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截至去年6月,万达有息负债高达1375亿元,而账上现金仅151亿,连短期债务的一半都覆盖不了。这就好比一个家庭月供要还3万,但存款只有1.5万,随时可能面临断供风险。
“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挣它一个亿!”王健林七年前这句豪言壮语还回荡在耳边,如今他的万达集团却在为1.8亿的执行标的焦头烂额。
天眼查最新数据显示,万达及其关联企业新增一条被执行人信息,这已经是今年以来万达被曝光的第N次资金困境。
从2017年的“首富变首负”到如今累计被执行超65亿元,这个曾经的中国商业地产巨头,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验。
翻开万达的“病历本”,症状触目惊心。
今年3月,北京万达文化产业集团80亿股权被冻结;
1月珠海横琴公司8.1亿股权遭冻结;
去年10月,万达商管近20亿股权被冻结三年...
这些数字背后是万达越来越紧绷的资金链。
截至去年6月,万达有息负债高达1375亿元,而账上现金仅151亿,连短期债务的一半都覆盖不了。这就好比一个家庭月供要还3万,但存款只有1.5万,随时可能面临断供风险。
万达应对危机的方式简单粗暴——卖资产。光是2025年头一个月就卖了5座万达广场,这种割肉求生的架势,让人想起2017年万达那次震惊业界的世纪大甩卖。
王健林的创业史就像一部中国民营经济的微缩纪录片。
1988年,34岁的退伍军人接手负债149万的大连西岗住宅开发公司时,恐怕想不到自己会打造出万亿商业帝国。他独创的“订单地产”模式(先招商再建商场)曾让万达广场在全国遍地开花,2012年收购美国AMC影院更是中国企业出海的高光时刻。
那些年王健林金句频出,“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的豪迈,与如今频繁现身云南寺庙的憔悴身影形成鲜明对比。商海沉浮三十载,这位昔日的小目标创造者,正在为保住商业帝国的控制权做最后的挣扎。
万达今日的困境,其实是三场危机的叠加效应。最致命的是对赌危机引发的股权稀释——去年为化解380亿对赌协议,王健林不得不将万达集团对万达商管的持股从78.8%腰斩至44.6%。这意味着如果再有风吹草动,这位创始人可能失去一手养大的“亲儿子”。
其次是商业模式的时效性危机,曾经让万达所向披靡的“重资产+快速复制”打法,在电商冲击和消费降级的双重打击下日渐式微。最棘手的是整个地产行业的系统性危机,当万科、碧桂园等巨头都在苦苦挣扎时,万达也很难独善其身。
细看万达的自救药方,更像是在饮鸩止渴。频繁出售核心资产虽然能解燃眉之急,却动摇了万达的根基。万达广场就像会下金蛋的鹅,卖掉一只就少一份持续现金流。
更令人担忧的是,接盘万达广场的多是险资和外资,这些秃鹫资本抄底收购后很可能进行资产重组,最终导致万达多年经营的商业网络分崩离析。王健林最近频繁现身云南寺庙的身影,似乎暗示着这位铁血军人出身的企业家,正在经历精神层面的重大转变。
万达的困境折射出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集体焦虑。那个靠胆识和杠杆就能创造奇迹的时代已经终结,当经济增速放缓、行业监管趋严,曾经无往不利的“高负债+快周转”模式正在反噬它的创造者。
与万达同期崛起的新希望、联想等企业,也都面临着二代接班、主业萎缩等挑战。不同的是,王健林的儿子王思聪选择了一条与父亲截然相反的道路——从电竞到直播,投资的多是轻资产项目,这种代际差异或许预示着中国商业基因的某种进化。
站在更宏观的视角,万达的起伏其实是观察中国经济转型的绝佳样本。从“招商引资”时代的宠儿,到“脱虚向实”政策的调整对象;从城镇化红利的最大受益者,到消费升级浪潮下的传统业态代表。
万达每一次战略转型都踩对了国家经济政策的节拍,唯独没算准的是政策转向的速度和力度。如今摆在王健林面前的,或许是一个比2017年更艰难的选择题:是继续拆东墙补西墙地维持帝国表象,还是壮士断腕地来一次彻底重生?
在云南寺庙的青烟中沉思的王健林,或许正在回想自己从四川小城走到中国商界顶峰的那条路。当年他敢借高利贷救活濒临破产的小公司,敢在无人看好的荒地上建第一个万达广场,敢在美国金融危机时逆势收购AMC影院。
如今,这位70岁的商业老将需要的,可能不是更多佛香,而是重拾那份“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的孤勇。毕竟,在这个剧变的时代,唯一不变的正是变化本身,而真正的企业家精神,永远蕴藏着绝处逢生的力量。
来源:李金锐