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雷战、地道战和麻雀战,在中国家喻户晓,常被作为敌后游击战的主要作战方式被并列提起。其中地雷战和地道战还被拍成“军教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此外,这三种战术都留下了大批历史照片,让今天的人们可以直观地去了解。
地雷战、地道战和麻雀战,在中国家喻户晓,常被作为敌后游击战的主要作战方式被并列提起。其中地雷战和地道战还被拍成“军教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此外,这三种战术都留下了大批历史照片,让今天的人们可以直观地去了解。
1942年,八路军正在使用"吸弹巢"战术的场景,所谓的"巢",就是用稻草做草人
在当年的敌后战场还有另一种让日军防不胜防的战术,但因为年代久远,图片资料几乎无从查找,而渐渐被人遗忘。那就是吸弹巢战术,它后来还被日本人称为“诸葛孔明创立的战术”。
孔明草船借箭
吸弹巢战术是一种进入日本战史专家视野的敌后中国游击战战术。日本历学家菊池一隆在其著作《中国抗日军事史1937-1945》里讨论“中共游击队战术”时,排名第一的是“麻雀战术”,但紧随其后的不是地雷战、地道战,而是有些陌生的吸弹巢战术。菊池一隆书中的意思是:这个战术是三国时期诸葛孔明创立的,由几个人组成的民兵游击组,把很多扎好的草人、旗帜和别的伪装物立在山上,使日军误以为遭到了伏击,而朝着这些草人猛烈射击,诱使日军弹药的大量浪费。
在日本人眼里,吸弹巢战术被认为是诸葛亮创造的草船借箭战术的一种演变。其实,在国内反映敌后战场的纪实文学之中,也有人把这一种战术介绍为“像诸葛亮草船借箭一样”的。
著名的“沁源围困战”从1942年10月开始,在持续的两年半之中,我敌后军民曾多次使用这一种战术。当时的文献即有“在围困时设草人哨,迷惑敌人”“草人哨,也起着迷惑敌人的作用”等记录。《围困沁源》书之中就有这样叙述的段落:
“一个班的民兵把守庄大路边的山头,在大道上埋下地雷,晚上照旧出动,在据点周围遍插草人,草人底下也埋下地雷。月光下看去,这些草人似人非人。像诸葛亮草船借箭一样,民兵们隐蔽起来,一会儿打上几枪,一会儿在煤油简里放一阵鞭炮,一会儿义呐喊一阵。敌人找不见目标,只好朝着草人用机枪乱扫射,等敌人的机枪一作,绝口,却又毫无办法。”民兵们再打几枪,敌人又扫射起来。闹得敌人出不敢出,睡不敢睡,气得骂人…
吸弹巢一词在国内材料中的第一次出现,是八路军著名摄影家沙飞的一幅战地摄影作品的名称《吸弹巢》。这一张照片发表于1942年7月《晋察冀画报》的创刊号上。在《神出鬼没:群众游击战》的总标题下,照片的背景被描述为“在这里简略介绍几种边区人民武装常用的游击战术。这些,在迷惑、牵制、消耗、打击敌人等方面,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的”。随后“吸弹巢”战术的照片和“麻雀战”“地雷阵”“滚木硒石”“破袭交通战”这4种战术的照片并列在一起,分别被刊登了出来。
当时这张“吸弹巢”照片刊出时,附带的注解是:“有过这样一个事实,平山水月村,一个游击小组,用十几个草人,一面旗子和一些手榴弹,在山头上迷惑牵制了数百敌人,消耗了他们很多弹药,最后并把敌人吓跑了。”
《晋察冀画报》当时面向外国友人发行,于是在这一期上还附有关于吸弹巢战术的英文注解:“Straw dummies are used as decoys by which small guerrila groups usualy draw away several hundred Japanese soldiers.”翻译过来的意思即:“游击小组以很多稻草人设下圈套,常常可以使几百名日军士兵不得不撤退。”这样的叙述明显也是对这一类战术的概括了。
1942年7月《晋察冀画报》刊登的吸弹巢照片,是目前直接关于此战术的仅有的一张历史照片。此后曾有很多种书籍提及这一类战术,使用的都是这一张照片。
