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5 19:13 3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强大的文化凝聚力,还蕴含着塑造人、培养人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高校思政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和前沿阵地,具有实现人才兴国、教育强国的战略性意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强大的文化凝聚力,还蕴含着塑造人、培养人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高校思政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和前沿阵地,具有实现人才兴国、教育强国的战略性意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利于丰富和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资源。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进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重要意义。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多样,不仅包括岳飞一生精忠报国、文天祥宁死不屈、李时珍不辞辛苦写下《本草纲目》等历史故事与人物事迹,还包括诗词、绘画、戏曲、小说等文学艺术形式和传统节庆、民间工艺等民俗文化,同时蕴含着提倡“仁爱”“礼义”的儒家文化、追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文化等深厚的哲学思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推动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共同发展,有助于引导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激发创新思维提供了有益借鉴。比如,在高校的中国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古代科技文化成就相关内容时,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背后的故事,展现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鼓舞学生养成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和创新意识。

增强文化自信心与文化认同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将其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认同和热爱,从而使学生自觉承担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如下路径:

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在思政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思政课吸引力的重要举措。对此,高校应立足时代发展需求和学生实际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教学内容。比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敬业诚信的职业精神、知耻而后勇的立世精神等融入思政课教学,激励青年大学生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位卑未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蕴含的家国情怀融入思政课教学,鼓励青年大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夙夜在公的奉献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济世精神等融入思政课教学,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高校需突破传统教学的固有模式,通过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的创新构建更具吸引力的思政课教育体系。一方面,创新思政课堂教学方法。以案例式教学为例,学校可将《论语》中“见贤思齐”的修身智慧与当代青年责任意识培养相结合;通过给学生讲述孔子不辞辛苦周游列国、坚持不懈传道讲学的故事,激励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不畏艰难、积极进取、敢于追求理想;通过春节旧俗的符号解析揭示孝道文化的传承密码,使经典文本和历史传承在现实语境中获得新生。另一方面,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比如,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红色主题教育基地的多样化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思政课的相关知识,同时让学生在理解历史、感悟历史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组织学生在春节期间参与春联创作与张贴等传统节庆活动,通过解析“总把新桃换旧符”背后辞旧迎新的精神隐喻,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会传统节日中承载的家国情怀;借助非遗工坊的戏曲身段教学、茶艺研习等活动,使传统文化基因在技艺传承中实现传承和发展。

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学载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教学载体也需要不断拓展和丰富。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多媒体技术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政教学过程。比如,充分发挥短视频平台作用,邀请高校优秀思政教师、传统文化传承人、相关专家学者定期开展专题知识讲座,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广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多元性;依托校园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平台等,开设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传统美德的微课,积极发布和及时更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音频、微电影、动画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教育和价值观引导;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手段建立线上教育平台,充分整合线上优质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便利;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开展线上教学、在线答疑、线上测试等,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打造智慧课堂。比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书院讲学场景、构建三维数字展馆呈现经典山水画的笔墨意韵,形成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沉浸式学习生态;在图书馆回廊设计典籍长卷数字屏风,使古代文献体系通过光影技术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立体知识图谱。

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建设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对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对此,高校要重视传统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提高思政课教学环境建设质量,使全体师生意识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一方面,加强校园公共空间的传统文化环境建设。比如,在教学楼中庭设置“六艺”主题浮雕群像时,将“礼、乐、射、御、书、数”的传统教育理念与当代通识教育目标形成时空对话;在校园橱窗、黑板报、宣传栏等处发布和展示经典名言、历史故事、诗词名句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使学生全面浸润在传统文化氛围中;在校园步道地砖镌刻经典文本篆刻印章,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感悟经典的思想魅力;在休憩长椅扶手镶嵌“二十四节气”铜雕,将农事智慧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教学媒介。另一方面,营造校园传统文化活动氛围。鼓励学生成立书法协会、国学社团、围棋爱好者协会等传统文化社团,并定期开展社团活动;在校园内举办古诗词朗诵比赛、传统文化知识竞答活动、传统文化相关主题征文比赛等,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在校园内形成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同时,可以举办庆祝传统节日的多样文化活动,如中秋节组织学生制作月饼、朗诵诗词;元旦开展文艺汇演、设立诗词灯会;重阳节组织学生包粽子、纪念屈原、开展龙舟比赛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在推进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已然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举,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与时代价值。高校需充分认识二者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升教育理念,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机、新活力,有效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进而引导青年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本文系2023年度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日常生活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编号:2023C11)、2024年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研究项目“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编号:JGJX24D0153)的研究成果]

来源:光明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