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杭州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联合推出的“元代的杭州与泉州:河海相依,多元和合”特展,在杭州博物馆南馆二楼、三楼临展厅正式亮相。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余雯雯 通讯员 陈晶
“杭州路”,很多人看到这三个字,可能会问:这条路在哪里?
其实,这不是一条路,是杭州在元代的行政称呼。
同样的,远在千里之外的泉州,被称为“泉州路”。
想细细研究元代这两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请速速移步杭州博物馆。
今天,杭州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联合推出的“元代的杭州与泉州:河海相依,多元和合”特展,在杭州博物馆南馆二楼、三楼临展厅正式亮相。
整场展览由22家文博机构携手、展出200余件/套展品,其中珍贵文物41件/组、一级文物15件,囊括陶瓷、书画、古籍善本、玉器等10余个门类,聚焦“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杭州与“东方第一大港”泉州两座城市,讲述始于内陆却辐射全球的世界交通贸易网络和波澜壮阔的世界贸易图景,带领观众重回多元交融的元代,走进当时的杭州与泉州。
双城镜像、双城对话,一种创新
杭州的青砖灰瓦、飞来峰的佛像、交织如网的运河水系;泉州的红砖建筑、异域风格的门楼、刺桐港的帆影幢幢……
大家走进展厅,最大的感受就是“双城镜像”的叙事方式,各种视觉符号将时空折叠于方寸之间,将杭州与泉州的对应内容进行对照展示,通过“双城对话”,将两座城市在元代的联系与差异尽数呈现。
“这种讲故事的方式,在全国博物馆的展览中还是比较少见的,我们算是一次创新的尝试。”杭州博物馆副馆长王光斌在现场告诉记者,他们在展览的视觉呈现上动了很多脑筋,比如海报中“杭”、“泉”二字,把两座城市的标志性历史文化元素都涵盖了。整个展厅像极了一幅元代杭州和泉州浓缩的文明画卷,通过杭州的瓷器、铜钱、丝绸,折射江南的精致与富庶,通过泉州的航海罗盘、异域香料、红砖浮雕,讲述海上丝路的冒险与传奇。
“杭州路”“泉州路”铭文铜权,很好打卡
前面提到的“杭州路”“泉州路”,都能在展厅找到。
先来插播一个知识点——
元代行政区划推行行省制度,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四级,“路”相当于现在的“市”。
杭州作为元代江浙行省的首府,于元至元十五年(1278)被升杭州路。管辖范围还挺大的,“领八县一州”:钱塘、仁和、余杭、临安、新城、富阳、於潜、昌化八县和海宁州。
泉州路治晋江县(今泉州市区),管辖七县:晋江、南安惠安、同安、永春、安溪、德化。
展厅里呈现的是“杭州路”三个字的铭文铜权,出土于杭州祖庙巷文浒弄中河工地。正面铸有“杭州路”铭文,两侧分别铸“延祐五年”(1338)“成八十”铭文。
权即秤砣,通常与秤杆搭配使用,多用于贸易货物的称重或钱币重量的测量。铜权在元代比较流行,带有行政地名、纪年铭文的尤为珍贵。
比起“杭州路”,“泉州路”的铭文铜权形状更接近现代的秤砣,权身前后铸有“泉州路总管府”“至元三十一年造天囗”铭文。至元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至元三十一年为公元1294年。
铭文“杭州路”“泉州路总管府”在展厅里特地做了放大,视觉效果非常好,很出片,预测会成为此次展览的打卡点之一。
两件元青花瓷器,为杭博珍贵馆藏
这次的展览,有不少杭州博物馆的珍贵馆藏。
比如排列在镇馆之宝水晶杯之后的两件罕见元青花瓷器:景德镇窑青花瓷塑海鳌山子笔架、青花观音瓷塑像。
小小的笔架,造型颇有意思,圆月/太阳下,一只海鳌驮起四座山峰,寓意“指日高升”“独占鳌头”,且背面尚留有窑工指纹,是国内考古出土的唯一一件元青花文具。
景德镇窑青花瓷塑海鳌山子笔架 杭州博物馆藏
观音瓷塑像出土于杭州文三路纪年墓,虽然土黄色有别于常规青花瓷器,后经检测确认为景德镇窑青花瓷,为元青花的烧造提供了研究资料。
景德镇窑青花观音瓷塑像 杭州博物馆藏
