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张阿姨年近六十,退休后每天公园遛弯、跳广场舞,生活比年轻时还滋润。可最近,她发现自己右腿总是酸胀沉重,走不了几步,就感觉腿像灌了铅一样。
她开始以为是老寒腿犯了,贴了几贴膏药,热毛巾一捂,继续跳她的广场舞。
直到那天,她跳了一半突然蹲下,脸色煞白,腿像被绳子死死勒住,疼得她冷汗直冒。
被家人紧急送到医院,急诊护士本来以为是普通肌肉拉伤,正准备给她排队挂号,却在那一瞬间,多问了一句:“腿疼的时候,脚有没有变颜色或者发凉?”
张阿姨点头说早就有了,脚趾头这几天都发紫,摸着冰凉。这一问,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医生火速介入检查,结果发现——她的下肢动脉几乎全堵了,血流量接近于零。
再晚一点,轻则截肢,重则猝死。原来,这不是腿疼,这是沉默的杀手——外周动脉闭塞症在暗中搞事!
外周动脉闭塞症,听着像个遥远的医学名词,它离我们比想象中更近。这种病是因为动脉硬化,血管变窄甚至堵死,导致四肢(尤其是腿)血流不足。
它的症状极其“低调”,几乎每天都在伪装成“正常腿疼”,就像电影里穿着便衣的凶手,混在人群里,直到关键时刻才露出獠牙。
它最喜欢光顾的人群有几个“关键词”:中老年、高血压、糖尿病、长期吸烟、血脂异常。
这些人群的血管本来就“不听话”,动不动就堵车,血液像北京二环早高峰,根本跑不动。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直到病情发展到“脚趾发黑要截肢”,才意识到不是普通的腿疼。医学界曾把它形容成“沉默的杀手”,因为它不吭声、不吓人,却致命。
腿部动脉堵塞了,最先抗议的是脚。脚冷、发麻、皮肤颜色变紫或苍白,甚至脚毛脱落,这些都不是“老了正常”,而是血供出了问题。
再进一步,走几步路就腿疼,得停下来休息一下,医学上叫“间歇性跛行”——这就是血管已经开始收紧的表现。
走着走着腿疼,这不是你不行,而是血流不行。像张阿姨这样的情况,在我国中老年人群中并不少见。
根据中国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外周动脉疾病的患病率高达8%到10%,意味着每十个老人里,可能就有一位在默默被“堵”。
但问题是,这种病的存在感太低,有点像“隐身挂在群聊里从不说话”的人,没人关注它,直到它突然发飙,踢翻桌子。
这不是夸张,是真的。
外周动脉闭塞症早期症状太容易被误解,很多患者甚至以为是坐久了、扭到筋了、天气冷了……而医护人员如果没有足够的警觉,也很容易漏掉。
当护士问到脚是否发凉、变色,这其实是一个“筛查式提问”,一旦有符合的症状,就要立刻检查踝肱指数(ABI),这是一个简单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以直接反映腿部动脉是否通畅。
这就是临床经验的重要性。有经验的护士或医生,往往通过一句话、一个观察,就能嗅出端倪,及时干预。也正是这多问的一句,避免了张阿姨面临截肢甚至更严重后果。
很多人会疑惑,腿上的动脉堵了,怎么还会死?要知道,血管通路是一个系统网络,腿部动脉堵了,说明全身的血管都可能存在同样的问题。
根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的一项研究,外周动脉闭塞症患者,未来五年内发生心梗、中风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这病的“狠”在于,它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和心脏病、中风是“亲兄弟”。你以为只是腿疼,实际上是全身血管在报警。
一旦动脉堵塞发展到一定程度,组织坏死、败血症乃至猝死都有可能发生。
张阿姨的故事虽然惊险,但她幸运地遇到了细心的护士和及时的诊断。
现实生活中,还有太多“沉默的杀手”在暗中埋伏,而我们能做的,不是等它发作,而是提前拆弹。
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请务必警惕:
· 长时间走路或运动后腿部酸痛,需要休息才能缓解
· 脚部皮肤变凉、变色、脚毛减少
· 小伤口久不愈合,甚至溃烂
· 脚趾发黑、指甲变形
这些都是血管在向你发出“求救信号”,千万别当耳旁风。
及时到医院做个踝肱指数检查,只需几分钟,就能初步判断血流情况,早发现早治疗,才能避免从“腿疼”到“截肢”的悲剧。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很多人对疼痛的态度是“忍一忍”,尤其是老年人,总觉得“老毛病了”“不严重”。
但血管是不会开玩笑的,它堵了,不会自己再疏通。
治疗方面,早期主要靠生活方式的调整:戒烟、控制三高、合理运动、饮食调节。
这些听起来老生常谈,但每一条都不是废话。医学不是魔法,健康靠的是一点一滴的积累。
如果病情发展严重,可能需要药物治疗甚至手术,比如血管支架植入或者搭桥手术,这类手术风险高、费用高,能不走到那一步,最好别走。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都像是一座城市,血管是高速公路。堵车了,整个城市都会瘫痪。别等到红灯亮起才刹车,别等到腿疼走不了路,才想起血管也需要保养。
从今天开始,放下手里的香烟,多走几步路,少吃几口油腻,多喝点水,别熬夜,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动作,就是在给血管“通道清理”,不要小看它们的力量。
还要提醒一句,医生不是万能的,身体的第一责任人是自己。
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是高风险人群,请定期体检、关注身体的小变化,别让“腿疼”成为健康的分水岭。
这个故事没有狗血反转,也没有奇迹般的痊愈,它只是一场普通腿疼背后的非常规操作。
护士的一句“多问”,医生的一次“多想”,患者的一次“多说”,构成了真正的“救命三连”。
身体不会骗人,它一直在说话,只是我们太久没听了。如果你最近也总觉得腿沉脚冷,不如今天就去医院走一趟,把这位沉默的杀手揪出来。
别等到它张牙舞爪时,再来后悔莫及。
生命这场剧,不能重播。
参考文献
[1]李建军,赵志刚.外周动脉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48(6):500-504.
[2]中国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诊治指南编写组.中国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版)[J].中华医学杂志,2021,101(12):837-845.
[3]刘艳红,王宏志.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早期识别与干预[J].中国实用内科学杂志,2023,43(9):733-737.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苏医生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