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对于那些熟悉中国民歌曲调的听众来说,即使不看作品的名字或者闭上眼睛,也能听出这部交响组曲描写的是江西——并且只属于江西。作曲家张帅精心地将那些著名的来自江西的曲调,融入了这部有着浓郁地域风情的作品之中。那些曲调熟悉又亲切,从第一个主题音调开始,就展现了鲜
文 | 钟诠
(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
4月9日晚,由江西文化演艺发展集团出品,指挥家俞峰执棒南昌交响乐团演绎的《江西组曲》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
其实,对于那些熟悉中国民歌曲调的听众来说,即使不看作品的名字或者闭上眼睛,也能听出这部交响组曲描写的是江西——并且只属于江西。作曲家张帅精心地将那些著名的来自江西的曲调,融入了这部有着浓郁地域风情的作品之中。那些曲调熟悉又亲切,从第一个主题音调开始,就展现了鲜活的画面感,有关江西的各种承载着独特文化经验的记忆,仿佛随着音乐在听者的眼前徐徐铺陈开去。
江西是一个特别之地。除了独有的山水地貌和风物特产,它在中国文化史上还有着重要的地位。陶渊明、陆九渊、汤显祖……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为江西增加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更别说它还有着红色故都、革命圣地的光环。因此,选择以哪些侧面来刻画江西独有的地域特点,从音乐艺术的角度而言是需要深入思考的。《江西组曲》有六个完整的器乐乐章和一首作为尾声的歌曲,依次为“层峦耸翠绣屏风”“白鹤鱼米望茶垄”“翰墨青花绘民韵”“峥嵘岁月映朝霞”“一江流长沃两岸”“赣鄱儿女唱新声”,以及歌曲《我在江西等你》(尾声)。各个乐章主题的设计,显示了张帅对江西地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情感认同。作品从山水风光、稻作文化、陶瓷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全面融合了江西的自然风貌、人文历史与革命情怀,勾勒出一幅赣鄱大地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神图谱,讲述了当代江西人对人与自然的思考,以及对未来充满希冀的展望。作品既有纵向的历史演进,又有横向的时代铺展。
回顾音乐创作历史,诸多经典组曲作品皆承载着作曲家对特定地域、文化或情感的深度洞察与艺术转译。远的不说,自近世以来较为知名的作品就有巴托克的《罗马尼亚民间舞曲》、沃恩·威廉斯《英国民歌组曲》、科普兰《阿巴拉契亚之春》、艾夫斯《新英格兰三地》等。这些作品具有共同的艺术特点,即用音乐独有的艺术手段极好地展现了地域风情,用具有民族风味的音乐描写标志性场景,呈现抒情性和叙事性的统一。
张帅的这部《江西组曲》也具有类似的特点,比如对当地民歌的出色应用,但对于一部中国人写就的作品而言,《江西组曲》的特色不止于此。作曲家在其中突破了传统交响乐配器范式,将竹笛、二胡、琵琶、古筝等民族乐器与交响乐队有机结合,通过精心构建的旋律线条与和声架构,实现了中西乐器在音响对话中的相互映衬。这一创作策略不仅保留了民间音乐的原生质朴质感,还赋予其交响乐的宏大叙事能力,体现了曲作者对不同音乐文化间兼容性的深刻理解与出色的驾驭能力。
《江西组曲》对江西民间音乐元素,如山歌、采茶调、赣南小调的大量应用,并将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技法做了精妙整合,创造性地将赣南采茶戏的灵动旋律、景德镇窑火所蕴含的独特节奏、历史和革命的情怀、建设发展的进取之志融为一体,鲜明地呈现出江西本土文化的独特风貌,以及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一句话,这是一部极具地域文化标识性,同时有着中国气派的交响乐之作。
