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如何激活村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文化产业,作为极具活力和潜力的新兴产业,正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可能。坚持党建引领,推动文化产业赋能村集体经济,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更是推动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如何激活村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文化产业,作为极具活力和潜力的新兴产业,正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可能。坚持党建引领,推动文化产业赋能村集体经济,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更是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筑牢产业根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乡村发展中,基层党组织就是那至关重要的“火车头”。党建引领为文化产业赋能村集体经济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一方面,基层党组织能够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凝聚各方力量。通过加强党组织建设,选拔和培养一批有担当、有能力、有情怀的党员干部,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需求,倾听村民心声,成为连接政府、企业与村民的桥梁纽带。在党组织的号召下,村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例如,在一些乡村,党员干部带头成立文化合作社,组织村民参与文化创作和表演,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党组织还能协调各方资源,为文化产业项目争取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和人才保障,让产业发展之路更加顺畅。
另一方面,党建引领能够确保文化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偏离乡村实际和村民利益的情况。而基层党组织能够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确保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实现文化惠民、文化富民。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引导文化产业与村集体经济深度融合,避免盲目跟风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为村集体经济的长远发展筑牢根基。党组织可以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的监督评估机制,定期对项目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产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挖掘文化资源:激活乡村特色,打造产业亮点
乡村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所在,每一片土地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挖掘和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赋能村集体经济的关键所在。
乡村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传统手工艺、古建筑等文化瑰宝。这些文化资源不仅是乡村的历史记忆,更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宝贵素材。以民俗文化为例,各地可以根据自身的传统节庆、民间习俗等,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比如,举办民俗文化节,开展舞龙舞狮、庙会灯会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乡村文化的魅力。同时,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具有创意和文化内涵的手工艺品,通过电商平台等渠道进行销售,拓宽村集体经济的增收渠道。
此外,乡村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也是重要的文化资源。结合乡村旅游的发展,打造生态文化体验区,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乡村文化的独特韵味。例如,一些乡村利用山水资源,开发了乡村民宿、农家乐等项目,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也为村集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挖掘文化资源的过程中,要注重保护与开发并重,避免过度商业化对文化资源的破坏,让乡村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创新发展模式:拓展产业空间,增强发展活力
在文化产业赋能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创新发展模式是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关键。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增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活力。
一方面,可以探索“文化 + 科技”的发展模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保护和开发。例如,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场景,让游客更加直观地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同时,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文化推广和销售活动,打破地域限制,扩大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覆盖面。比如,利用直播带货的形式,让乡村的文化产品走出乡村,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另一方面,推动“文化 + 农业”“文化 + 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将文化元素融入农业生产和旅游服务中,打造具有特色的农业观光园、乡村旅游综合体等项目。比如,在一些乡村,发展了以花卉种植、水果采摘为主题的农旅融合项目,游客不仅可以参与农业生产活动,还能体验乡村文化的乐趣,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多赢局面。此外,还可以探索“文化 + 教育”“文化 + 康养”等新模式,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拓展文化产业的边界。
此外,还可以探索“文化 + 金融”的发展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难题,推动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的有效对接。例如,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贷款、发展文化产业基金等,为文化产业项目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强化人才培养:提升产业素质,保障持续发展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要推动文化产业赋能村集体经济,必须强化人才培养,提升产业素质,为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方面,要加强本土人才的培养。通过开展各类培训活动,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例如,举办文化创意设计、手工艺制作、旅游服务等方面的培训班,培养一批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本土人才。同时,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文化产业的创作和生产,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活力。可以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表现突出的村民给予表彰和奖励,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成就感。
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外部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文化创意、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到乡村创业就业。这些人才带来了先进的理念、技术和经验,能够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例如,一些乡村通过引进文化创意团队,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开发,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为了留住人才,乡村要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让他们能够安心在乡村工作和生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坚持党建引领,推动文化产业赋能村集体经济,是固本强基、源远流长之举。让我们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强化人才培养,让文化产业在乡村大地上绽放出绚丽的光彩,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宣汉县委组织部 简阳)
来源:四川民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