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5年没打交道了,一下子拍了板,拍出一份《中美联合公报》。你说厉害不厉害?更绝的是,几十年后,尼克松躺在病床上,翻着回忆录自个儿都感慨:“去中国,是我这辈子干得最牛的事儿。”
1972年2月,北京机场风刮得厉害,周恩来站在寒风中没戴帽子。尼克松下飞机,伸出手,周总理一握,震惊世界。
25年没打交道了,一下子拍了板,拍出一份《中美联合公报》。你说厉害不厉害?更绝的是,几十年后,尼克松躺在病床上,翻着回忆录自个儿都感慨:“去中国,是我这辈子干得最牛的事儿。”
这不是嘴上说说,这是一个总统,对他整个人生的总结!
1972年2月17日10点35分,安德鲁斯空军基地,尼克松专机起飞。飞机刚一加速,尼克松脑海里浮现的是马尔罗的那句话:“哲学上的航行,有如发现新大陆。”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飞行。
他身边是基辛格、鲍勃,座舱里塞满了从全国各地飞来的祝愿电报。基辛格在日志里写了一句——“有种宗教感。”
11小时后,北京上空,零下的冷空气钻进机舱缝隙。远处是灰黄的田野,村镇像中世纪油画。飞机降落,尼克松走下舷梯,看到周恩来站在寒风中,戴着厚大衣,却不戴帽子。
那一刻,没有言语,两人鼓掌致意。这不是外交礼节,是历史关头的默契动作。
尼克松伸出手,周恩来接住。两只手,在北京的跑道上,结束了中美之间整整25年的沉默。
一小时后,毛泽东提出接见。地点,北京中南海。那天基辛格紧急通知尼克松“主席请见”。尼克松刚想洗个热水澡,立刻换衣出发。
夜里9点,毛泽东和尼克松会面。两人讨论的是中美关系的未来图景,并非虚词寒暄。这场握手之前,美国高层已经筹划三年。
1969年2月1日,尼克松上任不到两周,就写了备忘录给基辛格,明确提出探索与中国关系正常化。
他说得很清楚,不能高调,要私下摸底。
那一年,中国对美方释放的信号“没有理睬”,直到1970年2月,尼克松在国会的首次外交报告中写下:“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富有生命力的,不应继续被孤立。”两天后,中国驻波兰大使向美国代表释放信号:欢迎美方高级官员访华。
1971年7月9日至11日,基辛格秘密访华。
北京,西郊宾馆,周恩来与他进行了几轮深入谈判。会谈结束,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正式邀请尼克松总统在1972年5月前访华。7月15日晚7点半,尼克松通过电视向美国民众宣布访华计划。“三分钟演讲”成为当年最轰动的新闻。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抵达北京,正式开启“破冰之旅”。在机场,他站在军乐队前面,听着《义勇军进行曲》和《星条旗永不落》,脸上写满激动。他说,从没听过国歌如此动人。在北京的第一晚,他记录下:“这是一场历史的赌注,我们赌对了。”
历史的齿轮转动,从来不是在掌声中发生的,而是在寒风中、在协议桌上、在一双双沉默相握的手之间。
1967年,尼克松在《外交季刊》发文提出中美接触设想。当时没有身份,也没有权力,他是政治边缘人。这篇文章成了中美解冻的起点。
1969年2月1日,尼克松正式上任不到两周,写下备忘录:对华接触必须秘密进行,避免激起国内右翼反弹。
同年,基辛格受命开始探路,先从低调的第三国接触做起。中国方面最初沉默,直到1970年2月国会报告后才有回应。中方两天内透过波兰大使发出信号,表态希望美方高级官员访华。
地点仍是华沙,形式仍是会谈,但语气不再是过去那种断然拒绝。
1971年春,“乒乓外交”让中美关系热度骤升。美国乒乓球队首次受邀访华,随后4月周恩来会见美方团队。外界看到的热情背后,是基辛格和周恩来之间正在进行的实质性对话。
7月9日至11日,基辛格秘密访华。三天的谈判,涵盖台湾、越南、苏联、联合国等重磅议题。周恩来直截了当,基辛格则精准回应。
会谈在北京西郊宾馆进行,最后一天晚餐是川菜和一碗炒面。那顿饭后,周恩来递出正式邀请:尼克松总统可于1972年5月前访华。基辛格回到美国,立刻将消息报告总统。
尼克松只说了一句:“终于来了。”
1971年7月15日晚,尼克松发表电视讲话,宣布将于次年访华。这条消息引发西方舆论震动。美国民众首次意识到,那块地图上用红色标注的神秘国家,可能会变成朋友。
从67年发表文章,到71年收到邀请,这场外交布局用了整整四年。
而这四年的铺垫,只是为了那七天——1972年2月21日至28日,尼克松在中国度过的一周,被他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
1972年2月27日,尼克松和周恩来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这份公报没有含糊语言,直接写明:双方承认中美之间存在分歧,但同意以和平方式处理国际争端,推动关系正常化。这是第一次,美方在正式文件中写出对“一个中国”的尊重。
签字仪式前,尼克松问基辛格:“你确定北京能接受这版文本?”基辛格回答:“他们起草的,改动的也是他们。”尼克松沉默几秒,说:“这将改写地缘政治。”
这场公报背后,是两国对第三方苏联的共同防范。1970年代初,美苏争霸白热化,苏联在亚洲部署核导弹并加强海军巡航。中方面临北部压力,美方在越南深陷泥潭。中美破冰,实为共同压力下的战略合拍。
访华结束三个月后,苏联紧急邀请尼克松访苏。那是1972年5月,克里姆林宫的外交团队承认:中美握手对苏构成战略压力。这场会晤推动了限制战略武器谈判,苏联在美方压力下首次签署军控协议。
此后十年,中美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1979年,两国正式建交。那是邓小平出访华盛顿的年份,美国主流媒体用了一个词:“中美的黄金起点。”
尼克松回忆录里写:“如果我必须用一个事件来定义我的总统生涯,那就是访华。”
而这一切的开始,源自那一握,源自那一夜的会谈,源自那场没有观众的炒面宴席。尼克松说,去中国,是他最重要的决定——不是因为他改变了中国,而是因为,他终于学会了:真正的伟大,不是打破,而是打开。
尼克松回忆访华(一):到中国去,是我长期的愿望.澎湃新闻.2019-05-14
尼克松回忆访华(二):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澎湃新闻.2019-05-22
尼克松回忆录:如果我在死前有什么事情想做,那就是去中国.观察者网.2019-05-17
来源:探史笔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