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建伟:读红色经典,在AI时代坚守阅读品质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5 16:02 2

摘要: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红色题材创作的剧作家,我想先和大家聊聊新时代如何赓续红色血脉。从2016年创作《血战湘江》至今,十年间我围绕红军和长征题材创作了《王良军长》《孤军》《浴血困牛山》等多部影视作品。这些作品的灵感,皆源于长征精神给予我的震撼——那是一种跨越时空的

柳建伟

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及剧作家

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红色题材创作的剧作家,我想先和大家聊聊新时代如何赓续红色血脉。从2016年创作《血战湘江》至今,十年间我围绕红军和长征题材创作了《王良军长》《孤军》《浴血困牛山》等多部影视作品。这些作品的灵感,皆源于长征精神给予我的震撼——那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在疫情肆虐时、在国际压力激增时、在国内经济调整期,始终提醒着我们:先辈如何以铁的信仰、铁的纪律、铁的担当完成伟大转折。

为什么要反复讲述长征故事?因为长征不仅是军事奇迹,更是精神灯塔。毛主席说长征是“宣传队”“播种机”,国际社会视其为人类壮举,而对当代中国而言,它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基石。如今我们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此时回望长征,能让我们从遵义会议的转折中领悟“坚定信念”的意义,从“川南游击纵队”孤军奋战的故事中感受“牺牲担当”的分量。

我常说:“再难的地方,想一想长征就不难了。”建议大家重读王树增的《长征》,观看《长征》《雄关漫道》《四渡赤水》等影视作品,从历史中提炼精神养分。无论是国家克服发展难题,还是个人渡过生活难关,长征精神都能赋予我们“渡关”的勇气——那是一种不被打垮的韧性,一种在绝境中开辟新路的智慧。

在多元媒介中坚守经典阅读

如今我们身处传统阅读、读图时代、AI时代交织的环境,阅读的外延早已扩展——从纸媒到影视、短剧、AI生成内容,知识获取渠道空前丰富,但泥沙俱下的问题也愈发突出。

影视创作的“变”与“忧”

以电视剧为例,近年出现一些值得警惕的现象:《狂飙》热播时,有家长担忧孩子因剧中对黑老大高启强的细致刻画而价值观扭曲;《漂白》《沙尘暴》等作品过度展示犯罪细节,让观众产生“满屏皆恶”的压抑感。但也有一些成功改编的优秀作品,《漫长的季节》以社会议题为切入点,在人性刻画中传递深度;《人世间》改编自文学经典,保留了原著的温度与厚度。另一方面,短剧的兴起与地铁通勤、碎片化时间密切相关,虽能提供即时的心灵抚慰,却多为“没营养的快餐”。电影市场则呈现“单极现象”,《哪吒2》票房亮眼,但行业整体陷入“一家独大、其余凋零”的不健康生态。

AI时代的阅读挑战

AI技术的发展让阅读面临新冲击。以DeepSeek为例,它能在五分钟内生成百首押韵古诗,质量超过80%的《全唐诗》作品。这不禁让我思考:当人工智能逐渐取代人类引以为傲的创造力,我们该如何自处?我认为,AI应在立法框架内发展,避免技术失控。同时,我们需警惕过度依赖AI带来的思维退化——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经典阅读仍是培养深度思考能力的根基。

我的阅读建议

拥抱科技但不忘经典:不必排斥影视、AI等新媒介,但需明确传统经典的不可替代性。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豆瓣评分均超9分,历经时间检验的作品才是真正的精神养分。

建立“质量筛选”机制:非专业读者可参考豆瓣评分(8.5分以上、三年口碑稳定的作品更具价值),避免跟风观看“快餐内容”。如《父母爱情》播出多年后评分攀升至9.5分,因其传递的积极价值观经得起时间推敲。

警惕“极端化”创作:反对影视作品一味灌输“心灵鸡汤”或过度展示恶,在复杂人性刻画中也要坚守文学艺术“劝人向善、向美”的初心。

在信息洪流中筑牢价值判断防线

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信息时代,提升鉴别力是每个人的必修课。我的建议集中于三点:

明确文学艺术的宗旨

文学艺术的使命是让世界“更好、更美、更善”。《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它以犯罪题材为外壳,内核却是“希望与正义终将胜利”;而某些满屏展示犯罪细节的作品,实则违背了艺术的初心,甚至可能产生教唆效应。我们需时刻追问:眼前的内容是在滋养心灵,还是在消耗精神?

构建个人评判标准

经典作品的价值无需多言,四大名著、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等都是经过历史筛选的“优质选项”。在影视选择上,可参考“三不看”原则:过度展示恶却无正向引导的不看,逻辑漏洞百出的“快餐剧”不看,依赖AI生成而缺乏人文温度的不看。

警惕技术异化的陷阱

AI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重塑人类认知。以写诗为例,机器能模仿韵律却难有灵魂,能快速生成却缺乏情感积淀。建议家长引导孩子接触经典文学,而非沉迷于“15秒广告+1分钟短剧”的碎片化刺激——短期的快感可能导致长期的思维钝化。

今天围绕三个话题与大家做了分享,核心始终离不开“精神营养”四字。在新时代赓续红色血脉,需要我们从长征精神中汲取信仰力量;在AI与读图时代坚守阅读品质,需要我们在拥抱科技的同时守护经典;而提升鉴别力的本质,是在信息洪流中做清醒的思考者——不为流量裹挟,不为技术异化,让每一次阅读、每一次观看,都成为精神成长的养分。

愿我们都能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变局中,以经典为锚,以鉴别力为帆,在时代浪潮中稳稳掌舵,做红色血脉的传承者、优质内容的选择者、清醒独立的思考者。

本文整理自柳建伟在“名家谈经典阅读”系列讲座活动上的专题演讲。

校 对:马 葵

编 辑:陈 麟

复 审:张维特

终 审:宋 强

©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