两件文物分别陈列于“交通枢纽”与“民族交融”展区,讲述了杭州在元代作为运河枢纽与多民族聚居地的历史地位。
鲜于枢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杭博的元代馆藏,绕不开一位人物——元代大书法家鲜于枢。
元代书法圈,鲜于枢与赵孟頫齐名,被合称为“南赵北鲜”。鲜于枢在37岁以后定居杭州,于西湖虎林筑困学斋,逝于杭州。其墓于1989年在杭州苗圃被发现,通过墓内两件铜印,确认此墓即为鲜于枢之墓。这次展出的,便是其中一枚印证身份的“鲜于枢伯幾父”白文铜印。
“鲜于枢伯幾父”白文铜印 杭州博物馆藏
展厅里还有一件鲜于枢的重量级书法作品——《鲜于枢摹补高闲草书千字文卷》。
《鲜于枢摹补高闲草书千字文卷》(部分) 辽宁省博物馆藏
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张力介绍说,这件展品,背后的故事相当精彩:
高闲是唐代非常有名的擅长草书的高僧,不过鲜于枢在《论草书帖》评价“高闲用笔粗,十得六七耳”,似乎并不是特别待见。而最后,恰是鲜于枢补书了高闲的传世之作《千字文》的残缺部分,自“千字文”始,至“渠荷的历,园”止,总共772字,差不多补了四分之三,曾一度被认为是高闲本人所作,可见其功力。
《鲜于枢摹补高闲草书千字文卷》现场开箱
曾经这份补书的这卷和残卷一起合裱,后来几次分分合合,最终还是没能合在一起,后半卷高闲草书千字文现藏于上海博物馆,鲜于枢的这卷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这次,辽博馆藏的《赵孟頫临皇象急就篇卷》也来了,大家不妨也去找一找。
《赵孟頫临皇象急就篇卷》(部分) 辽宁省博物馆藏
元代文人的city walk原来是这样的
除此之外,展厅内的不少展品值得细品,如元代文人郭畀的《客杭日记》。
郭畀美须髯,人称郭髯,与元朝大书法家赵孟頫、大画家倪瓒都有来往。他的日记手稿《云山日记》,记录了1308年—1309年的16个月在京杭大运河沿线的生活、交游、见闻。其中,他客寓杭州期间的内容约7500字,被清代学者厉鹗节选,编为《客杭日记》广为流传。
本次展出的是藏于首都博物馆的郭畀《客杭日记》真迹残稿部分,共十四页,与现藏于上海图书馆的日记主体可互为补充。
仔细阅读日记,你会发现元代文人的杭州“city walk”相当高级,四处打卡,各种交朋友。像苏淳斋、朝天门、芳润桥、南山惠因华严寺、开化院、石屋洞、胜果尼寺、水乐洞、钱唐门等地,他一个都没落下;汤北村、费涣夫、郭千户、唐仲文、马生、宋春公、张德辉等在杭人士也都见了。
郭畀《客杭日记》 首都博物馆藏
比如大元年十月三十日这天,他到杭州南山游玩,回去后是这样记录的:“三十日,晴,冷。汤君白知余事不如意,呼舟过湖,闲行散闷,游南山惠因华严寺,次游开化院,次游石屋洞,俯视洞口深暗不可测,觉阴风逼人,壁上记姓名而回。入胜果尼寺,君白令亲惟德母子,为尼延坐,设茗罢。次游水乐洞,扣寺门久之,乃得入。绕寺皆奇石......”
文创选择多多,还能一键生成国风人物
结合本次特展,配套推出了“元瓷雅集”、“萌宠觉醒”、“潮生华韵”、“文物好玩看杭博”四大系列文创。从冰箱贴到晴雨伞,从“城市限定款”帆布袋到手机挂绳,从首饰到香膏,大家可以通过文创产品,感受元代杭泉双城多元和合、传承创新的城市风貌。
此外,富有泉州特色的磁灶窑系列文创产品,如滴水兽陶瓷摆件、红砖茶歇套装等也将同步开售。不出杭州,就可以把寓意“滴水生财”的闽南萌宠带回家,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不要错过。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就是数字文创——“智衣衿”体验一体机。观众选取展览中的文物,可一键生成国风人物图片及视频,手机下载或现场打印带回家,给大家看看杭州博物馆藏品管理部主任徐颖的体验视频,超美的有没有——
再提醒一句,本次展览有11件核心展品,包括辫线袄、银鎏金带饰、龙泉窑青釉印凸花海水云龙纹瓷玉壶春瓶、赵孟頫临皇象急就篇卷等,其中有5件/套展品为限时展出,请大家按需安排好观展时间。
展览时间:2025年4月25日-2025年8月11日
展览地点:杭州博物馆南馆特展厅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