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5月,39岁的苏文,这位来自吉林长春的东北汉子,背上行囊,告别家乡,孤身一人奔赴遥远的可可托海,开启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援疆之旅。出发的那一天,家乡的风轻轻拂过,似在诉说着不舍,而远方的可可托海,宛如神秘的诗篇,等待着他去书写新的章节。
2023年5月,39岁的苏文,这位来自吉林长春的东北汉子,背上行囊,告别家乡,孤身一人奔赴遥远的可可托海,开启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援疆之旅。出发的那一天,家乡的风轻轻拂过,似在诉说着不舍,而远方的可可托海,宛如神秘的诗篇,等待着他去书写新的章节。
作为吉林省第五批援疆干部,新疆可可托海干部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苏文深知加强交流合作对于这片土地发展的重要性。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吉林省委党校与新疆可可托海干部学院成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消息一经传出,新华网、吉林广播电视台等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让更多人关注到两地在干部教育领域的携手共进。
“这份协议是两地合作的新起点,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先进理念在这里落地生根。”苏文说。此后,他持续推进两地干部双向交流,在智力援疆方面大胆创新,推动双方在课程研发、理论研究、师资培养、人才交流、宣传推介等方面深度合作,为促进双方共同进步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苏文鼓励干部学院教职工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在他的带动下,一个全新的“矿山机械厂”现场教学点逐渐成形。从最初脑海中的模糊构思,到一步步在现实中落地,苏文始终冲在最前面。他带领学院教师实地考察矿山机械厂,沉睡多年的机床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苏文说:“这里的每一道工序、每一次零件的碰撞,都藏着老一辈建设者的心血,我们要把这些故事挖掘出来,讲给更多人听。”苏文组织教职工展开头脑风暴,大家围坐在一起,各抒己见。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教职工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有的擅长讲解,有的擅长组织活动,大家齐心协力,探寻历史变迁,挖掘其中蕴含的红色故事。
如今,当学员们走进“矿山机械厂”现场教学点,时光仿佛在此刻倒流,他们能够深刻体会到老一辈建设者“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崇高精神。
随后,苏文又马不停蹄投入到“可可托海红色印迹主题教室”的设计建设工作中。他带领教师团队四处调研,在岁月的长河中探寻那些被遗忘的记忆。
他们走进老厂房、旧仓库,灰尘在阳光的照射下肆意飞舞,似在阻挡他们探寻的脚步,可苏文带领团队没有丝毫退缩。每一个角落,他们都不放过。因为他们知道,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或许藏着打开历史大门的钥匙。
搜集老物件的过程如同在浩瀚星空中寻找散落的星辰。每一件老物件都承载着一段故事,或许是一位老工人的青春岁月,或许是一次重大生产突破的见证。
在撰写展陈大纲时,苏文更是绞尽脑汁。无数个日夜,他在电脑前“奋笔疾书”,他一遍又一遍翻阅资料,深入研究可可托海的历史,从矿山的开发到为国家作出的巨大贡献,每一个细节都在他脑海中反复琢磨。字里行间饱含着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敬意。
设计研发建设方案及授课讲稿同样困难重重,他要考虑如何把历史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让每一位来到主题教室的学员都能深刻感受到可可托海精神的力量。
苏文不断与团队成员探讨,反复修改设计方案,力求每一个环节都做到尽善尽美。终于,在今年年初,凝聚着苏文和干部学院教职工无数心血的“可可托海红色印迹主题教室”建成。它如同一座闪耀的灯塔,照亮了人们探寻可可托海红色历史的道路。
苏文深知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对援疆工作的深远意义。他深入调研阿勒泰冰雪经济发展以及吉林省文化援疆经验做法,撰写的《文化援疆驱动下的阿勒泰冰雪经济发展路径研究》被评为第二十一届新疆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相关学术专场入选论文,并入选全区党校系统重要学术研讨会,且均作为代表作在大会交流发言。通过学术视角,他剖析吉林省援疆工作成效、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指导学院教师撰写的多篇理论文章入选各类研讨会并获奖,全面彰显吉林援疆在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研究领域的显著成就。
在可可托海的日子里,苏文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每当夜幕降临,他站在窗前,望着远处山峦在夜色中若隐若现,心中既有对家乡的思念,又有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他知道,自己的援疆之路还很长,他将继续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阿勒泰这片广阔的天地里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就像那奔腾不息的额尔齐斯河,永不停歇地向前流淌,去滋润更多土地。
人物介绍
苏文,男,吉林省长春市人,援派前系吉林省委党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援疆期间任新疆可可托海干部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实习记者:包洪宇
来源:雪都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