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斤卖”到“论个卖” 山东安丘种出百亿生态产业链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5 16:37 2

摘要:北纬36度,这条横贯地球的“黄金纬度线”,串联起全球众多优质农产品产区。山东潍坊安丘市以“打造中国生态农业第一县”为目标,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生态体系,走出“模式业态更优、绿色品牌更强、生态价值更高”的特色发展之路。

本文转自:人民网-山东频道

北纬36度,这条横贯地球的“黄金纬度线”,串联起全球众多优质农产品产区。山东潍坊安丘市以“打造中国生态农业第一县”为目标,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生态体系,走出“模式业态更优、绿色品牌更强、生态价值更高”的特色发展之路。

沃土生金:自然禀赋焕活生态基因

谷雨过后,晨雾未散,安丘市辉渠镇万亩谷田泛起新绿。“这小米熬粥能挂三层油皮,是铁锅里熬出的老味道。”辉渠镇白山头村小米种植户李有好轻抚谷穗,脚下的火山岩土泛着油光。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安丘耕地富含硒元素,配合北纬36°的光热资源,孕育出农产品的“天生好品质”。

在安丘市凌河街道汇海生态农场,咬开沙瓤西红柿的瞬间,童年记忆在舌尖苏醒。“秘诀在土地里。”负责人贾国亮掀开发酵罐,菜叶秸秆正变成酵素菌肥——传统农法嫁接现代科技,让土壤活性与农产品风味共生。“通过种养循环技术,我们的生态蔬菜年收5-8茬,成本降20%售价反增两成。”“儿时味道”成为高端市场的通行证。

“过去咱们种桃论斤卖,现在论个卖!”安丘市石埠子镇孝德山庄生态农场里,青岛农业大学专家正指导筛选桃树品种。“安蜜1号是我们的当家花旦,去年在全省大赛摘金后,地头价就涨到10元/个。”负责人郝连云介绍。该农场建成山东省最大桃树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217个品种,带动老产区二次振兴。

“我们正以全域生态农业建设系统性重构食物本真价值,找回记忆中的那口甜。”安丘市市长乔日升说,通过构建覆盖56种农作物的生态化过程管理体系,安丘年产生态果蔬超200万吨,20个获国家地理标志、名特优新认证的品牌农产品平均溢价达25%,打通了农业“标准立基、品质说话、品牌赢市”的生态增值通道。

政策筑基:一本“生态账”念成“致富经”

“政府搭台,生态农业才能唱大戏。”在安丘市新安街道康兴生态农场,马炳超操作手机即可调控46跨连栋大棚,这座山东最大樱桃设施与在建的草莓温室、26个蔬菜大棚,共同构建起安丘“生态农场+设施农业”双轮驱动的样板。

“生态农业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要用品牌、技术、人才三把利剑开辟新赛道。”乔日升强调。当地出台《扶持生态农场和设施农业发展的十条措施》,实施设施大棚亩均最高补贴5万元,主体贴息最高200万元,示范农场奖补5万元-10万元等精准扶持,组建市级生态农业专班和“安丘农耕”品牌运营公司,招招直指产业痛点。目前,包括康兴农场在内的首批20家示范农场已领取200万元奖补资金,各类经营主体累计争取涉农贷款5.91亿元。

政策落地带来看得见的效益。安丘市吾山镇合力牧场的1500头奶牛“住”进智能牛舍,粪污经厌氧发酵变成沼液有机肥直达种植区。“过去闻着臭,现在看着喜!”负责人张维涛算了一笔“生态账”:沼液肥滋养出12种绿色食品认证果蔬,生态白菜、韭菜获得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评定,年销售额破500万,农场还带动周边5个村户均增收5000元。

安丘国企成立有机肥公司,以成本价直供农户,推动秸秆、粪污利用率达95%、90%,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下降。政策驱动下,全市1400余家农场生态化转型,设施农业突破5万亩,生态种植面积达30万亩,“大棚连片、农场成群”格局初现。

科创赋能:标准与品牌“双翼齐飞”

“我们用生物质炭改良土壤,就像给姜田做SPA。”在山东斧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山东省农科院、山东省农业集团共建的全国首个抗性姜苗工厂化育苗中心,首席技术官孙大勇托起抗性姜苗“安姜1号”比喻道:“既能吸走重金属,又能养出好菌群,土传病害减少90%,干物质提升30%,出口价翻倍。”在安丘,政府主导建设“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农场”产学研用标准联盟,已制定14项技术标准,其中斧创生态大姜全产业链标准成为输出全国的行业金标。

生态标准持续输出与种植技术升级推广,正为安丘构建起全球化的绿色品牌矩阵——13种农产品获生态原产地保护评定,13种“土特产”加贴国际认可生态溯源标签,119个绿色有机品牌形成梯队储备。其中,“安丘大姜”“安丘大葱”不仅跻身首批欧盟地理标志保护名录,后者更以品类全国唯一入选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实现“国际认证”与“国家背书”的双重加持。在此驱动下,“安丘农耕”区域品牌价值飙升25%,完成从“生态溢价”向“市场增值”的转化。

“我们的‘双码’认证农产品溢价稳定在30%以上,每8分钟就有一个标准货柜发往海外,连续15年稳居山东农产品出口榜首。”安丘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依托山东省首个政府背书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该市创新推行“质量安全码+生态原产地码”双认证体系,为全市13万多家生产经营主体建立数字档案,对70余种果蔬实行“田间到舌尖”的全程追溯。消费者扫码即可透视种植地块、检测结果、交易记录等全链条信息——这张“数字身份证”正成为安丘生态农产品征战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智慧农业与产业融合同样在激活生态红利——在石堆镇的高标准农田里,北斗导航无人播种机正按AI处方图精准作业,将海量数据转化为每块土地的定制化种植方案。与此同时,汇海生态农场通过“生态种植+精深加工+研学观光”的三产融合模式,让300亩土地创出3000万元年产值。今年,该市吸引217名大学生返乡创业,这群既懂技术又识墒情的新农人,在田间架起上千个生态大棚,成为撬动生态农业升级的青春杠杆。

“要让每寸土地释放生态红利。”乔日升表示,随着3万亩新建生态大棚落地,2025年全市生态种植覆盖率将达80%。从“论斤卖”到“论个卖”,从“土里刨食”到“土里刨金”,安丘用生态棚、数字码和新农人,写活了“两山”理论的齐鲁答卷。(郑晖)

来源:农村晓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