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将迎来四十周年院庆。四十载春秋光华,北大光华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浪潮中应运而生,也在这一进程中不断成长与蜕变,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创造管理知识、培养商界领袖、推动社会进步,这四十年,是北大光华不断精进的四十年。以厉以宁先生为代
2025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将迎来四十周年院庆。四十载春秋光华,北大光华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浪潮中应运而生,也在这一进程中不断成长与蜕变,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创造管理知识、培养商界领袖、推动社会进步,这四十年,是北大光华不断精进的四十年。以厉以宁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光华人留下的教育理念,历经岁月的沉淀,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光华人。
为庆祝这一重要时刻,学院将围绕光华40周年推出系列回顾文章。在这些文章中,每一位讲述者都将带领我们回溯光华的过往岁月,重温那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关键的发展节点,以及他们在光华的亲身经历与深刻感悟。他们将分享在学术研究道路上的探索与突破,讲述如何以智慧和汗水为光华的学术大厦添砖加瓦;他们也会畅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点滴故事,展现光华如何为社会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术人才及商界领袖……
让我们跟随他们的笔触,走进光华的四十年,感受学院深厚的底蕴、蓬勃的活力与不变的初心。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回顾往昔,展望未来,共同见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迈向新征程的坚定步伐。
周黎安:我的光华岁月与感悟
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
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教授
周黎安教授
2002年8月我有幸加入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成为一名助理教授。与许多新同事不同,我与光华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岁月。1984年至1988年,我在北大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系攻读本科时,经济管理系的不少老师,如厉以宁、高程德、陈良焜、范培华、胡健颖等老师,为我们开设了多门课程以及数不清的学术讲座。1988年我转入经济系读研究生,199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那时经济学院的办公场所就在四院,位于图书馆的西南角、一栋两层楼的办公院落。那个年代办公空间都是比较局促的,我所在的经济系经济史教研室位于四院二楼一间不足十平米的斗室,经济管理系则在一楼靠近楼梯的水房。每当学院开会,三个系的老师们挤在楼梯上下聆听领导讲话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印象中我偶尔会在四院的资料室遇上厉老师,时间合适的话还会坐下来聊聊天。几年之后经济学院搬到了更为宽敞的逸夫楼,经济系和经济管理系的教研室在同一层相隔不远,大家经常见面,同事关系也很融洽。
站在今天回望,我加入光华的2002年是极为特殊的一年。那一年中国刚刚加入WTO不久,中国经济即将迎来一个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那一年,也恰逢光华国际化改革的元年。学院率先在国内商学院中推行预聘-长聘制(tenure track),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一人事制度改革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远见。记得这项制度最初尝试在全校推广时曾引发激烈争论,直到2014年才在北大全面实施。这一制度创新为光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不仅每年都能吸引优秀的年轻人加盟,更关键是重新界定和塑造了学院内部的组织文化和价值理念,“以学术立院”的追求得以坚实落地。新引进的教员在享有极具竞争力的薪酬待遇的同时,还配备了独立办公室、笔记本电脑和打印机——这在当时的北大校园实属难得。2008年迁入光华2号楼后,教研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正是这种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使光华始终保持着国内商学院的领先地位。
我的学术生涯真正始于光华。在这里,我亲历了中国经济的腾飞,见证了学术研究的范式转型,为此我深感骄傲,同时也心存感激和感恩之情。首先需要感恩的是遇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注定要彪炳史册的时代,自己的学术之旅正好与这个时代同行。中国经济借着入世的东风进入了狂飙突进、日新月异的发展阶段,国内外学术界对于理解中国经济奇迹的兴趣和热情与日俱增。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学界逐渐与国际接轨,学习和借鉴国际通用的学术规范研究中国问题,中国经济不断涌现的重要现象和问题时刻挑战着曾经奉为经典的经济学理论,悖论式问题层出不穷,亟待给出新的分析和解答。一个伟大时代提出的“时代之问”是从事学术研究最好的动因,一个学者穷其一生并非都能遇上这样宝贵的机遇。所幸自己的学术研究正是产生于如此激动人心的大环境、大图景和大问题。
我也非常感恩在光华遇上了这么多优秀的学术同仁。光华是一个极具包容性和创新性的学术机构,老师来自五湖四海,才华横溢,“英雄不问来路”,我们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一直是中国最优秀的学子。与优秀的学术同仁在一起相互切磋,向他们学习,自己的研究视野、灵感和格局都大为改观,学术生产力显著提高。平时在办公室、咖啡厅或教室里不经意的闲聊或头脑风暴是我许多研究想法的最初来源。过去二十多年,我的合作者可以开出一个长长的名单,其中绝大多数是光华老师和学生,包括张维迎、蔡洪滨、陈玉宇、张庆华、翁翕等多位老师以及二十几位学生,还包括在光华担任过特聘访问教授的熊伟、徐立新、方汉明、金哲、李宏彬等海外同仁。与这些优秀学者学子相伴同行,才使得本来孤寂的学术之旅变得绚丽多彩、流连忘返,这正印证了一句名言:“一个人可能走得更快,但一群人走才能走得更远”。
