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来威慑中国的B-21,已经成了美军的负资产,越造越亏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5 17:12 3

摘要:美国空军曾将B-21“突袭者”轰炸机吹嘘为“21世纪空中威慑的核心”,声称它将以“低成本、高隐身”重塑战略打击能力。然而,现实却狠狠打了美国军工复合体的脸——这款被寄予厚望的轰炸机,如今不仅未能兑现承诺,反而成了吞噬资金的“无底洞”,越造越亏,越亏越造,堪称美

美国空军曾将B-21“突袭者”轰炸机吹嘘为“21世纪空中威慑的核心”,声称它将以“低成本、高隐身”重塑战略打击能力。然而,现实却狠狠打了美国军工复合体的脸——这款被寄予厚望的轰炸机,如今不仅未能兑现承诺,反而成了吞噬资金的“无底洞”,越造越亏,越亏越造,堪称美军近年来最失败的“负资产”项目。

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最新财报显示,B-21项目在2025年第一季度亏损4.77亿美元,累计亏损已超过20亿美元。更讽刺的是,这些亏损并非源于技术突破或性能提升,而是源于美国自身的供应链崩溃、通胀失控和制造业空心化。

当初承诺的“单机成本6.92亿美元”早已成为笑话,如今每生产一架B-21,诺格公司反而要倒贴8000万美元。这种“造一架亏一架”的荒谬局面,完美诠释了美国军工体系的低效与贪婪。

B-21的失败首先源于成本失控。美国本想靠这款轰炸机“省钱”,结果却陷入“越省越贵”的怪圈。由于中美贸易战和供应链断裂,B-21的关键材料——钛合金、稀土磁体、碳纤维等价格暴涨,而中国对稀土的出口管制更是让美国军工企业束手无策。更可笑的是,为了“提高效率”,诺格公司引入了3D打印和自动化喷涂技术,结果调试失败率高达30%,反而拖累了生产进度。

最讽刺的是,2015年签署的固定价格合同如今成了诺格的噩梦——材料成本飙升,但合同价格不变,导致每造一架飞机都在亏钱,形成“造得越多,亏得越惨”的恶性循环。

成本失控的同时,B-21的性能也在不断缩水。为了“省钱”,美军对B-2的设计进行了大幅阉割——尺寸缩小30%、发动机从4台减至2台、航程缩短3000公里、内置弹舱从2个减为1个,打击能力直接缩水40%。更可笑的是,为了“降低成本”,B-21竟然大量使用B-2的旧零件,导致维护成本不降反升。隐身涂层虽然号称“升级”,但每5年就要重涂一次,全寿命周期费用远超采购价。

美军既想让B-21穿透中俄防空网,又想让它兼顾常规轰炸和电子战,结果系统复杂度暴增,首飞期间软件故障频发,试飞三次被迫中断。这种“既要又要”的贪心设计,最终让B-21沦为“四不像”,既无法威慑对手,又拖累了美军预算。

B-21的困局最终暴露了美国军工复合体的结构性矛盾。诺格公司为了保住未来30年的维修升级垄断利润,宁可短期亏损20亿美元也要硬着头皮生产,结果股东信心崩塌,2025年一季度股价暴跌10%。与此同时,B-21与“哨兵”洲际导弹、NGAD六代机形成预算争夺战,后者因B-21超支被迫缩水,导致美军空中力量出现代际断层。

最讽刺的是,美国国会为了维持“对华威慑”的政治正确,强行推动B-21加速量产,甚至不惜削减F-35采购量为其让路,进一步削弱美军常规战力。这种“政治绑架技术”的荒唐操作,让B-21彻底沦为“面子工程”。

B-21的失败已不仅是军事问题,更是美国霸权衰退的缩影。它的成本黑洞正在吞噬美军现代化资金,性能缺陷削弱了战略威慑的可信度,供应链危机则暴露了美国产业空心化的致命伤。正如《纽约时报》所言:“当一款武器既要承载战略野心,又要填补工业窟窿时,它注定成为国家的不可承受之重。”

如今的B-21,早已从“空中王牌”沦为美军的“负资产”,而美国却仍在咬牙硬撑,试图用更多的钱填一个永远填不满的坑。若美军继续执迷不悟,B-21不仅无法带来威慑,反而会加速美国在西太平洋的空中优势瓦解。

来源:私人飞机懂飞帝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