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汇聚国内外口腔企业143户,其中全球百强企业15户;335个“牙谷造”产品投放市场,远销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4月24日,2025中国牙谷产业发展大会上的一组数据展示了“中国牙谷”过去8年的发展成绩。
川观新闻记者 田姣 摄影 资阳观察 吴昊江
汇聚国内外口腔企业143户,其中全球百强企业15户;335个“牙谷造”产品投放市场,远销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4月24日,2025中国牙谷产业发展大会上的一组数据展示了“中国牙谷”过去8年的发展成绩。
记者在会上获悉,历经八年发展,“中国牙谷”已成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在隐形矫治、口内扫描仪等部分细分领域甚至实现了“领跑”,成为全国最大口腔装备材料产业集聚地。
面对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的发展趋势,“中国牙谷”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大会现场,来自全国各地口腔行业协会、专家教授、企业代表汇聚一堂,为“中国牙谷”发展把脉问诊。
2025中国牙谷产业发展大会现场
以建圈强链固本
现场签约12个项目,产业链进一步完善
细数历次中国牙谷产业发展大会,项目签约都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今年大会上,资阳高新区与天津微齿馨隐形矫治器项目、广东中晶激光照明睑板腺治疗仪项目、深圳南科天润牙齿脱敏功能性材料项目等12个项目签署合作协议。
记者注意到,与往年不同的是,这12个新签约项目不仅涉及矫治器、口腔材料、口腔手术器械等口腔产业领域,更拓展到医药、眼科等关联产业,还在加速布局大健康、医美等“口腔+”新兴赛道。比如,广东中晶激光照明睑板腺治疗仪项目就实现牙谷眼科类产品“零的突破”。
“这些新签项目将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中国牙谷’口腔装备材料产业链。”中华口腔医学会会长郭传瑸见证了“中国牙谷”的发展,在他看来,牙谷已吸引全球口腔百强企业中的15家落户,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产业链已经逐步完善。
第二十三届(西部)国际口腔设备与材料展览会现场
作为企业代表,正雅齿科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姚峻峰在会上分享时多次提到“牙谷速度”:在中国牙谷的二类医疗器械产品仅用3个月就可完成注册申报,较常规流程缩短了近60%的时间;公司在中国牙谷生产的产品交付给中西部客户的时间要比之前在东部地区提前一天……
“牙谷速度”的背后需要完善的产业链支撑。今年2月,四川省口腔装备材料检验检测中心获得国家级CMA资质。“这意味着我们的产品检测不再需要辗转外地,而是可以在‘家门口’完成,极大缩短了研发周期。”姚峻峰说道。
但还不够,有专家指出,虽然“中国牙谷”已经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但是距离真正世界级产业集群,还有一段路要走,“因为产业链还需要延伸、产业规模还需要做大、产业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还要进一步建圈强链。“除了12个现场集中签约项目外,我们近期还签约了手臂机器人和平衡仪等康复类孵化项目,这些项目填补了牙谷康复类医疗产品的空白。”资阳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建英提到,未来将继续聚焦建强产业链,特别是在口腔正畸、种植以及口腔影像等领域将加大招大引强力度,持续扩大产业链。
以创新生态破局
深化“院企”合作,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在本次产业大会上,资阳市人民政府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的合作签约是一大亮点。未来双方将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深化合作。
这也是“院企地”合作的一个典型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院长韩向龙就提到,自2016年提出建设“中国牙谷”以来,双方在科研平台的创业科技项目申报、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新材料、新器械研发方面展开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
资阳市人民政府和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合作签约
近年来,中国牙谷积极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展开深度合作,共建创新联合体。双方联合设立科创转化资金,共同举办“揭榜挂帅”科技攻关和创新成果转化大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创新活力。
为何还要持续深化合作?因为有现实需要。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看来,全球医疗健康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成为发展趋势,当前产业升级仍面临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不足、高端人才短缺等挑战,深化产学研合作、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是破局的关键所在。
姚峻峰对此深有感触。正雅齿科与资阳口腔职业学院的深度合作,不仅解决了企业用工需求,更通过共建实验室、联合课题攻关等方式,推动隐形矫治技术的迭代升级。
2025中国牙谷产业发展大会上,现场签约12个项目
记者也注意到,为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在会上为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中国牙谷分别颁发了“中国口腔医学协同创新平台”“中国口腔医学协同创新平台共创单位”牌匾,围绕临床需求和技术痛点,建立联合攻关机制,加速推动国产化高端口腔器械、生物材料等领域的突破,真正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无缝对接。
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也在加速形成。今年,中国牙谷与佛山“南方牙谷”、都昌“中国牙都”达成战略合作,协同推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品牌培育,实现产业链跨区域融合。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