具体到每个乐章而言,在第一乐章“层峦耸翠绣屏风”中,起伏的旋律线条模拟自然地貌的形态特征,弦乐呈现的主题动机则象征着蜿蜒流淌的水系,构建出江西连绵山峦的音乐意象。二胡、笛子与乐队交相辉映,当兴国山歌的主题——“哎呀勒”响起,禁不住令人遐想连篇。在第二乐章“白鹤鱼米望茶”中,竹笛吹奏的采茶调旋律在弦乐的衬托下,勾勒出田野间的生态画卷。乐队通过音色与演奏技法模拟鱼米田间竹笛的声音质感,其纯净空灵的音响效果迅速将听众带入充满生机的田园意象,通过乐器间的音色对比与旋律呼应,生动展现出江西鱼米之乡的地域特色。
第三乐章“翰墨青花绘民韵”中融入的民乐元素成为一大亮点。民族乐器二胡与交响乐队相互交织,带有舞蹈的风格,营造出民间文化繁荣热闹的音乐氛围,从多个维度展现出江西民间文化的魅力。第四乐章“峥嵘岁月映朝霞”迅速将受众带入波澜壮阔的历史时空,《十送红军》的民歌主题,唤起受众对革命历史的缅怀和敬意。二胡、琵琶、古筝的应用,让音乐具有浓厚的叙事性和情感性。
第五乐章“一江流长沃两岸”,以潺潺细流般的音色起始,逐渐汇入弦乐所构建的“江河”音响之中,象征着赣江贯穿江西大地。通过旋律、和声与节奏的变化,展现出赣江两岸的历史变迁与江西人与赣江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第六乐章“赣鄱儿女唱新声”是对江西新时代发展唱出的艺术颂歌式表达。合唱中的赣鄱儿女的欢呼以及民乐的再次融入,营造出欢腾向上的音乐氛围,生动展现出当代江西的蓬勃活力。
作品以一首歌曲《我在江西等你》(张帅作曲,白羽作词)作为尾声收束全曲。据南昌交响乐团透露,这一突破传统交响曲“框架”的创意,来自该团的艺术副总监指挥家朱曼。她从《江西组曲》创作之初介入,并指挥了该作品的世界首演,为这部作品亮相国家大剧院舞台作了很大贡献。歌唱家王丽达担纲了该歌曲的主唱,她的嗓音清亮婉转,优美动听。采茶戏元素的融入让旋律既熟悉又新颖。歌曲的旋律清丽兼具高远的音乐气质,曲调简洁流畅,歌词朗朗上口。作为尾声,它不仅为整部作品画上圆满句号,也以温暖的邀请,传递了江西真诚、质朴的声音。
指挥家俞峰在《江西组曲》的演绎过程中发挥了引领作用。俞峰的指挥风格一向以细腻著称,他总是能够精准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层次与细微音响结构的变化。在对《江西组曲》的处理中,也展现出了其对作品的音乐结构、情感内涵与文化语境深刻且独到的理解。在当晚的演出中,他指挥动作精准且富有表现力,每一个手势皆蕴含着对音乐节奏、力度、音色等要素的精确控制,引领乐团成员实现对作品的精准演绎。而独奏部分的演奏者——高白的二胡、于源春的琵琶、程皓如的古筝、冯天石的竹笛——均展现了顶尖演奏家的水准,他们的演绎不仅技术纯熟,更将江西的地域风情融入每一个音符。
当晚,与江西有密切联系的众多革命家后代及英烈家人到场聆听了本场音乐会。“井冈之子”陈正人之女陈宜生说:“演出非常感人,充分反映出江西的整个社会面貌。”跟随毛泽东参加秋收起义和“三湾改编”的陈士榘上将之子陈人康评价:“《江西组曲》用音乐的旋律,奏响了时代的欢歌,为首都的春天平添了来自江西人民热土的情感和温暖。”无产阶级革命家郭沫若之女郭庶英认为:“《江西组曲》交响音乐会的各个部分演出发挥得都非常极致,声音十分和谐,曲子特别优美。非常难得能听到这样的艺术作品,它很独特、精彩地表现出了一个经济和文化大省的社会发展全貌。”彭德怀元帅侄孙彭宇认为此次音乐会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巡礼,“当‘峥嵘岁月映朝霞’的号角吹响,乐团用铜管乐的轰鸣再现了八一起义的枪林弹雨,长号的独奏,如烈士的呐喊,穿越时空。这种对革命历史的当代诠释让我特别感动,希望乐团用更多的交响乐精品把江西声音传播得更远。”
《江西组曲》不仅是一部音乐作品,更是一部承载江西文化自信与时代担当的艺术宣言。它不仅体现在其卓越的音乐艺术表现力上,更在于其对江西地域文化进行了系统性的深度挖掘与创新性传承。它以交响乐的形式,将赣鄱大地的自然之美、人文之韵、革命之魂与发展之力融为一体,既是对江西历史文化的深情回望,也是对未来的豪迈展望。这是一部值得反复聆听与深思的作品,它以音符为笔,以旋律为墨,在赣鄱大地上书写了一篇新时代的交响诗篇。
(本文原标题:《全景刻画人情风物,深情抒写时代华章——评大型交响组曲〈江西组曲〉》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来源:音乐周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