吸弹巢战术在国内的第二次出现,是1944年1月8日《新华日报》刊登的评论《敌后人民英雄颂》,文中有一段叙述敌后战场的战术:“他们在那样困难万分的物质条件下,完全得不到一点接济,却能够发挥创造的天才,运用陈旧落后的武器,产生这样新奇的战术:“麻雀战’、‘地雷战’、“吸弹巢战术’、“磚石滚木战术’、‘马阵’、‘天雷爆炸’·
在这一段记述中,“吸弹巢战术”和“麻雀战”等战术并列在一起,在当时应该是敌后战场的知名战术。著名作家魏巍,在长诗《寄张家口》里面,曾用很大的篇幅回忆敌后抗日战场的斗争情景,并称赞敌后游击战的种种战术“在炮楼的丛林里,我们创造了今古奇观”。诗中除了有对地雷战、化装袭击等战术的描写,也有对吸弹巢战术的描写:“我们扎成的草人儿,迷住了他千军万马”。魏巍自己为这句诗还写下了这样的注解“当时常在山顶扎草人,借以迷惑敌人”。
在敌后根据地的作战记录上,“安草人”和“埋地雷”的行动,也常常是同时进行的,而且这样的战术,在1939年已出现在敌后抗战之中,并且是由主力部队开始使用的。皮定均将军在回忆1939年下半年率领八路军129师特务团从日寇铁蹄下收复邯(郸)长(治)大道的过程时,曾叙述在围困日军的战斗之中使用这样的战术消耗日军的弹药:“邯长大道又成了我们的天下,沿线敌人的据点,变成了风雨飘摇的孤岛,守敌也更加惊恐。我们随便在据点外面或山上扎上几个草人,放上几声冷枪,敌人的机枪大炮就会打上几个钟头。敌人真正陷人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境地”。
使用草人消耗日军弹药的战术,很快就为根据地民兵所普遍使用。抗战时期山西太岳抗日根据地著名的民兵英雄、沁源县一区民兵队长李学孟的抗日事迹中,就有好几段使用这样战术的记述,例如:“敌人撤离时,李学孟又生一计,在山顶、树梢遍布草人、纸旗,随风摇动,敌人以为是伏兵,又轰炸半日,耗费了无数弹药”。又如:“……李学孟趁敌人惊魂未定,1943年元旦到来时,又带领民兵巧妙地布设了一个迷魂阵。他们在阎寨四面山头上扎了许多草人,堆了许多柴草点燃起来……接着东山鸣锣,西山放炮,连喊带叫,杀声震野·……(敌人)把山上的草人误认为民兵,便拼命地射击报复。结果,弹药消耗不少、人一个没倒。经过一段袭扰,敌人苦不堪言,遂放弃了阎寨据点。群众敬佩地说:学孟真是胆略过人,一个迷魂阵,就把‘鬼魂’送走了。”但很明显其就是吸弹巢战术,加了些“敲锣打鼓”的辅助手段。
民兵埋地雷
据资料的记载,吸弹巢战术至少使用到了抗战末期。新华社著名记者穆欣的《晋绥解放区民兵抗日斗争散记》中,关于1944年7月民兵抗日斗争的描写之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述:“在作战时把斗智和斗力巧妙地配合起来,也是民兵的制胜之道……民兵在山头扎成许多草人,有卧势、跪势,立势,外面涂成灰色,远看好像正规军的阵地……敌人出扰的时候,民兵就隐蔽在草人旁边的工事里面向敌人射击。敌人误认草人是我正规部队,便以各种火力猛烈射击。当敌人冲上来的时候,民兵早已化整为零,分散在各个山头上面,东一枪,西一枪,打开了麻雀战。敌人不知道在这一带究竞有多少抗日部队,只好退回据点。”这是吸弹巢战术和麻雀战术的结合。
吸弹巢战术可以有效误导消耗敌人弹药和体能的战术。把吸弹巢作为知名战术一种的归类方法,曾一直延续到解放后的1965年。那一年“纪念伟大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摄影展览”上,仅有的这一张《吸弹巢》照片,与有多张照片存世的《麻雀战》《地道战》《破击战》《围困战》《地雷战》《滚木硒石》一起,被作为“人民群众在武装斗争中显示出来的无穷天尽的智慧和胆略”的历史影像,共同展示了出来。
此后,这个战术名称长期没有再出现在有关的历史书籍和影视戏剧作品之中。这样的情况应该与它只有一张历史照片存世有关,导致这种曾经的知名战术落入寂寞。但它也给日军制造了无数的梦魇,它也是敌后抗日战场上的人民抗日的传奇战术!
来源:天有余而补不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