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知产力绽放新质生产力 |企业现身讲述:以“新”促“质”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5 20:06 1

摘要:我国企业一直有着不断攻坚克难、锐意创新的基因。伴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不断完善,相关企业的创新活力更是显著增强。在制造业方面,以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产品质量提升的效果尤为明显。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对标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加强自主研发,逐步实现从“追平”

我国企业一直有着不断攻坚克难、锐意创新的基因。伴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不断完善,相关企业的创新活力更是显著增强。在制造业方面,以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产品质量提升的效果尤为明显。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对标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加强自主研发,逐步实现从“追平”到“赶超”的突破。面对作为数字经济核心要素的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在创新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了更多的可能与超越。沿着“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之路”,中国企业书写着自己的故事,并娓娓道来……

通用技术集团: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显著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是原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马恒昌老组长经常说的话。75年前,“马恒昌小组”用一把“千分尺”在没有图纸、工艺的情况下,七天时间完成了高射炮闭锁机的修复任务,如今这把锃亮的“千分尺”交到了马恒昌小组的第18任组长马兵的手中,这代表着中国机床行业技术和精神的传承。

2019年,在国务院国资委和相关地方政府的支持帮助下,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通用技术集团)将当年机床行业“十八罗汉”中的七家纳入旗下,组建了中国机床产业的“国家队”。“国家队”带领中国机床行业前行之际,从“千分尺”到“纳米时栅”,精密之尺的“传递”与“创新”,为中国精密制造引路。

“±0.06角秒,中国人手中从此有了自己的‘精密尺子’”——产学研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超高精度、超高分辨率的位移传感技术的研发——纳米时栅,测量精度最高可达±0.06角秒,达到了现有检测仪器水平的极限,实现了“从0到1”的原创性技术突破。通用技术集团与重庆理工大学创新合作模式,合资设立了国测时栅科技有限公司,推动了纳米时栅技术“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加快产业化进程,快速实现了纳米时栅技术在机床、计量检测等领域的转化应用,培育、发展了新质生产力。

2020年,在当年机床行业“七所一院”中的国家级科研院所北京机床研究所基础上,通用技术集团整合集团机床板块企业(下称机床板块)优势研发资源组建成立了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机床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称“通用技术机床研究院”)。

通用技术集团机床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通用技术机床研究院执行董事、院长、党委书记高长才介绍,“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优势,企业在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方面具有优势,二者在技术与应用之间的互补性是合作的基础。目前我们分别与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共建联合研究院、实验室,促进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根据《2024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凸显。根据企业需求开展联合研究的比例最高,达到47.6%。

为了进一步串联起实际需求、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高长才重点讲到了通用技术机床研究院的PDS(产品开发系统)产品研发流程。“我们借鉴了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等领域的PDS流程,利用其突出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的流程优势,将产品研发划分为信息收集阶段、需求分析阶段、策划立项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五个主要阶段,并细化各阶段的相应环节,打通了产品从需求收集、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到量产销售全流程多部门的协同工作,避免了研发和生产“两张皮”的现象。”

近三年,通用技术机床研究院获得授权专利111项,其中发明专利83项。高长才告诉记者,“我们所取得专利均实现了自主实施,主要服务于机床板块企业的产品,专利技术都切实应用到了实际生产制造中”。高长才介绍,结合目前PDS产品研发流程,我们建立了覆盖研发全流程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从项目筹备前期的专利检索,到项目实施中的专利申请,再到专利维护的既定流程,最后积极推动专利技术落地应用,实现成果转化。高长才强调,在产学研合作领域,知识产权管理尤为重要。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签订知识产权协议,明确各方权责,可以推动合作的顺利进行,取得高质量成果。

伴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高长才认为,“AI+知识产权”本质是一场“创新基础设施”的升级。他说,目前市面上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正在机器学习多维度分析专利指标,通过动态评估专利组合的情况,不断优化专利组合结构,为成果转化赋能,提升专利的商业价值。同时,为了促进协同创新,可以使用AI进一步打破信息差,建立跨机构的专利数据共享池,通过自动匹配技术互补方,生成联合研发的知识产权分配方案。此外,可通过AI整合专利数据、诉讼案例和现有的公开产品信息等内容,实时监测网络和市场,进行权利预警、侵权监测,成为及时发现侵权、维权的重要手段。

2025年4月23日,通用技术集团机床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周舟在“工业母机+AI数智创新发展论坛”上表示,面对新战略和AI浪潮,期望与各方协同创新,加强科技与产业融合,推动产业迈向智能化、高端化。

北方华创:知识产权国际化加速技术创新

“2014年,公司收到了来自一家外国同行公司的律师函,对方认为其专利权遭到侵犯。我们凭借前期在设备开发过程中的专利预警机制和进行专利规避设计,化险为夷。”北方华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北方华创)总法律顾问宋巧丽开始就向记者讲述了2014年北方华创曾面临国外厂商的专利权侵权诉讼。这场诉讼十年过去了,她仍然记忆犹新。

