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话语】高校专业增减就应与社会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5 15:19 2

摘要:继近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相继“上新”新书院、新专业后,高等教育专业的整体调整优化再提速。据《光明日报》报道,4月22日,教育部发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全国高校新增专业点1839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

□ 刘纯银

继近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相继“上新”新书院、新专业后,高等教育专业的整体调整优化再提速。据《光明日报》报道,4月22日,教育部发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全国高校新增专业点1839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157个,高校撤销专业点1428个、停招2220个。《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同步更新发布,新目录包含93个专业类、845种专业,同时增列29种新专业,纳入2025年高考招生。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聚合点,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人才自主培养和知识体系自主建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次教育部最新发布的本科专业备案与审批结果,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变革的斑斓光谱。1839个新增专业点与1428个撤销专业点构成的动态平衡,恰是高等教育回应时代需求的生动注脚。当“低空经济”“智能分子工程”等新专业跃入公众视野,“撤销专业数量创历史新高”的标题同样引发社会热议,这场专业设置的“加减法”正在演绎高等教育转型应与社会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离不开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主管部门首次建立的战略急需专业超常设置机制,打破了传统专业设置的行政惯性。北航等六校同步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实现了从产业政策出台到人才培养布局的无缝衔接。这种“即时响应”机制犹如灵敏的传感器,将北斗导航、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的技术脉动实时转化为人才培养方案。当专业目录调整周期为产业发展即时响应,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时差正在消弭。

在专业调整的浪潮中,更需要坚守教育本质的定力。部分高校追逐“人工智能+”概念盲目开设专业,个别传统专业裁撤搞“一刀切”,暴露出功利化倾向。真正的专业优化应是“外科手术”而非“截肢手术”,需要建立专业评估的动态监测系统。当某高校将机械工程专业改造为智能装备方向后,毕业生就业率大幅提升的案例证明,存量专业的转型升级同样能焕发新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作出科学概括,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等教育要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主动作为,在推进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事业中明确自身的使命与责任。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改革的深水区,专业调整的终极目标不是追逐热点,而是构建起富有弹性的学科生态。这需要高校既保持对技术变革的敏锐嗅觉,更需涵养静心育人的教育定力。当人才培养从“专业适配器”转向“素质孵化器”,中国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完成从规模发展到质量提升的惊险一跃。这场持续进行的专业变革,终将奏响人才强国战略的精彩乐章,并以教育之强夯实民族复兴之基。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