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阳光照进威宁自治县板底乡曙光村裸戛组,82岁的文道华正端详着一张杜鹃木面具,粗糙的指腹摩挲过面具高耸的额骨。时光仿佛倒流七十年,苍凉的古彝语飞过院落穿透山林,尾音惊飞檐角宿鸟,惊醒面具眼窝里沉淀了千年的时光,一部被称为“人类戏剧活化石”的古老艺术——撮泰吉,
当阳光照进威宁自治县板底乡曙光村裸戛组,82岁的文道华正端详着一张杜鹃木面具,粗糙的指腹摩挲过面具高耸的额骨。时光仿佛倒流七十年,苍凉的古彝语飞过院落穿透山林,尾音惊飞檐角宿鸟,惊醒面具眼窝里沉淀了千年的时光,一部被称为“人类戏剧活化石”的古老艺术——撮泰吉,正以顽强的生命力在这里延续着传奇。
文道华讲述撮泰吉面具的含义撮泰吉,彝语意为“人类演变的戏”简称“变人戏”,其起源可追溯至彝族先民的原始祭祀活动。表演者头戴木质面具,身缠白布象征裸体,通过粗犷的舞蹈、低沉的吟诵和象征性动作,演绎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刀耕火种的艰辛、族群迁徙的苦难及祭祀自然神灵的虔诚。
撮泰吉团队在板底乡排练 陈曦 摄其故事脉络大致为:撮泰老人背着沉重的粮种,来到裸戛组,这是一个因天灾而“燕麦锈黄了,荞子不结果,不闻雀鸟叫,活人没一半”的彝寨,撮泰老人带领大家开荒种庄稼、养牛驯马、耕作犁地、点火烧草、撒种子、打荞子,劳作之余,人们歇息、嬉闹、给孩子喂奶,惹戛阿布带领撮泰老人围着火堆念祝词,欢庆丰收。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惹戛阿布带领撮泰老人进寨扫寨,扫去苦难,扫去纠纷,留下福禄,造福人间。
大方火把节民族大巡游上的撮泰吉表演 陈曦 摄撮泰吉主要角色有惹戛阿布、阿布摩、阿达姆、麻洪摩、阿安等,面具是角色最为直观的区分,也是撮泰吉的灵魂。惹戛阿布,译为“山林爷爷”,即传说中的“山神”,不戴面具,是先贤和智慧的化身。阿布摩,意为老爷爷,1700岁,戴画有横波浪白纹饰且宽大厚重的白须面具。阿达姆,意为老奶奶,1500岁,是阿布摩的配偶,戴圆盘状面具。麻洪摩,1200岁,戴黑须面具,画直式波浪白纹,是养兵、带兵的长者,其名即是其职业,有尊重的寓意。阿安,意为小娃娃,阿布摩、阿达姆之子,戴无须白色纹饰小面具,在正戏下半场入场。20世纪中叶,撮泰吉曾几近失传。许多老艺人相继离世,剧本散佚,面具损毁,年轻人对这项“土里土气”的技艺兴趣寥寥。在文道华的记忆中,父亲文正洪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毕摩,善演撮泰吉,他所学技艺由父亲传授。从他父亲上溯五代都是毕摩,都参加撮泰吉的演出,而且都主演惹戛阿布。每逢年节,村民们点燃火把,围坐在晒谷场观看撮泰吉表演的场景,成为他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也成为他传承撮泰吉的决心:“祖辈传下来的东西不能断了。”
在文道华家中拍摄的撮泰吉面具没有面具,他钻进深山寻找合适的杜鹃木,按记忆雕刻出“阿布摩”“阿达姆”“嘿布”等角色,用漆树汁混合锅底灰上色;缺乏演员,他走遍周边村寨,说服其他彝族青年加入,教会他们蹲步、抖肩、猿啼等标志性动作。首次完成演出,汗水浸透服装,他笑着说:“老祖宗的东西,总算没断在我手里。”为进一步扩大表演团队和撮泰吉的知名度,他还打破“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旧规,不仅将其子文斌、其孙文超等人培养为传承人,也将罗晓云等人收为徒弟传授技艺,还不定期组织村民、学生对撮泰吉历史来源、表演形式、道具含义等进行宣传学习,村民、学生对撮泰吉的兴趣有了很大提高。
文超与同伴在练习撮泰吉表演技艺后短暂休息2006年,撮泰吉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文道华被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撮泰吉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法国尼斯狂欢节的邀请函让文道华既兴奋又忐忑:“外国人能看懂我们的‘土戏’吗?”然而,当戴着面具的演员登上异国舞台时,现场观众被这种原始的力量震撼,撮泰吉以其神秘独特的故事情节、精湛的舞台技巧和精彩的舞台展演,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和一致好评,引起了极大轰动。时光荏苒,在文道华家的院子里,25岁的文超依旧耐心倾听爷爷讲述着关于撮泰吉的故事,今年已是他与撮泰吉结缘的第20个年头。
文道华对文超进行撮泰吉表演技艺指导作为撮泰吉最年轻的传承人,文超自幼听着撮泰吉的鼓点,也曾觉得这些“老古董”与自己的世界格格不入:“同学听流行歌曲,我却要学晦涩的彝语唱词,学雕刻面具的枯燥技法。”转变发生在2015年,15岁的他第一次随爷爷参加展演,当看到观众为撮泰吉热烈鼓掌时,他突然意识到:“这不是落后的东西,而是别人羡慕的珍宝。”除了首次参加展演,由文超所带领的撮泰吉团队在2024年的贵阳·民族巡游大联欢、台江县全国民族团结“村BA”篮球邀请赛现场的两次展演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展演结束观众向我们涌来时,受过的苦和累都值得。”“现在能完整表演撮泰吉的演员年龄普遍偏大。”作为传承人的文超正朝着让表演团队年轻化的目标前进,“板底小学自2011年起已将撮泰吉纳入校园教学,现在我也时常到学校进行教学,挖掘一些好苗子。还与贵阳的一些高校开展合作,对有意愿学习的大学生免费教学,达到演出标准的一起外出展演。”通过不断努力,如今他所带领的表演团队已有30余人。
文超佩戴撮泰吉面具当文超将象征传承的面具戴在脸上,“远古直眼人,模样不像人,模样似野兽,长猴脸,生鼠牙,野果当饭吃,露水当水喝,树叶当衣穿,人类如此产,人类如此生。”曾经晦涩的古彝语在青年口中流畅地响起,他接过爷爷手中的木杖,带领青年演员们又踏起舞步。板底小学的操场上,学生们正随着鼓点跳起改良版的撮泰吉课间操,他们手持简化版木质面具,用稚嫩的声音唱着:“春天播种忙,秋天收粮欢……”“撮泰吉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卸下面具的文超说道,“它应该像篝火一样,永远有人添柴,永远照亮新的脸庞。”毕节发布投稿邮箱:bjrbxbj@bjrb.cn
看完点亮下方
“赞”和分享给更多人知道 来源:毕节发布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