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城巍峨,两江交汇,沐整合医学之新风;雾都梦幻,桥都璀璨,聚西南抗癌之精英。2025年4月11日-13日,2025 CACA西南整合肿瘤学大会在美丽山城重庆隆重举行。此次大会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世界整合肿瘤学协会(WAIO)共同主办
山城巍峨,两江交汇,沐整合医学之新风;雾都梦幻,桥都璀璨,聚西南抗癌之精英。2025年4月11日-13日,2025 CACA西南整合肿瘤学大会在美丽山城重庆隆重举行。此次大会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世界整合肿瘤学协会(WAIO)共同主办,重庆市肿瘤医院承办,并得到多方鼎力支持与共同承办。“肿瘤防治,赢在整合”,本届大会秉承整合医学理念,以“局部精准施策,整体和谐共治”为主题,汇聚西南乃至全国的抗癌智慧与力量。会议期间,《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魏辉教授,围绕不同分子亚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挑战与突破进行分享,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实用性的参考。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本次会议上,您以“我如何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为主题进行了汇报。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个体化治疗中,精准分层是制定方案的核心。能否请您分享一下针对携带不良预后突变的AML患者,目前治疗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魏辉教授:近年来,在携带不良预后基因突变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治疗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体现于以下几类患者的治疗策略优化。针对FLT3突变患者,FLT3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已显著改善其治疗效果。基于国际最新预后分层体系,此类患者已从既往的高危组调整至中危组,标志着治疗效果的实质性提升。
在KMT2A(MLL)重排白血病治疗方面,尽管国内仍缺乏有效靶向药物,但国际上新型Menin-MLL抑制剂已获批用于此类预后欠佳的患者群体。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国内多中心已开展相关临床试验,对于复发难治型患者,参与此类研究既可获得潜在治疗获益,也为后续应用提升提供循证依据。
对于伴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相关基因突变的AML患者,传统化疗方案疗效欠佳。现有临床证据表明,BCL-2抑制剂治疗可使部分患者达到缓解,后续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显著提升长期生存率。
在各类不良预后因素中,TP53突变仍属最具治疗挑战的分子异常。尽管已尝试免疫治疗及小分子靶向药物等新型治疗手段,但目前仍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证实其疗效改善作用。现有临床实践表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虽为唯一可能改善预后的治疗选择,但移植后复发率仍居高不下。针对TP53突变白血病,亟待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以突破当前治疗瓶颈。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今年的肿瘤防治宣传周的理念是科学防癌、健康生活,您认为在这个理念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早期筛查和预防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如何帮助降低发病率?
魏辉教授:在AML的早期筛查领域,既往缺乏有效的指标与手段。但近年来,随着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逐步取得了新认知。研究发现,健康人群在40~45岁后,部分会逐渐出现造血细胞的体细胞突变,常见的如TET2、DNMT3A,甚至TP53突变。然而,这些携带突变的个体多数并未发生造血系统肿瘤,且血常规正常,医学上将这种现象定义为克隆性造血(clonal hematopoiesis, CH)。值得注意的是,克隆性造血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至80~90岁时,可能接近半数人群存在这种现象。从临床意义来看,克隆性造血属于血液系统肿瘤尤其是AML发生的高危因素,可作为早期筛查白血病高危人群的重要指标。
除克隆性造血外,还存在一些家族性或胚系突变,如DDX41、CEBPA、ROS1突变等,这些个体先天携带的突变使其成为 AML 的高危人群。现阶段,虽已能够通过筛查识别这类高风险发生AML的人群,但尚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来降低其发病风险。
目前,针对克隆性造血的研究成为热点方向,旨在探索能否通过干预克隆性造血,减少其向白血病转化,进而降低白血病的发病率。这一方向正处于不断探索与研究之中,期待未来能取得新的突破,为预防与治疗提供新的策略与方法。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针对FLT3突变AML这一极具挑战性的疾病,能否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您的团队在这方面已经开展的主要工作,以及对未来研究和治疗规划有何设想?
魏辉教授:FLT3基因突变作为AML中常见的预后不良标志,其治疗领域近年来取得了一定进展。针对这一具有挑战性的临床问题,我们中心重点探索了靶向药物与化疗协同干预的创新模式。当前FLT3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构成了该领域的重要突破,国内已批准药物如索拉非尼未获批此适应证、吉瑞替尼在复发难治患者中展现出良好疗效,而国际指南推荐药物米哚妥林和奎扎替尼则在一线治疗中显示出重要价值。
目前,我们中心构建了分层治疗体系:对于二线治疗,可采用吉瑞替尼联合BCL-2抑制剂或去甲基化药物阿扎胞苷的方案,旨在提升缓解率并为造血干细胞移植创造条件。在一线治疗层面,加大化疗剂量可实现疗效突破。此外,还探索了创新性引入吉瑞替尼与阿扎胞苷、维奈克拉的三药联合方案,显著提高了年轻患者的完全缓解率(90%)和微小残留病灶(MRD)阴性率(93%),同时展现出较传统化疗更优的耐受性。
在获得血液学缓解后,可积极实施桥接治疗策略,通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强化巩固化疗加深治疗反应。这种整合治疗模式不仅能够改善FLT3突变患者的短期预后,更有望展现出将此类患者从高危组转化为低级别分组的潜力。未来,研究方向可以聚焦于优化靶向药物组合、完善移植时机选择以及开发针对耐药机制的创新疗法,以期实现更多患者的长期生存获益。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白血病诊疗中心主任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白血病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来源:肿瘤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