宋巧丽表示,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和侵权风险防范是一大挑战,企业可能会面临自身技术被侵权或被指控侵权的风险,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因此,知识产权管理尤为重要。她认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借鉴先进的国际知识产权管理经验,还要转化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好措施。

宋巧丽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重点提到了将知识产权工作嵌入到IPD(集成品开发)项目管理的管理模式,即根据IPD节点的研发需求及研发进展,嵌入不同形式的知识产权服务工作,例如专利情报分析、专利挖掘、专利预警分析等,知识产权工作结合IPD项目管理中跨部门协作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优势,对整个项目研发、知识产权布局起到支撑作用。

根据CINNO IC Research于2025年3月4日发布的《全球半导体设备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北方华创在2024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厂商市场规模的排名,从2023年第八位上升至第六位。据宋巧丽介绍,截至2024年底,北方华创已经在包括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在内的20个国家或地区进行了专利布局,包括PCT申请在内的海外专利申请数量超过2000件。其中超过1500件专利申请涉及的技术已经实际应用到产品中,产业化率超过70%。

美国对中国半导体装备制造业的出口管制措施自2022年以来不断升级,限制了中国引进先进半导体制造设备、技术的渠道。宋巧丽认为,加快自主研发,减少依赖,供应链建设与技术研发是重点。近几年,北方华创一直围绕供应链可控与国内材料、零部件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逐步降低对进口零部件的依赖。

在技术攻关方面,宋巧丽举例讲到,在半导体制造中,外延工艺很复杂,该领域长期被国外垄断,自2020年开始对中国禁售。她形象地解释,“外延工艺”像半导体晶圆外面的“一层外衣”,可以改善晶圆的性能,用于制造高性能的芯片。为了攻克难关,北方华创成立了“12英寸外延”团队,开启7×24小时的高强度攻关模式,最终成功完成了设备开发和工艺验证,打破了海外企业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解决了国内芯片制造客户面临的“卡脖子”困境,为国产半导体设备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宇树科技:人工智能给新产业发展带来新畅想

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宇树科技)创始人、CEO王兴兴19岁用200元“手搓”的那个颤颤巍巍的双足机器人,经过不断迭代,成为全球行业出货量领先的机器人,奇迹也有“算法”。在众多民营企业中,有一家民营企业携手H1系列人形机器人登上春晚舞台闯入了大众的视野,这家企业就是宇树科技。

2025年2月,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这位年轻的90后企业家王兴兴:“你是这里面最年轻的。国家的创新需要年轻一代贡献力量。”

宇树科技于2016年成立,因其自主研发的“四足机器狗”一战成名,并应用在了电力巡航、消防救援、休闲娱乐等方面,与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开发的“SPOT机器狗”一决高下;其后续研发的G1、H1系列人形机器人,凭借其性能和价格优势成为全球出货量领先的机器人。2025年被业内称为机器人量产元年,据王兴兴介绍:“公司目前主要是做高性能机器人,我们设计的机器人是要能进入到生活场景去‘干活’的。”这个期待的背后,离不开创新。

宇树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每研发一项新技术,都会第一时间申请专利,并积极探索其商业化路径。”十年来,公司已向全球范围内的10个受理局申请了近300件专利,重点聚焦美国、日本等科技发达、市场潜力大的区域,其中68%的专利已获得授权。公司专利布局覆盖了包括机身结构、动力系统、机器视觉、电源等在内的多个核心领域,在被“卡脖子”的核心部件上实现了90%国产化率, 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且全球化的专利布局进一步增强了公司的技术储备和市场竞争优势,为进军国外市场提供了法律保障。

宇树科技公司采用了“小步快跑”和底层技术积累与迁移的技术迭代方式。王兴兴告诉记者,公司将四足机器人的相关技术迁移到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上,大大缩短了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周期。自2024年公司开源了强化学习代码库后, 基本上国内所有的人形机器人公司都用了四足机器人的底层硬件和软件技术,助力了人形机器人的迭代优化。

王兴兴认为,当下所有机器人面临的最大的瓶颈是基层AI的能力在全球范围内都没有达到一个像初代通用AI的能力,这个是目前整个行业最大的问题。很多具身智能的公司把宇树定位为“做人形机器人的身子”,王兴兴表示“机器人本体”是我们公司的立身之本,但如果不做AI,其实不能很好地做本体,硬件本身是要给AI做服务的。随着AI技术越来越进步,对硬件的自由度、数量、外观灵活度的要求会越来越低。

王兴兴告诉记者,如果AI进入整个人形机器人以后,我们可以设想:从垃圾堆里找几个关节电机,找几个木头把他们拼凑成“人”的样子,他自己就能走路,甚至是“干活”。这不仅仅是假设,这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些创新发展的故事,不仅体现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也展示了企业在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在创新生态不断优化的背景下,企业创新动力愈发强劲,不断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从“有”到“精”的超越。从“知识产权大国”向“知识产权强国”迈进的进程中,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畅想的空间,创新发展的故事还在继续,畅想还在继续……

- END -

监制|余飞 刘青

统筹|杨幸芳

采写|法治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王冠男

来源:开封政法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