我也特别感恩光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顶级的学术平台和工作环境,使我们老师可以心无旁骛,专心于教学和科研。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留校任教,对高校院系的传统管理模式比较熟悉,它的一个突出特征是非教研序列的行政服务人员编制很少,老师需要自己跑腿处理很多杂事,还经常碰壁受挫。光华积极与国际接轨,花重金引入市场化、专业化的行政服务团队全力支持学院的教学科研。职能部门的同事服务态度好,办事效率高,让人如沐春风,以至于老师们在学院被“惯坏”了,一出光华到外面办事就很不适应,感觉“冰火两重天”。优质高效的行政服务只是光华作为顶级商学院的一个侧面,但这一个侧面也足以反映光华对于打造优质学术环境的决心意志。
回顾光华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光华之所以能够取得的今日的辉煌成就,我认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坚守最为重要。
第一,光华自觉将思想创新和改革引领作为学院成长进步的根本动力,始终将学院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与历史责任感。光华并不满足于在世界排行榜上获得一个好看的名次,而是扎根中国,放眼全球,时时将家国大义和民族复兴的使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如果说以中国之大很难找到另外一所大学像北京大学一样与现代中国的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那么同样,我们也很难再找到另外一所商学院像光华管理学院一样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如此深刻地联系在一起。从中国企业产权、林权制度改革到资本市场、公募REITs等重大改革,从八十年代提出教育经费占GDP达到4%的目标被国家采纳到“第三次分配”概念写入中央文件,以厉以宁、曹凤岐为代表的光华人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影响深远,居功至伟;从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到首创国内金融硕士、IPhD(国际博士生)、Future Leaders Program (国际本科生双学位)等教学项目,光华一直勇于探索,锐意创新,引领商学管理和教育制度改革。2017年推出的光华思想力再次凸显了光华人以有组织的科研回应国家战略和商业变革需要的使命担当。创新引领、家国情怀、历史责任已经融入到学院创立至今的基因和血液里,成为其生生不息的前进动力。
第二,光华秉承追求卓越、学术为本、开门办学的教育理念,“因学术而思想,因思想而光华”成为学院孜孜以求的价值主张。过去四十年,光华的学术和思想不仅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管理在学科、学术和学人三个方面的进步,也深刻影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身在光华这么多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大家都是为了追逐学术的梦想而走到一起,聚在一起,也为此砥砺前行,共同奋斗。检验一个学术机构对于学术的热爱程度,一个简单的尺度就是看大家聚在一起最爱聊什么话题。平时与光华老师一起聊天,无论是在食堂餐桌上,还是咖啡厅里,聊得要么是院事、国事、天下事,要么就是学术研究那些事,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事吸引不了大家的兴趣。另外一个检验尺度就是看一个人在学术机构的地位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在光华,我的观察是,一位老师在学院受人尊重的程度以及影响力不是取决于他(她)与院长或系主任的关系,而是取决于他(她)在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取决于他(她)对学院教育事业的贡献大小。
第三,光华的学院文化强调锐意进取、奋力拼搏、无私奉献,持续打造一个有创新力、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学术共同体。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需要这样的脊梁人物,一个学院追求卓越、创新发展何尝不是如此。学术研究鼓励个人的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索,在大多数时候是一个人的事业;但是,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学院的发展离不开全体光华人对共同家园的建设、关心与维护,对于共同事业的坚守合作;为了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更需要一批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先行者、奋斗者和奉献者。从创始院长厉以宁老师开始,一届又一届的领导班子、行政团队,以身作则,无私奉献,一张蓝图绘到底,携手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努力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和地位。现在回首品味厉以宁老师亲笔题词的八个大字“团结、博采、实践、创新”,才能真正理解院训把“团结”放在第一位的背后寓意。
周黎安,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十佳教师”,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市优秀教师。1988年和1991年分别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2年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政治经济学、产业组织、经济转型与发展。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Economic Journal,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等国内外一流经济学和管理学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第二版)(格致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
来源 | 光华40周年史册编写组
编辑 | 王蒙
往期发布:
秦宛顺 靳云汇:与光华共生——我们的后半生丨光华40周年
王立彦:会计与国民经济核算学科在北京大学的发展丨光华40周年
来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