开展实地田间培训(资料图)
张颖在组织参与农机培训时,常常被当地人的学习热情所感染。因为来听课的不仅有年轻人,还有很多上年纪的老人,每次上课,他们都有很多问题问中方教师:“中国农机能走多宽的田垄?”“农机的尺寸和配件可以调整吗?”“一车最多可以装多少玉米?”……这些问题的背后饱含着当地农民对于先进农机技术的渴望。大家特别希望能以更省时省力、高效节粮的生产方式来进一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法鲁克在天津学习的虽然不是农业专业,但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与农业机械的操作与维修都是息息相关的。在完成专业通识课的基础上,也会学习农业机械应用与维修的相关知识。学习之余,他会把自己在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案例,拍成视频发给远在家乡的祖父阿图拉和家人们看。因为他知道,祖父阿图拉对于中国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也很感兴趣。
“祖父在家乡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甘蔗,还有一些蔬菜和水果。每次,他都会鼓励我好好学习。因为在他眼里,能在巴基斯坦鲁班工坊学习,并继续到中国深造真的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法鲁克笑着说。
农业要发展离不开技术水平的提升。MNS木尔坦农业大学校长阿里表示,旁遮普省拥有大量以农业为基础的产业群,急需合格的具备实操技能的技术人才来支持农业发展。鲁班工坊的设立将进一步提升当地学生和木尔坦农业大学教师的知识储备,助力农业部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加速推进农业机械现代化,是圆巴基斯坦农民丰收梦的一枚金种子。今年3月,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驻华大使卡里尔·哈什米在访问天津时曾表示,当前,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已经进入第二阶段,农业被确定为优先合作领域之一。他希望未来鲁班工坊的建设继续升级,开设更多专业,惠及更多人才成长。
对此,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康宁表示,巴基斯坦鲁班工坊将与“中巴经济走廊”二期建设相结合,与巴基斯坦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和招生规模。依托学校生物工程专业药品检测技术力量支持当地中草药种植检测项目发展,同时还将协同本市农业部门和科研单位助力MNS木尔坦农业大学的示范田项目建设,开展农业实用人才培训,助力当地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打造“中巴友谊”新标杆项目。
而这些,正是滋养像法鲁克这样来中国求学年轻人的最好养分。和四千公里之外的祖父阿图拉一样,法鲁克也有信心憧憬更美好的未来,他们一道期盼——“春有所种,秋有所获”,人才的蓬勃成长与农业发展一起迎来双丰收。以鲁班工坊为桥梁,生机勃勃的幸福生活正在在跨越山海中实现着。
(津云新闻记者 段玮 摄影 蒲永河)
来源:中新生态城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